倾注一片爱心 走进学生心灵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集中体现在爱心上。教师只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语、一个微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只要倾注一片爱心,就能扣响学生心灵的大门,就能走进学生稚嫩的世界,走进学生纯洁的心灵。
  
  一、用爱心培育爱心
  
  在爱心里成长的学生才会拥有一颗爱人之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安抚学生的忧伤,用细腻的心思感悟学生的快乐,使学生在爱心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在爱心的滋润下滋长爱心。 教师不仅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不仅要爱个别学生,还要爱全体学生。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在爱中走向成功,在爱中学会爱人。
  教师要耕耘的土地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教师必须用真诚去换取信任,用爱心培育爱心。
  
  二、用了解赢得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教师要扣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灵魂,首先就得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父母从事什么职业?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如何?经常看哪些书籍?有没有知己朋友?有没有不良嗜好?学习认真刻苦吗……
  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教师能对学生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吗?如果有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能不赢得学生的热爱和理解吗?
  
  三、用尊重换取尊敬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不要挫伤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学生最热爱、最尊敬的教师一定是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
  1.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而不能以教材或考纲为本,搞大一统、一刀切的批量生产。
  2.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特长。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主要是靠他的特长。所以我们要培养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
  3.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痼疾。有的教师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性情急躁,一遇上不顺心的事或心中有怨气,就迁怒学生;有的教师缺乏工作经验,一遇到特殊情况就不知所措,慌乱之中往往采取粗暴的办法对付学生;有的教师过分注重考试结果,学生稍有差池,就大发脾气,或责怪训斥,或挖苦讽刺;有的教师让陈旧的师生观作怪,信奉“教鞭下面出人才”,认为“打是疼,骂是爱”,学生偶犯错误,就大发雷霆,轻则留校,重则打骂……试问:如此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人,使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用生命影响生命
  
  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用生命直接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代表着社会成年一代向未成年一代传播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和科学文化知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而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要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自己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在平淡而辛勤的耕耘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生命之光影响着学生的生命之旅。
  当我们教师用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教师只要能真诚地向学生倾注一片爱心,就能扣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其他文献
作为班主任,谁都希望自己班的学生人人升学,而且进入重点学校。可现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制约,人与人的智力、能力等方面总有一定区别。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长其善而救其失,扬其长而制其短。”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应注意态度正确、方法得当,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器。  道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1—1764)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具有现实主义思想;而《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Janee Austen 1775-1817)是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作者几乎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写世间平凡琐碎之事,并以婚姻为主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大道理,但在这些平凡的事后面深刻地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在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两个作者
[摘要]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心罰”,扭曲人性,认为对有过错的学生要从“心爱”的角度进行教育;“心爱”如清泉甘露,能拯救心灵。并提出摒弃“心罚”,用心爱播撒甘露感化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罚心爱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令法规明文强调,教师不得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如今诸如罚学生跑步、晒太阳、抄书(单词)、课堂上坐小板凳、打耳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上好政治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因此,本人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听同一位老师讲课,做同样的作业,但各人的学习效果却不尽相同。出现这样差异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主要在于“第三层次学习”的不同。  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依照循序渐进可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首先,上课听讲为“第一层次学习”,它主要表现为接受性学习,听课质量的高低是基础,这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其次,课后作业是“第二层次学习”,这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再次,知识深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而且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每年不能少于八十万字”。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少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放弃了课外阅读。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更有责任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精读、
学校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班主任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有一些体会,想谈一下,与同行共勉。    一、理解、尊重、信任学生    学生都愿意表现自己,追求上进。当发现他们平时的行为与众不同时,班主任不能随意怀疑他们。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语气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表示说话人对发生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持有的态度或看法。英语中有三种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虚拟语气。其中,虚拟语气表明假想的、不真实的情况或一种不能实现的愿望。本文就虚拟语气在高中阶段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况作一总结。    一、虚拟语气在状语从句中的应用    (一)虚拟语气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的应用  (1)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从句谓语动词用过去式,碰到be的形式用w
《三峡》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编者、教师、学生这三者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三峡美在何处?    《三峡》全文共四段,一百五十多字。第一段总写三峡风光,三峡之美在哪呢?最能体现三峡之美的是什么呢?三峡之美,美在人文,美在历史,美在自然的风光。但自然的风光不是仅凭一句“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就能体现得出的。美是需要人去感受才能体会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屏幕所显示的三峡当然美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和归宿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构建“和谐课堂,”奠定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与学双方平等相待,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