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心态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成败。文章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主要表现,指出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紧迫性,并提出了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 就业心态
[作者简介]张海燕(1962- ),河北唐山人,石家庄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的研究;贾立敏(1974- ),女,河北鹿泉人,石家庄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的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石家庄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启动基金项目“新建本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88-01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推进,全国有220所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等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它们一般分布在地级城市,原先都是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或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同类院校中堪称“老大哥”。升本后,一下子变为本科院校中的“小弟弟”,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新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业心态不正确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表现
1.心动不行动——依赖性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社团活动呆板、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不敢主动去人才市场应聘求职,即使去也往往是几个同学结伴同行;在招聘市场上,不敢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只是焦急地无目的地寻找机会。
2.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充电。新建本科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学生的成才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94%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报关、导游、文秘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3.就业期望值高——好高骛远。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紧迫性
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亟须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有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主要向当地市、县、乡(镇)中小学校输送老师。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即使在就业体制改革初期,这些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也不会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在精英教育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个人身份的改变。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无视社会用人观念的变迁,无视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我认知不完整,角色转换不充分,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
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亟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德育方面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道德滑坡,诚信意识淡薄。比如,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频繁毁约,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虽然原因各异,但毁约不仅使学生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而且直接影响所在学校下一届学生的就业。
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社会就业岗位减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新建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亟待引导,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地区和基础行业去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以自我为中心,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因此,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紧迫性。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具体措施
1.认真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博协网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就业能否成功。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努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开设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和求职择业的方法指导三大功能。它不是简单的内容罗列,而是有着严谨、科学的内容体系,旨在通过就业指导课,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建立职业咨询机构,借助职业咨询师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第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站。网络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接受指导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有效途径。开展网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2.培养大学生拥有学徒心态、空杯心态、海绵心态。具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比任何一个好工作都更为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做好“三支一扶”工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接受锻炼。大学毕业生要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一颗平常心。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调整心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的普通一员,踏踏实实地为单位服务,把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尽快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通用能力。大学生的通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要努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最后,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放下架子,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尽快熟悉单位的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人生的路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长,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走好第一步尤为重要。
3.不断调整就业心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要摒弃“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职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需要强调的是,在求职时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要学会主动调适,首先,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烦闷,放松心情。不要期望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宋三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
[3]任江林,臧小林.贫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5).
[4]程社明,卜欣欣,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5]王爱群.调整毕业生心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12).
[6]谭坚.大学生就业心态析论[J].求索,2004(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 就业心态
[作者简介]张海燕(1962- ),河北唐山人,石家庄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的研究;贾立敏(1974- ),女,河北鹿泉人,石家庄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的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石家庄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启动基金项目“新建本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88-01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推进,全国有220所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等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它们一般分布在地级城市,原先都是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或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同类院校中堪称“老大哥”。升本后,一下子变为本科院校中的“小弟弟”,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新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业心态不正确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表现
1.心动不行动——依赖性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社团活动呆板、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不敢主动去人才市场应聘求职,即使去也往往是几个同学结伴同行;在招聘市场上,不敢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只是焦急地无目的地寻找机会。
2.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充电。新建本科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学生的成才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94%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报关、导游、文秘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3.就业期望值高——好高骛远。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紧迫性
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亟须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有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主要向当地市、县、乡(镇)中小学校输送老师。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即使在就业体制改革初期,这些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也不会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在精英教育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个人身份的改变。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无视社会用人观念的变迁,无视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我认知不完整,角色转换不充分,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
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亟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德育方面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道德滑坡,诚信意识淡薄。比如,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频繁毁约,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虽然原因各异,但毁约不仅使学生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而且直接影响所在学校下一届学生的就业。
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社会就业岗位减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新建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亟待引导,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地区和基础行业去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以自我为中心,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因此,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紧迫性。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具体措施
1.认真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博协网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就业能否成功。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努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开设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和求职择业的方法指导三大功能。它不是简单的内容罗列,而是有着严谨、科学的内容体系,旨在通过就业指导课,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建立职业咨询机构,借助职业咨询师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第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站。网络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接受指导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有效途径。开展网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2.培养大学生拥有学徒心态、空杯心态、海绵心态。具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比任何一个好工作都更为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做好“三支一扶”工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接受锻炼。大学毕业生要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一颗平常心。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调整心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的普通一员,踏踏实实地为单位服务,把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尽快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通用能力。大学生的通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要努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最后,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放下架子,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尽快熟悉单位的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人生的路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长,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走好第一步尤为重要。
3.不断调整就业心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要摒弃“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职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需要强调的是,在求职时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要学会主动调适,首先,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烦闷,放松心情。不要期望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宋三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
[3]任江林,臧小林.贫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5).
[4]程社明,卜欣欣,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5]王爱群.调整毕业生心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12).
[6]谭坚.大学生就业心态析论[J].求索,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