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与分享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独处。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秋风沉醉的晚上倾听窗外风飘叶落的声音,感受一份幽怨一份安然;我喜欢独自漫步于朦胧的月色里,静静地回忆往昔岁月,有一种甜蜜一种温馨;我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静静地聆听大雁北归的鸣叫,高一声低一声,悠远深长;我喜欢赏草长莺飞,粉蝶双栖,大漠孤烟,高山飞瀑,小桥流水……
  岁月如歌,自遥远而来又向遥远而去。短暂的生命更值得我们去珍惜,错过了,上天不会给予。留一块绿地给自己,把沉重和苦涩消融在心底,让心灵放飞思绪的绿色……
  欢快的红蜻蜓有一片自由的天空,自得的小泥鳅有一条清亮的小溪,美丽的紫罗兰有一盆土地,孤独的长春藤有一条长长的希冀……
  我更喜欢分享。
  分享就是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由两个或更多人分享。古今中外关于“分享”的名言警句很多。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清·李伯元)“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印度古谚)“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马克·吐温)“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我们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雷切尔·卡森)“快乐是件奇怪的东西,绝不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有时你分给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古龙)
  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便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分享是一座天秤,你给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报你多少。
  《庄暴见孟子》讲的是齐宣王沉迷于音乐,孟子通过例子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即“与民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告诉齐宣王,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与张中行同在一家出版社的一位女编辑不小心丟了1000元钱,十分沮丧。张中行得知后拿出500元送上去说:“只当是你丢了500,我丢了500,一个人的不快让两个人分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
  分享,意味着摒绝孤立、消除孤独,携起手来,共同面对。面对苦难,面对困境,面对困惑,面对无助,分享微笑,分享阳光,分享温暖,分享快乐。
  有了分享,不会因悔恨而噩梦不散,不会因痛苦而无法排遣。当你痛苦时,就会有一首恬静如晚风的歌为你低吟;当你悲伤时,就会有一双温暖的手给你力量;当你幸福时,就会有鸟语一样的歌喉为你伴唱。
其他文献
我家住在山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母亲无奈把我送到姑姑家上中学。姑姑家境也不好,但她还是全力供养我,直到高中毕业。我家和姑姑家隔山隔水,母亲是不常来看我的,我也不指望她来这里。因为我知道,母亲来一次是多么不容易,但她总是有办法疼爱我。  我在姑姑家安下心来,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班主任常在班里表扬我。那里的同学很朴实,上进心也都很强,我们一同上课,一块玩耍,我和他们也都处得来。有一
期刊
王梵志,唐代草根诗人也。兴许他栖于乡野、无权无势,在那个年代籍籍无名。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诗,《唐诗三百首》乃至《全唐诗》却一首未收。直到《宋史·艺文志》才列入了一卷《王梵志诗集》,也因其太过草根气而“零落成泥”,旋即被堂庙埋没而失传。幸有敦煌宝库为其珍藏,得以重见天日。“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专节推出“白话诗人王梵志”,胡适编辑出版的《每天一首诗》,选了一百首绝句,第一首就
期刊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早上晨炼时,一位年轻的女孩子,从我眼前走过,虽只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我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更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对西湖的赞美,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那
期刊
《从拉萨开始》是著名作家阿来关于丝绸之路的散文精选,一路记录着作家从拉萨到嘉绒的随想,并以回溯的眼光,追寻着嘉绒古老而悠久的藏地历史和文化,对新时代嘉绒人的生活境遇也作了细微的描绘,厚重的文字彰显出对家乡藏地浓郁的寻根情怀。  嘉绒,是一处靠近汉地的农耕区,地处大渡河上游的中心地带。这里曾有过灿烂的农耕文化,也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佛藏传说。久经沧桑的嘉绒,经历过诡秘的宫廷内斗,也经受过残酷的战争
期刊
仲夏时节,有幸应邀参加“全国百名杂文作家新乡采风活动”。一天下午,我们集体前往比干庙实地踏访。在比干墓前,有游客边参观边议论:“比干生前,除了‘死谏’,并无其他大功劳,身后却享尽殊荣……”联想到当年孝文帝的一句说辞,引发我对比干之功的沉思。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处,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各具特色,鳞次栉比,
期刊
杭州西湖,几千年前,这里只是个刚与大海分离的泻湖,进化至今,自然环境也未必胜过台湾的日月潭,比起北美国家公园里不太知名的小湖,更是瞠乎其后。现在能成为誉满海宇的风景名胜,除了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疏浚、装点之外,其声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艺术,历代传留下来的诗、词、文、联、歌、赋、曲、令及掌故传说,无形中发挥着超乎寻常的审美效用。假如没有白居易、苏东坡、林逋、龚自珍、张岱、苏曼殊、武松、苏小小、白素贞…
期刊
翻一些有阅历的作家的书,书翻之前,或者掩卷之后,都喜欢留意这个人的肖像。他长得啥样?表情和眼神如何?有抽烟憨笑的,有坐着比划说话的,有站着叉腰发怔的,有单手托腮沉思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个中年作家的肖像。  中年人是个很难界定的群体,大体上是40多岁至50多岁。50岁出头的人,很难将他们归纳为老年人。  人到中年以后,不太喜欢照像。这样的年龄爱照相,必是一个自恋感很强、喜欢出风头的人,或者有某种原
期刊
七月的黄昏,我与一棵花椒树不期而遇。  关于花椒树的记忆就这样被激活,或者是,它本就一直在那里,虎视眈眈我的悲喜。  花椒树在我的记忆里是不一般的树。  小的时候,家中院子的小园里就有一棵。我买了这棵花椒树,拍了照片,发给远在万里的哥哥,我说:“哥,你看,我得到一棵花椒树,就像小时候家里那棵。”哥哥说:“是啊,好好养着。”  我记事时,家里的花椒树已有小孩的手臂那么粗。它其实不讨喜,味道不好闻,还
期刊
进得小区大门,路旁水边,有一块一边围着栏杆的空地。依着栏杆,可以看游鱼,赏荷花。在栏杆的两侧,各安置一张长条椅,供人小憩。这里位于篮球场和儿童游乐场之间,位置适中。每天,都有不少人带着孩子,在这里嬉戏玩耍。有的小宝贝还没会走路,坐在推车里,有的被搀扶着,正在学步,大一点的或蹦蹦跳跳,或拿出大人为其准备的鱼食,朝水里扔。孩子们玩得开心,母亲或爷爷奶奶们,脸上乐成一朵花。  这時,走来了一位老者。他似
期刊
少年时读水浒,对一个又一个大宋军官前赴后继征讨梁山好汉的情节印象深刻,他们出征时无一不是信心百倍、发誓要一鼓荡平反贼,两军相逢时无一不是大义凛然、大骂“反贼”,可几个回合后落马被俘,臉色就变了,经不住宋江几句好言相慰,就伏地而拜,和宋江称兄道弟起来。老实说,每每看到这一幕幕相似情节时,年轻的心灵对宋江的人格魅力有一种顶礼膜拜的神往,甚而至于有一种隐隐的遗憾——生不逢时哪!要是自己生在北宋末年,哪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