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墓前思其功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to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夏时节,有幸应邀参加“全国百名杂文作家新乡采风活动”。一天下午,我们集体前往比干庙实地踏访。在比干墓前,有游客边参观边议论:“比干生前,除了‘死谏’,并无其他大功劳,身后却享尽殊荣……”联想到当年孝文帝的一句说辞,引发我对比干之功的沉思。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处,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各具特色,鳞次栉比,四周朱墙环围,庙内松柏傲立。
  比干(公元前1092年—前1029年),子姓,名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比干之墓,为西周武王所封。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因墓建庙。穿过比干庙正殿,便是比干墓。比干墓呈圆形穹顶,周边墓道宽约2米,用长条石与鹅卵石铺就。以墓道为“基准”,墓高三四米,直径约50米,墓周以长方体花岗岩堆砌,中间填满泥土,表面绿草茵茵……
  比干既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也是一位力图改善朝政的政治家。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数量多达百余座。我对其中的“三代孤忠”“赤胆忠心”两座“情有独钟”。前者落款有些难以识别,站在碑前,琢磨好一阵子,才辨认出“明嘉靖七年岁在戊子冬”等字;后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国务院原副总理张爱萍一九九三年六月所题。
  孝文帝对比干是崇敬的。当年他在《吊比干墓文》中写道:“脱非武发,封墓谁因?鸣呼介士,胡不我臣!”(《金石萃编·孝文帝吊比干文》)意思是说,除了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大功告成,誰有条件为你封墓?像你这样的忠直之士,要是成为我的大臣多好啊!但他又说,比干“虽虚名空传于千载,讵何勋之可扬。”言外之意是,比干虽然得了一个空传千年的虚名,但又有什么功劳可以宣扬呢?这话虽带有对比干之死的哀叹与惋惜,却也流露出对比干功绩的“偏见”。古今结合,细究深察,我以为,比干生前功不可没,身后功在千秋。
  比干身前之功主要表现在:一是辅佐纣王——比干为政,不为个人所图,只为社稷而谋。纣王当政,比干竭力辅佐,大力推动节牲、节殉、节酗、节欲,以及奴可戌耕的改革。当时,殷商疆域东连大海,西望秦川,南摄九溪,北通沙沱,呈现“诸侯毕服”的局面。民谣曰:“纣王江山,铁桶一般。”二是稳定大局——随着国势的强盛,纣王非但愈加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而且愈发腐化堕落、荒淫暴虐,亲小人,杀忠良,以致许多大臣纷纷弃商奔周,商朝江山摇摇欲坠、危在旦夕。比干初衷不改、不离不弃,折射出强大的感召力与威慑力,其他诸侯既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继续进犯。三是以死进谏——纣王因为修建宫殿,花天酒地等,导致民怨沸腾。比干用心良苦,曾经带着纣王前去太庙祭祀祖宗,讲述商汤筚路蓝缕,盘庚用茅草盖房,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等历代先王艰难创业的故事。后又连续三天进宫,批评纣王之错,以致被剖心而死。
  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干身后之功,非但已日益凸显,而且可万载永续。归纳起来,至少有三大方面。其一,社会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最看重的是忠和孝。绵延千年的比干忠孝精神,既可供世人共享,又能无国界弘扬。其二,文化的。比干忠贞的“爱国主义”信念,不仅是比干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经济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干庙,为当地开发特色旅游、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独特条件,四面八方、天南地北的游客,长年累月,接踵而至,源源不断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
  在古代中国,忠君与爱国爱民是相通的。比干为了国家和人民,不与纣王同流合污,坚持真理,以身殉国。这种博大的“爱国”情怀和纯粹的“正义”气节,于今日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意义。
其他文献
我这里所说的中药铺又称生药铺、药材店,《白蛇传》里的许仙,就是“大生堂”里配药的出身。这种店铺现在已经看不大到了,但在从前,上海老城厢里却很多,我家对面就有一家,店名叫“益生堂”。  或许那时候西医还未普及,一般人听到西医总以为就是开刀、扎针,因此总觉有点害怕,于是有了病痛仍习惯于去找中医。中医的药方主要是草药,于是就离不开中药铺。我的祖母活了95岁,她告诉我说,她从来没有看过西医,因此也不知道医
期刊
“妈媽,我累了……”
期刊
活跃在赣南文坛的人士当中,张少华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一位。其人行武出身(用他自己的话说),外表英武、粗犷,甚至看起来颇有些桀骜不驯,若是以貌取人,断然想不到会和文学沾边。然而,实实在在,他在骨子里是个文人(尽管只是业余从文),他对文学的求索发自肺腑,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  对出生于赣东北的张少华来说,贛南只是他的“第二故乡”。然而,他对赣南这方水土的关注却着实深切:深入挖掘赣南本土文化元素,创作一批独
期刊
18岁那年,我工作了。上班第一天,父亲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三伏寒。你脾气不好,不要把人都得罪光了。  到了单位,果然如父亲预言的那样,没多久,同事们就都不怎么理我了。同事们说我开不起玩笑,说不上三句话就急,很没意思。我一意孤行,还觉得自己格外脱俗,看不起他们,心里视他们为世俗的小市民。可是最终有一天,我哭了,我终于明白父亲说得对。  那年冬天,单位分带鱼。每人2
期刊
《活着为了讲述》是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这是马尔克斯系列作品的第17部,也是他的收官之作。  《活着为了讲述》中马尔克斯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自如地在时间、事件中切换,既有对人生中的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讲述,也有对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几乎每一段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他从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决定——陪妈妈回乡卖房子讲起,回忆了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
期刊
一竖是它,一横也是它,站不改名卧不改姓的,只有它。  做“1”霹雳数坛,做“一”销魂文坛,能兼上这两条的,该不该敬重,你说吧。  作为数量的起始,1是那么瘦弱,然而,却接过一切数量基石的重任,承担从无到有的突破,也开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了1,才有2有3,才有百、千、万。一切事物只要想起数量关系,就与1密不可分了。单位圆借助它建构,数轴和坐标系借助它构筑,正是在1的进取中,才出现风流的圆周率
期刊
我家住在山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母亲无奈把我送到姑姑家上中学。姑姑家境也不好,但她还是全力供养我,直到高中毕业。我家和姑姑家隔山隔水,母亲是不常来看我的,我也不指望她来这里。因为我知道,母亲来一次是多么不容易,但她总是有办法疼爱我。  我在姑姑家安下心来,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班主任常在班里表扬我。那里的同学很朴实,上进心也都很强,我们一同上课,一块玩耍,我和他们也都处得来。有一
期刊
王梵志,唐代草根诗人也。兴许他栖于乡野、无权无势,在那个年代籍籍无名。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诗,《唐诗三百首》乃至《全唐诗》却一首未收。直到《宋史·艺文志》才列入了一卷《王梵志诗集》,也因其太过草根气而“零落成泥”,旋即被堂庙埋没而失传。幸有敦煌宝库为其珍藏,得以重见天日。“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专节推出“白话诗人王梵志”,胡适编辑出版的《每天一首诗》,选了一百首绝句,第一首就
期刊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早上晨炼时,一位年轻的女孩子,从我眼前走过,虽只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我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更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对西湖的赞美,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那
期刊
《从拉萨开始》是著名作家阿来关于丝绸之路的散文精选,一路记录着作家从拉萨到嘉绒的随想,并以回溯的眼光,追寻着嘉绒古老而悠久的藏地历史和文化,对新时代嘉绒人的生活境遇也作了细微的描绘,厚重的文字彰显出对家乡藏地浓郁的寻根情怀。  嘉绒,是一处靠近汉地的农耕区,地处大渡河上游的中心地带。这里曾有过灿烂的农耕文化,也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佛藏传说。久经沧桑的嘉绒,经历过诡秘的宫廷内斗,也经受过残酷的战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