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森林 又见树木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t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分析研究了新目标英语单元间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如何从相关话题、语言功能、词汇范围、语法项目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整册,甚至整套教材单元间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求更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单元间内容;重组
  
  一、为何进行单元间内容重组
  
  1.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要盲目崇拜教材,成为教材的奴隶,不要让教材完全控制我们、束缚我们的手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依托教材但不完全依赖教材,从“死”教教材转向“活”用教材。
  2.实践需要:现以新目标英语为例,这套教材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教材由一个个单元构成,每一个单元内容实际上是围绕一个个话题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围绕着这些话题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单元间缺少衔接,跳跃性很大。一个单元结束以后立即转向下一单元,经常给学生造成脱节之感,不仅句法上缺少过渡,主题内容上也相对迥异。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中的一至六单元,话题分别是“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What’s the matter?”、“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How do you get to school?”、“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和“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从上述话题,我们大致就可以看出这些单元间相关性很弱,新旧知识缺少自然联系,前后衔接性不强,而且语言材料的复现率也很低,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记忆规律,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知识巩固形成了较大的困难。所以,英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特点,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二、如何进行单元间内容重组
  
  根据上述原因,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不同角度,把单元间内容重新组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笔者分析整套教材,理清其中的脉络和纵横联系。其次,从相关话题、语言功能、词汇范围、语法项目等不同角度把有关单元彼此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内在联系。再次,设计一个相关的中心主题,把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安排在主题任务中。最后,实施任务活动,把主题内容进一步拓展与延伸。这样既可以增加语言的复现率,巩固了每一个单元主题的重要词汇、基本句型和语法项目等,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保证了教材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从而在语言学习中达到了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教学效果。
  1.既见树林,又见树木——整册信息组合案例探究
  现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为例,本册共12个单元,顺序如下表:
  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纵横联系内容相关或相似的单元进行重组。
  (1)把话题相关的单元进行重组
  第一单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和第二单元(What’s the matter?)都涉及到身体健康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这两个单元重新组合一下,设计教学任务,围绕“锻炼身体、重视健康”等相关话题,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了解“a healthy lifestyle”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通过锻炼身体,调节饮食,保证睡眠时间,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等。这样组合,可以拓展单元之间内在的延续性。
  第三单元(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第四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与第八单元(How was your school trip?)这三个单元均涉及到假日、交通、旅游等话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话题就可以从筹备假日活动、制定旅游计划、安排交通方式等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评价这次旅游的效果与体会。这些话题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单元的内容逐渐加深,体现了教材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循序渐进、生活化的学习特点。
  第五单元(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第七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与第九单元(When was he born?)乍看似乎很脱节,仔细探究一下,也可以组合在一起,可以设计话题:通过互相询问birthday(When were you born),继而决定邀请好友来参加birthday party,然后讨论如何安排晚会饮食,如制作a banana shake等食品来招待来宾,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生活化。
  (2)把语言功能相关的单元重组
  第五单元(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与第十一单元(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这两个单元均以要求学生学习如何礼貌地提出请求,适当运用情态动词can/could,委婉提出邀请或请求,从而进一步学习如何与人们有礼貌地交往。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进行真实活动,并在交际中学会遵守社交的基本礼仪。
  (3)把词汇范围相关的单元重组
  本教材中有些单元之间的话题虽然不同,但不同的话题有时却涉及相同的词汇范围。例如:第一单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与第七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两个单元中均出现大量的表示食物的词汇,不妨将其串连起来,形成词汇的整体性,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更加轻松、系统地掌握词汇。又如:第三单元(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和第八单元(How was your school trip?)这两个单元中都有很多与假日有关的词汇、短语,可以将之组合在一起,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使课堂的任务活动得以更好地铺垫与延伸,增加了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再如:第六单元(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与第九单元(When was he born?)从表面看这两个单元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这两个单元里均有大量描述性的形容词,可以将这两个单元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这些丰富的词汇谈论人物外貌特征和生活经历及成就,从而有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提高学生综合语用能力。
  (4)把语法项目相关的单元重组
  第六单元(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形容词比较级。为了语法教学的整体性,笔者随后教了第十二单元(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的形容词最高级,完善了语法教学的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再看本册的第三单元(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该单元的语法重点是用现在进行时描述将来发生的事情,而后面出现的第十单元(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的语法重点是学会用be going to 的形式描述将来发生的事情,这两个单元分别用不同形式来学习一般将来时,不妨将其组合在一起,降低学习难度。甚至还可以把这两个单元跟本册第八单元(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第九单元(When was he born?)都组合在一起,对这些时态知识进行系统编排整理,逐步呈现给学生。
  例如本册涉及到学习疑问句的单元很多,尤为突出的有9个单元,详见下表: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本册一般疑问句学习的单元有2个,而侧重how、what、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分别是3个、3个、1个。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法所需对这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及顺序进行适当地组合,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也比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师生更有效地开展教与学。
  2.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整套教材信息组合案例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在整册教材中把单元间内容进行重组,还应该理清整套教材的脉络与纵横联系,继续深入与扩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甚至还可以跨年级地把整套教材进行宏观地重组,尤其是进行中考总复习时,更为需要。因为从不同角度进行宏观地重组,可以使学生得到反复学习和强化练习,由浅入深,既有点的知识,又有面的综合,使知识系统化,使能力得到加强,提高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现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为例,根据复习教学所需,以其中某一角度把相关的单元进行重组,详见下表:
  由下表可知,每个单元可依据不同的角度进行重组,从而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相关话题、语言功能、词汇范围,还是语法项目上都能更加系统、连贯、整体地学习与掌握,也就是说这样学习既能让学生看到森林,又能见到森林中的树木,从而达到了最佳学习效果。
  
  三、进行单元间内容重组的实践意义
  
  1.巩固了学生的语言知识
  把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单元,彼此联系起来,从而建立相应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把以前单元用过的语言知识在后一个单元通过循环得到巩固,既可以强化记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第十二单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nk hands.)时,结合本册教材第三单元(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中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第九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的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以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出现的be supposed to的结构,设计话题,进行复习,提高了语言的复现率,巩固了学生的语言知识。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大胆地重组单元间内容,并设计了更完整、更真实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探讨,学生把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九年级第三单元(Teenan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教学,对该单元进行了分析:以“rule”为中心话题,主要谈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则。由于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也讨论有关的规章制度,而且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强调掌握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所以笔者把这几个单元组合在一起,设计了谈论各种规章制度的话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还根据实际情况对家规、校规进行修改,并为一些组织机构制定新的规章。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起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教师把某些零散的单元重组起来后,使一些语法知识更加系统地有梯度地呈现出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降低了教材的难度,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容易,并且通过整体性、系统性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统筹安排的能力。如进行九年级第十单元(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the bus had already left.)教学,单元的语法重点是过去完成时,该时态在学生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出现不多,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结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九年级第十四单元 ( Have you packed yet?)等几个单元,从复习现在完成时入手,学习与掌握了过去完成时,降低了学习难度。
  
  4.拓展了学生的语言概念
  通过这种树木、树林、森林递进式的拓展学习,把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建立起相应的内在联系。这种成组的语言学习,能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大量的语言素材,拓宽语言概念,更多地进行语言实践,不断扩充词汇量,从而使语言水平得到迅速地提高。如在进行九年级第五单元(It must be belong to Carla. )教学时,对该单元进行了分析:该单元的语言功能是“Making inference”,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言功能是“Make predictions”、 九年级第四单元的语言功能是“Talk about imaginary situations”。这几个单元的语言功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组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推测力,丰富了语言活动,拓展延伸了语言概念。
  综上所述,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从不同角度把整册教材,甚至整套教材的单元间内容进行重组,做到手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材,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3]韦汉.如何活化外语教材.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5)
  [4].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4期
  [5]赵书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1)
  [6]俞红珍.英语教材的取舍和调整.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1)
  [7]谭晓英.基础英语教材中循环扩展编排的探讨.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3)
其他文献
一座山隔出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天壤之别。君不见山东和山西,不就是一座太行所隔?君不见中国与印度,不就是一座喜马拉雅所为?  自然界有山,人文界也有山;经济界有山,教育界同样有山。不同的是,这人文界的山啊,平常人看不见。  同行间彼此观摩教学,是司空见惯的。传统的观摩是参观式,新课程推进,却催生了参与式。这“参观”与“参与”,虽说只有一字之差,可是观念之间的距离却是相隔万里。“观”和“与”之间有座山,
期刊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三风”,不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基础内涵和本质要求。创建遵纪守法、诚信公正、尊师重教、关爱互助、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具体内容和细化目标。构成事件的诸因素中,人是其中最活泼的成分,关注人就是关注成功,让每一位师
期刊
课外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然而正是这个至关重要的“分战场”却让孩子们节节退败,甚至缴械投降!简单的重复抄写、机械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苦练、呆板的知识仿效等,过多的作业量、缺少新意的题型、繁琐无味的训练,语文脱离了“人”,没有了温情,失去了力量,成为本质意义
期刊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台戏的序幕,也像优美乐章的序曲。好的导入,既能引发学生兴趣,也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如何结合美术的独特学科特点来设计导入是值得每一位美术  教师思索的。在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了以下几点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堂导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
期刊
语文课改在于课堂,课堂的展开关键在于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地位、形式、评价方面的改革。虽然大家已经对“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了不争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改革运行与展开方面,由于对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行为操控上缺乏公认的典范、模式,课改的实践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有失偏颇现象,致使许多热衷并大胆尝试课改的教师,常常因这样那样的缺憾而陷入迷惘的境地。  笔者以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建立在教学实际基础上的科学
期刊
【摘 要】精致管理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时代的发展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践行精致管理,以此打造精品职校,求得中等职业教育的精良发展。本文结合精致管理实践,从中等职业学校精致管理的前提、基础、关键等三个层面谈了相关认识,对中等职业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精致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精致管理    “精致管理是指交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以真善美为目标,注
期刊
【摘 要】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关系要重构。教师要善于营造真情对话的心理场,敏于捕捉真情对话的个性流,勇于铸就真情对话的生命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真情对话;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期刊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而中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关键则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Visual Basic(简称VB)是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入门语言。传统的VB教学,基本上是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的。一般地,一开始就介绍诸如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算法、流程图的画法等等一系列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然后介绍VB语言基础
期刊
众多的虚拟实验课件已是教师身边一大教学资源,但在目前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初级阶段,虚拟实验课件对许多教师而言恰如“鸡肋”。怎样正确认识虚拟实验?怎样正确认识“整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虚拟”和“真实”的优势互补?“整合”正成为广大物理教师普遍困惑的话题。    一、虚拟实验的“鸡肋说”    虚拟实验是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进行的实验,即我们通常说的“课件实验”。目前,来自网络的众多虚拟实验课
期刊
“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语文是生活的产物。语文描述的、记叙的、阐述的……哪一样可以离开生活!学语文,必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对学习语文才  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践感,才能产生浓厚兴趣。笔者就小学语文生活化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语文即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语文    1.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  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