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的学科,物理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把理论的学习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现在的高中物理教学,片面追求理论讲授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现状。现行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注重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教学模式大多是强化训练和搞题海战术。完全颠倒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2、现代物理学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1及时转换教学理念。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偏重物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从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启发式和讨论式,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起来”。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转换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2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外国先进的物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物理教学的内容应该反映现代物理学的最新动态、科研成果,而我国现行的物理教材是比较滞后的,更新速度远不及最新物理成果的发明速度。因此,物理教学改革要适应现代物理学的不断发展,随时汲取科研动态,更加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2.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物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不可或缺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课的学习也不能只局限于理论学习,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在实践中提炼经验。
  3、现代物理学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途径
  “将现代物理学引入高中物理教学,是物理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是老师向学生单向授教的过程,缺少了师生之间本该有的互动学习过程。而通过聊天、做实验等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这样,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需要讲太多学生就能自主的解决了问题,而且理解更深刻,学生和老师都轻松。教学中观念的渗透不可能如具体的物理知识那么直接,需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
  3.2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储备物理学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扩充相关学科知识、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物理学史内容。所以,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学校要尽力为物理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资金支持,物理教师自己要通过互联网、进修培训、讲座报告会、科学研究等途径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既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也要博学见广,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3.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出发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教学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先进的教学设备等等。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尤其是高中物理的学习,许多理论学习比较抽象,比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学习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因此,物理教学要运用先进设备辅助教学,比如:物理实验、视频讲解等。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相对具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以更好理解理论知识。
  3.4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促进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最有效途径。高中物理教师“要尽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形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3.5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物理教学也应该与之适应发展。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内容中,全力改革传统物理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把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到物理教学内容中去,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4、结束语
  虽然新课改推出以来,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效果也较传统教学有了提高,但是与我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速度还有一段差距。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桎梏下,许多学校传统教学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因此,不断推进教育深化改革,探索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模式,将现代物理学融入高中物理教材中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积极转换教育观念,注重资源整合,提高物理教师知识素养,推进学生物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均衡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用以安排教育经费的“教育券”在近年来成为我国教育实践与学术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已有研究从不同学科立场和研究方法出发,对“教育券”的理论内涵与渊源、美国教育券制度实践状况、“本土化”的适应等问题做出了大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已有研究在广度、深度和及时性上仍然存在不足,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改进。  【关键词】教育券;美国教育
期刊
【摘要】记叙文是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非常重要的作文类型,而在记叙文人物的描写中,心理描写可以说是让人物活起来的关键,更是让作文焕然一新的重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记叙文写作中人物内心的描写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记叙文;人物描写;内心描写       就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情况来看,话题作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这种趋势的作用下,“散文化”(也就是“大杂文”)的写作形式随之成为了考场中
期刊
【摘要】若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建设,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利用现代化教育模式来建设高效愉悦型初中语文课堂,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重中语文课堂;高效愉悦性;课堂建设研究       从古至今,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建设中都没有形成高效愉悦型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也是教育事业在新时期需要重视的问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建设满
期刊
理答也叫应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是师生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话教学理论和师生互动理论,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有效理答是课堂问答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而不当的理答则会泯灭学生的智慧灵感,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里不当的理答形式  1、重
期刊
【摘要】“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措施       “三生教育”包含着生命教育
期刊
【摘要】《指南》中数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纲要》中也指出: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所以,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应该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渗透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利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生活学习、区域操作及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学习数学。  【关键词】幼儿;学习数学;有效途
期刊
在推行卓越课堂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加强师生间“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不仅可以加快教育进程,而且能提高教育效果。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与老师进行对话谈点体会。  一、让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产生对话的欲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前提,只有创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愿意同老师对话,乐于同老师对话。  教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又能促进学生间良好合作关系。生活中合作,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学会合作,对学生、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兴趣;探究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学习语文首先是为了交际,满足沟通和交流的需要。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都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源,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
期刊
中考政治是开卷考试,考试范围广(包括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课本及时事政治),学生携带的资料多(除教材外,还可以携带各种复习资料,如《提要与检测》、《中考模拟试题》等),而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只有60分钟)。根据政治中考特点,并结合对中考政治试题及改革趋势的分析,对搞好考前总复习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参考。  1、学习说明找依据。中考前的《考试说明》对考试的性质、范围、要求以及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