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主与法治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6529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主与法治是个永恒的话题,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且要树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信用,以更好的发挥民主和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主;法治;和谐社会
  
  民主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之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民主与法治含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主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demoe和kratos两词合成。它始见于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demoe是“人民”和“地区”的意思,kratos 是“权力”和“统治”的意思。从希腊文愿意看,“民主”就是“人民的权力”,或者是“由人民直接地通过分区选出来的代表来治理、统治。” 
  在我国历史上,“民主”一词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尚书》又称书经,儒家五经之一。其中《多方》篇中载有周公的话“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并载有“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在这里,“民主”指的是万民之主和为民作主,它与古希腊的民主的含义迥然不同。在我国把民主理解为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的统治,只是到了近代才开始的。[1]P2 
  在不同的社会,民主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或制度基础,也有着不同的优先性。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将民主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八项标准:“建立和参加组织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投票的权利;获得公职的权力;政治领袖为了获取支持而进行竞争的权利;获得利益的不同渠道;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使政府政策依赖于投票及其他偏好的方式的制度。”[2]
  就形式而言,民主分为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前者是指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决定的制度,亦称为“古典民主”;后者则是公民通过自己的代表进行决策的制度,此即一般指称的“现代民主”,本文论及的是这种“现代民主”。[3]“另外现代意义的民主通常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一种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与专制和独裁相对应,它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4]“在当今的中国,民主就是指人民在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的同时,还通过人大制度去决定国家大事,去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利。”[5]
  
  二、法治
  法治源于人类的一种政治理想和追求,在西方,“法治”这一术语最早由古希腊雅典“七贤”之一的毕达库斯提出,而法治的概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揭示,他说:“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6]这已经将法治的条件和法治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出来。
  在我国,最早提出“法治”主张的思想家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管仲,在《管子•明法》中有:“依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法治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思想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哈耶克曾指出:“从法治乃是对一切立法的限制这个事实出发,其逻辑结果便是法治本身是一种绝不同于立法者所制定之法那种意义上的法……法治因此不是一种关注法律是什么的规则,而是一种关注法律应当是什么的规则,亦即一种政治理想。”[7]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以邓小平理论尤其是其中的民主法制理论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他提出了“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中央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8]P146的制度建设目标,其法律思想直指法治。随着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纲领的提出,现代意义上法治内涵被真正揭示出来。现代的《牛津法律大辞典》指出了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它认为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它不是强调政府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及秩序;而是说政府本身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重新制定适应本身利益的法律。”[9]
  
  三、民主与法治
  “民主对法治的最重大的意义便是为其提供合法性基础,而法治对民主的最有价值之处则在于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规则保障。”[10]然而民主与法治并不具有天然的同一性,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回顾历史,由于民主与法治的疏离而造成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历史悲剧以及缺失了法治的民主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失败,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强调民主基础上的法治和法治规制下的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8]P359邓小平这里的法制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法治”。所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当家作主获得制度表现形式,就是要使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具体的、可行的形式和途径。要使民主制度加以固化、稳定,不允许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事件再发生,就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要以成文的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民主各项制度所内含的具体行为活动规则加以明确地规定、公布,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人民的公开监督下得以巩固和强化。[11]
  概括起来说,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首先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有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再次要切实搞好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使党内生活民主制度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1]P278-280
  (二)树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信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对权力进行制约和保障,这也是法治的民主要求,但同时,树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信用,为民主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我国现实来看,尽管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可是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行为依然存在,侵犯民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其原因就在于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并没有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威,无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因此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施行法治就要摆脱“权大于法”的旧观念的束缚,真正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原则,不容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治国的重点就是依法治权,使掌权者不论职务高低、职权大小都不能有法外特权。法律面前不允许有“特殊公民”,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12]
  法律若想在现实中真正树立法律权威,除了理论的精辟分析,宣传的大力倡导外,关键还在于确立法律信用。法律无信用,法治必然难以展开,人民的权力将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法治也就很难成为民主的要求了。在当代中国,法律权威不高,人们有法不依,执法人员执法不严,遇到纠纷当事人不愿求助于法律而是寻求其他解决途径,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法律信用的缺失。[13]
  (三)不断强化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识
  “没有民主的意识,就不会有法治的现实,人民群众如果没有“自己当家作主”的意识,自然就不会有法治的要求。”[14]“广泛的民主参与,尤其是对立法和司法过程的民主参与,有可能大大缩小目前存在着的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严重脱节。”[15]我国是一个缺少法治传统的国家,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尤为关键,这就需要大力的宣传和培养,在增强民主参与意识的同时增强法治观念,促进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东礼,纪政文.《民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6:2,278-280.
  [2][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M].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3]涂光御.民主与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5:24.
  [4]司春燕.民主与法治关系论[J].理论视野,2006:39.
  [5]吕泰峰.正确认识民主和法治[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95:199.
  [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A].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6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6,359.
  [9]《牛津法律大辞典》:790.
  [10]柴宝勇,牛晨曦.法治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20.
  [11]张恒山,李林.《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117,128.
  [12]马海燕.通过法治迈向民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46-47.
  [13]秦前红,刘高林.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2003,3:150-151.
  [14]丁剑.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治基础[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6:40.
  [15]郁建兴,李小君.民主、法治与党的领导[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5.
其他文献
今年的课程已经确定:全力以赴地形成一个导论。其主题是“生命政治”。我用这个词,意在表明一种始于18世纪的行为,它力图将健康,出生率,卫生,寿命,种族……等等问题合理化。一群活着的人组构成人口,这一特定现象,使得治理实践必需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意识到,自19世纪以来,这些问题占据的地盘已经扩张,到今天,它们已经构成了诸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不能摆脱政治合理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它
期刊
摘 要:通过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本文检索了(1985.09.10 ~ 2007.11.7)年我国的服装类在专利及授权方面的数据,获得了目前中国专利局受理服装类专利数据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发明申请、发明授权的总量情况、年度授权数量、申请人国内省市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服装企业进行专利权申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服装类;发明专利;发明授权    一、 引言  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自主创新的
期刊
摘 要:石油企业在思想的高度上要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大事业;要树立企业是继续教育主战场的思想,教育培训要主动为企业服务;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树立正确的职工教育培训的观念,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关键词:职工;教育;培训;素质    石油企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方面要站在企业未来前途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思想的高度上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了过渡语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过渡语石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这些论述和分析,指出了过渡语及其石化研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过渡语;石化;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一、过渡语及其形成   1. 过渡语  Selinker在1969年最早提出了“过渡语”这一概念,后又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他
期刊
摘 要:和谐世界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 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体现了我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刻思考。文章从和谐世界的时代背景,内涵和思想渊源及意义三个角度来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胡锦涛;和谐世界;理念     2005 年9 月15 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 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在
期刊
科普类文章的特点:  1、 文章的主题鲜明,往往是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  2、 文章脉络清晰。一般来说,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后,后几个自然段分别以科研成果、举例子、展示试验结果等对主题加以说明,探讨利弊,诠释过程,阐述概念。  3、 文章的内容往往是科技医疗文化领域的前沿,因而内容新颖。又因掺杂着专业术语、人名地名,从而使文章显得复杂,抽象难懂。  应对策略:  1、 浏览抓主旨,心中
期刊
摘 要:汉语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时间的方式,相当于西方的黄道十二星座。而有关十二生肖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引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英语文化中与十二生肖动物词汇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文化内涵异同,并且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  关建词:十二生肖;概念隐喻;文化异同    引言   十二生肖动物词汇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的运用说明了隐喻在
期刊
摘 要:社区专职工作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直接承担者,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本文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社区工作者不适应新型社区建设需要的诸多问题,提出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从法律上明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走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关键词: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一、社区专职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
期刊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国公民财产性收入的性质问题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必将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认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决定一定的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关系同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在性质上是有显著区别的。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 财产所有权; 收入分配    2007年党的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成为我国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课题。准确了解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找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2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