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遥望的山峰 轮廓分明——那是雄奇 绵延的俊秀 苍翠茂盛——那是魅力 仰着思想的光波顺着情感 的脉线 我虔诚如佛 来到山顶 触及这诱人的高度 近了山的微笑无痕 淡如松风 近了山的怀抱虚空 皎若玉光 秀峰的平面如此荒凉 才发觉有些风景 遥望就够了 有些孤寂和寒冷 不属于人间 山 民 飞瀑浪漫处 山民的脸色红黑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望的山峰
轮廓分明——那是雄奇
绵延的俊秀
苍翠茂盛——那是魅力
仰着思想的光波顺着情感
的脉线
我虔诚如佛
来到山顶
触及这诱人的高度
近了山的微笑无痕
淡如松风
近了山的怀抱虚空
皎若玉光
秀峰的平面如此荒凉
才发觉有些风景
遥望就够了
有些孤寂和寒冷
不属于人间
山 民
飞瀑浪漫处
山民的脸色红黑如树
挂满太阳
山花烂漫开
山民的衣裳绣满土地和山川
质朴简单
翠鸟婉转唧唧啼蝉鸣喧嚣
山民的歌喉一展
三山五岳应和回响
远山如黛
劳作的山民清瘦或强壮
山一样的健康
山一样的硬朗
风光如画
山民不在画中
风光秀丽处
人的生存
本真而顽强
其他文献
前些年文学界有句名言:“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时下,写诗的也不多了,据我所知,一些著名的或准著名的诗人,早已纷纷改弦更张去写散文、小说,乃至电影、电视去了。有的诗人则专门从事杂文、随笔的创作,报刊上经常看见他们的大作,时不时又会有非诗歌的作品结集出版,读者往往只能从他们的大名上联想到他们曾经是诗人。而大卫则不同,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也没有读过他的一句诗,而竟是从他的随笔里读出他是一位诗人的,因为他
购置了电脑,写作不用在稿纸上一笔一画的划拉了。由于我用的是全拼输入法,每个字使用时反映在脑海里和指间上的立即就是他的声母韵母。害怕电脑使用久了,忘记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出现拿起笔来不会写字的尴尬,便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小楷毛笔字。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我”这个常用字很是难以写好。当我将这体会跟一个朋友说了,他冒出一句:“‘我’字难写,只要‘我’字写好了,就什么都好了”。 我心里一动,“‘我’字写好了,
惊悉恩师杨明仙逝,心情万分悲痛,彻夜难眠。回忆起杨老师对大理白剧事业的关怀扶持,对我的教育帮助,特别是对我在白剧创作上的指导、培养时,他那慈祥的笑容,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亲切的声音更回荡在我的心间。 杨明老师生前曾当任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省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是一位政务繁忙的社会活动家,他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云南省的民主法制建设,
大理之蓝 哪里才会有这种蓝色 尤其是在冬天 这致命的蓝色 不是压下来 是要将我直接洗涤然后吸引 再然后融化的样子 在大理这蓝色就像灵魂 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早就说不清了 只是大块大片大面积的 将天空覆盖 连那阳光似乎也是蓝色的 洱海当然也蓝深蓝 因为将天空深深地收藏在心底了 在海边走或者泛舟海上 我当然就成为天地之间的蓝宝石 镶嵌在光影婆娑的梦幻中 照亮那
巍宝山是中国现存的一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它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教义宗旨颇具独特性,可谓集中华民族传统宗教观念大成的中国道教,在它长期生长和流传的土地上,大概不会在短期内消亡。事实上,我们已切身感受到,道教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深深渗入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或正产生着深刻
一代诗人田间走了,他离开我们大概已有十多年了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永远不会回来了。所幸者是,诗人曾经在大理洒下过凝重的足迹,在苍山洱海间徜徉伫立,流连忘返。苍山洱海间“山花的幽思”锻成他心中的诗句,“风吹不走,水沉不掉”。他说:“大理,……给我以启示,以感发,以豪兴,给我以民族的语言,或则某些故事的梗概(而这是多么的不易啊)》至于诗意,即使是难忘的大理情景,也不过是诗意的一部分
如今偶尔逛街看到大街小巷中一些大大小小的、装修讲究环境幽雅的“茶室”、“茶座”,我不禁联想起记忆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大理古城的那几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或茶社(按照当地习俗,应叫“茶铺”)来。 我童年时曾跟随进城赶街的外公多次进过那几个茶馆,对它们还保留着一些较深的印象——记得常去的有古城复兴路上四牌坊和鱼市口这两处的茶馆,与现在这些装饰华丽环境优美的、其环境氛围更具现代酒吧和咖啡屋之类异域情调
1、隔世的忧伤 星子们旋转的秋夜 一缕愉悦的风拂过我心的古井 掀动我恍若隔世的忧伤 这是一掬清洌的甘泉 一路弹奏着叮咚的月光之琴 轻灵的足音 叩击着今世最后的痴情 欢悦的青春旋律 唤醒了我无知无觉的生存 你的顾盼与凝眸 如气韵生动的幽兰 灵动的碧绦舞动黄昏的空谷 有暗香浮动 穿过我生命的旷野 灰色的寂寥缠绕着我滞涩的 血液
文学作为审美化的“人学”,必须从人的生态去审视人,而不应该只是从意识形态去看人。只有这样,才能从人类生命存在和人性生成的根本去把握文学的生命意蕴和文学内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探究人性的最捷径的路,也是人性从本原到崇高的理想之路。而在今天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似乎太缺少生态与文学关系的发现。文学首要关注的是人性生态,尽可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挖掘出崇高的东西。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给文
高原水乡鹤庆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北进大理的门户和通衢。鹤庆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汉以前属昆明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曾属云南、东河阳等郡,南诏、大理国时期建蒙统郡、府,元以降称鹤州、鹤庆至今。 鹤庆古城是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城内独具特色的白族古民居鳞次栉比。在古城中央隆然高耸着一座古建筑,这就是名冠滇西北的云鹤楼。钩沉鹤庆沧桑,据明代著名的白族翰林李元阳撰《鹤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