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小脑梗塞的外科干预治疗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gong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脑梗塞作为脑梗塞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但病情发展快,尤其是大面积小脑梗塞,其继发的脑干受压和幕上梗阻性脑积水致枕骨大孔疝,常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危及患者生命,而内科保守难以奏效,常需神经外科干预治疗,挽救生命。我院自 2003-2013年以来,共收治大面积小脑梗塞病人(术前排除脑干梗塞)84例,均采用枕下减压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84例,男性 64例,女性20例,年龄45~81岁,平均 65岁。在发病后 1d~4d,平均2.2 d,住院治疗。其中72例由神经内科转入,12例由门诊收入我科。合并糖尿病36例。
  1.2 临床表现:48例因意识障碍收入我科,其余36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呕吐伴同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呛咳收入神经内科,给予葛根素、血栓通、丁咯地尔治疗,平均治疗4.5天,后经会诊转入。
  1.3术前体征:32例浅昏迷,16例昏迷,其余36例伴有同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单侧病理征阳性16例,双侧病理征阳性50例,病理征阴性18例。
  1.4 影像学检查:均行颅脑 CT检查排除脑干梗塞,其中56例入院后行 MRI检查,均确诊为小脑梗塞,其中单侧46例,双侧38例。梗塞直径均大于3cm。颅脑CT均可见第四脑室变形,脑干不同程度受压,并发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36例。
  1.5手术方法
  本组36例术前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先行单侧脑室外引流,全部病例在全麻下行后颅窝枕下减压术,采用枕下正中直切口,骨窗大小约 4*6 cm,骨窗上缘达横窦下缘,两侧达患侧乳突后缘,患侧大于健侧,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 2.5~3 cm,“Y”形切开硬脑膜,对于小脑组织膨出明显者给予切除部分脑组织(部分患者术中发现合并梗塞后脑出血者,常规清除血肿及去除部分脑组织,防止术后因水肿致脑干受压),并打开小脑延髓池,释放脑脊液。对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以下者,可咬除环椎后弓,并给予电凝扁桃体,使其回缩,减轻脑干压迫,硬膜行脑膜补片减张缝合,防止术后出血渗入蛛网膜下腔,导致无菌性脑膜炎和脑血管痉挛,硬膜外置引流管外引流,术后引流48小时拔除,脑室外引流患者5-7天拔除引流管。手术均较顺利,无术中死亡病例。常规甘露醇、预防感染、营养神经治疗。
  2 结果
  术后3例因继发脑干梗塞术后3d死亡,1例术后3日并发脑干出血死亡,2例术后2d继发小脑出血放弃治疗,未随访。2例并发幕上穿刺道出血,4例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肾功衰竭术后死亡。1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高,经抗炎治疗好转。60例恢复良好,独立生活。9例残疾,生活可自理。5例清醒,肢体残疾,日常生活需人照料。术后均给予颈托固定4-6周。
  3 讨论
  小脑梗塞是神经科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缺血性疾病,在综合性医院尸体解剖中占 1.5%,占神经科死亡病例的 4.2%[1,2],在连续 1000例首次脑血管意外中仅占1.9%[3] ,但病死率高达23%[4]。小脑梗塞常因小脑的供血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塞,以及外伤性椎动脉闭塞所致,多收住内科保守治疗。小脑与脑干位于相对狭小的后颅窝内,梗塞脑组织水肿产生的压力主要向前方分解,致第四脑室、正中孔、脑干受压,引起幕上高压性脑积水、脑疝 ,危及生命。然而对于小脑梗塞引起的脑组织移位,手术切除梗塞脑组织、开窗减压的作用是直接的。
  手术时机选择: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众说纷纭。有报道[5]处于昏迷状态,经检查证实存在小脑梗塞并排除脑干梗塞及其它原因引起的患者;梗塞灶直径> 2~3cm,经内科积极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者;梗塞灶直径>3cm,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并发幕上高压性脑积水或脑疝者。也有[6]主张采用手术的适应证为:①经内科治疗,病情逐渐恶化,意识障碍由清醒转为嗜睡,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②入院即有嗜睡、朦胧或浅昏迷,有中度神经功能障碍;③CT及 MRI提示第四脑室移位、脑积水,小脑梗塞区的最大直径在 3 cm以上。我们通过84例病人的手术治疗,认为除了上述适应症和患者有头痛、眩晕、呕吐、平衡障碍、构音障碍、肢体麻木、面部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和眼震等小脑本身症状外,出现脑水肿致桥脑后部外展神经麻痹或周围性面瘫等脑干明显压迫症状时,即应早期手术,如果患者出现昏迷、肢体强直,甚至呼吸不规律时,即以发生枕骨大孔疝,手术较晚,虽然有报道深昏迷时手术也获得了良好效果,但此时继发脑干梗塞、呼吸循环衰竭的可能性增加,因为小脑和脑干同为椎-基底动脉供血,小脑梗塞后后循环血供较前差,颅内高压致脑血流量减少,水肿的小脑对脑干的压迫又加重了脑干的血供,同时减压后由于压迫时间长,致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脑干出血危险。本组术后继发脑干梗塞和出血死亡的4例病人均为术前昏迷病人。
  早在1956年Fairbern和Lindgren等首先报道枕下开颅减压治疗小脑梗塞以来已有不少报道,疗效满意。特别是Chen等报告了1986-1989年间对11例病情危重的小脑梗塞患者实施枕下减压术无1例死亡的经验后,更引起同道们的关注和讨论。目前认为外科干预是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而内科保守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有文献报道,小脑大面积梗死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而手术治疗的总体恢复率为63%[9]。近几年,关于大面积小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多样。有报道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大面积小脑梗塞均取得成功[7],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行脑室外引流,且大面积小脑梗死后药物脱水的效果不良,局部占位效应时间长,梗阻性脑积水时间长,脑室外引流不易短时间内拔除,增加了颅内感染机会及脑疝风险。亦有报道采用枕下减压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式[8],该方法虽可以减少长时间引流致颅内感染的机会,但术式繁琐,时间长,且费用高,术后可能导致引流管堵塞、颅内感染、过度引流等并发症多。对于36例术前梗阻性脑积水患者我们先行单侧脑室外引流,减轻了幕上的压力,减少了术中、术后发生脑疝的可能性,术中小脑组织膨出明显者给予切除部分脑组织,如果合并梗塞后脑出血者,常规给予清除血肿,防止术后因水肿致四脑室受压加重及脑干受压,并打开小脑延髓池,释放脑脊液。对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平面以下者,可咬除环椎后弓,并给予电凝扁桃体,使其回缩,减轻脑干压迫,硬膜行脑膜补片减张缝合,防止術后出血渗入蛛网膜下腔,导致无菌性脑膜炎和脑血管痉挛,硬膜外置引流管外引流,术后引流48小时拔除,脑室外引流患者5-7天拔除引流管。该方法既起到了充分后颅窝枕下内外减压作用,亦起到了脑脊液外引流作用,防止了术后脑膨出嵌顿及远期小脑移位导致的头痛等症状,且术后配合药物脱水,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AmarencoP.Cerebellarinfarction[J].PresseMed,1991,20(19):909~914.
  [2] AmarencoP.Thespectrumofcerebellarinfarctions[J].Neurology,1991,41(7):973~979.
  [3] BogousslavskyJ,VanMelleG,RegliF.TheLausanne StrokeRegistry:analysisof 1000consecutivepatientswith firststroke[J].Stroke,1988,19(9):1083~1092.
  [4] MacdonellRA,KalninsKM,DonnanGA,etal.Cerebellar infarction:naturalhistory, prognosisandpathology[J]. Stroke,1987,18(5):849.
  [5] 卫庆 陈会召等. 小脑梗塞手术治疗体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 4(5):554.
  [6] 金卫星 雷万生等. 小脑梗塞的手术治疗23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 4月第 11卷第 4期 :238-239.
  [7] 王桂艳 张 琪.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大面积小脑梗塞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6月第10卷第3期 :151.
  [8] 林宜生,漆松涛 .外伤性小脑梗塞5例报道 中国神经精神疾杂志,2001 ,27(1) :72~731.
  [9] 刘正言,周良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现状及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190-191.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及时掌握我市手足口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安排了2012年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经过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完成了2012年手足口病监测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 全市疫情概况  2012年1月1日零时-12月31日24时,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统计,大武口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73例,报告发病率为130.12/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250例
期刊
新生儿心内膜炎较为少见,且由于细菌性心内膜炎作为败血症的一部分,临床医师多将注意集中在败血症及其他合并症上,如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往往不能早期诊断,疗程不足,导致病情反复,继而出现心力衰竭、瓣膜病变,预后不良。我们报道新生儿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由于在起病早期即经过抗感染治疗,使得患儿症状体征不典型,造成了早期诊断的困难;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出生后9天,因吃奶、反应差
期刊
【关键词】干部;体检;预防保健  为掌握机关干部的健康状况,搞好预防保健工作。2013年6月,我们对体系内接受体检的干部567例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67例中,男526例,女41例;年龄在24~55岁。≤35岁者195例,36~40岁者241例,41~45岁者112例,≥46岁者19例。  1.2检查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在指定时间,按照统一设计,同步完成
期刊
徐敏华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师从姜春华、张伯臾等多位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疾患、及妇科病症每有验效。论医理能化繁为简,强调人体阴阳平衡、脏腑气血调顺为要。笔者有幸跟随老师坐诊,亲聆教诲,收益颇丰,谨录徐老师治疗郁证经验于此。  本文“郁证”指心情抑郁,七情内伤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情绪不宁,胸部满闷,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为主要症状,类似西医
期刊
病例简介  患者 男 46岁,因发现骨肉瘤3年余,三叉神经疼3天,于2013年10月19日入院。  现病史:3年前发现骨肉瘤,1周前患者因髋部疼痛就诊于“当地中心医院”给予放疗,3天前出現右侧颜面部及左侧肢体疼痛,不能耐受,波及睡眠,自行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0mg po q12h,加巴喷丁胶囊0.3 po q12h,卡马西平片0.3 po tid ,吲哚美辛栓0.05 纳肛 q12h” 等药物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未婚先孕药物流产对病人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一些伤害,教育广大未婚女青年增强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自尊 ,自爱。药物流产只是意外妊娠补救措施,不是避孕方法。  近年来,未婚先孕做药物流产的比例越来越高,她们在进行药物流产的过程中,大多情绪抑郁、心情紧张,有较多心理负担。现就我们进行的38例未婚妇女药物流产过程中的心 理护理和宣教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女性不孕患者160例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都给予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心理干预护理。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与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随访1年时治疗组的宫内妊娠率为60.0%,对照组为4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饮食营养治疗对肿瘤化放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住院进行化疗或放疗的肿瘤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采用科学合理的搭配膳食对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肿瘤患者平日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化疗后的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的体重、血生化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分别为P<0.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无明显头盆不称,经阴道分娩与破膜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2.1—2013.8月收治的孕足月胎膜早破无明显头盆不称的500例孕妇,观察其破膜时间的长短与阴道分娩的关系。结果:距破膜时间越短,启动产程,经阴道分娩的机率高,新生儿并发症少;破膜时间越长,剖宫产、新生儿窒息、肺炎发生的机率越高。结论:胎膜早破距妊娠时间越短,阴道分娩的机率越高且并发症少。故应积极
期刊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3岁,主诉:发作性心慌、出汗、手抖1年余,加重伴意识模糊8个月  2010年9月起,患者在劳累或饥饿时偶尔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进食后上述症状消失,未予重视,2011年2月始,上述症状加重,发作频率较前有明显增加,好发于晨起未用餐时,如不能及时进食,会出现意识模糊。2011年9月26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测空腹血糖1.54mmol/L,空腹C肽10.6ng/mL,空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