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罗让巴,其中观哲学是中外藏學界和佛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文章首先概述了宗喀巴的生平事迹及其外观环境,重点论述了宗喀巴大师所提出的“缘起性空”论,从缘起性空的基本特征中的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思辩入手,叙述了它所涉及的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 藏传佛教;格鲁派;缘起性空
一、宗喀巴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宗喀巴(Tsong-kha-pa,1357——1419),本名罗桑札巴(Blo-bzang grags-pa),出生于今青海西宁塔尔寺所在地。西宁一带,藏人自古称为宗喀(tsong-kna),故又称宗喀巴。宗喀巴作为藏传佛教的改革家,他的中观思想代表了藏传佛教中观学说的高峰。
在高僧大德如群星璀璨的藏传佛教文化史上,宗喀巴大师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位。他不仅是笃志向学、广求多闻的大學者,而且是著述颇丰、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家,更是对藏传佛教发展特别是格鲁派崛起居功至伟的宗教改革家。当时,藏传佛教教派林立,不仅对经文的理解歧见纷呈,而且各教派之间的斗争也导致佛教戒律松弛。面对这一现状,宗喀巴大师率先提倡戒律。1388年,他以身作则,改戴黄帽。黄帽原是藏传佛教持律者所戴,是严守戒律的标志。宗喀巴意图借此复兴戒律。由于此一原因,由他创立的教派也被称之为“格鲁派”或“黄教”。1400年,宗喀巴在拉萨西郊的噶瓦栋寺向450余名僧人传法时,正式提出了僧人务必视戒律为一切功德之根本的主张。$$宗喀巴看到,戒律的松弛不仅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思想的原因。为此,宗喀巴一方面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气度,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另一方面又以深刻谨严的态度执择佛教各宗之见地,以为佛教建立修学的圆满次第。
宗喀巴及其所开创的格鲁派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影响是极深广的。格鲁派承袭了印度中观应成派哲学思想,主张性空缘起说,在肯定"自性空"的同时不忽视"缘起有",强调"性空"和"缘起"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认识论上把性空缘起与"二谛"理论结合起来,完善了藏传佛教哲学体系。
二、缘起性空的基本特征
缘起性空论缘起性空论原是佛教中观应成派的一种见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理论的根本思想,莲花生、米拉日巴等人都秉承这一见地。宗喀巴在丰富和创新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了格鲁派宗教理论和宗教道德哲学的基石。
为了进一步论证缘起性空的合理性,宗喀巴还从有与无的关系方面去分析事物本体和现象之间的矛盾。宗喀巴认为,空是有与无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真正的有,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无。为此,他坚决反对“常见”与“断见”这两个认识上的极端,即反对把现实世界当作真正的实有和绝对的虚无。常见就是“执一切法常住不灭”,承认万法实有,这种观点与缘起论中的诸法皆无自性的理论相悖。断见则执万法皆无,甚至否定包括缘起,假名,业果在内的一切,这种观点显然与佛性论水火不容。因此,在宗喀巴的所有宗教著作中,都着力批判这两种观点,把它称为“常断二边”或“断常二歧途”,指责其不符合中观之义。对断见,宗喀巴说:“凡依仗缘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性空是缘起义,非生灭作用空义。” “有说中观宗凡因缘生者即说无生,当知此等臆说一切皆破。” 意思是说空是从缘起意义上讲的,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存在,不能因为缘起而生,就以为是无生而不承认任何存在,这不仅与常识相悖,更重要的是与佛教宗旨相违,所以宗喀巴把它斥之为臆说,要求彻底否定它。对常见,更是宗喀巴批判的重点。宗喀巴认为常见对佛教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它使人们“实执所执是有自性”,从而留恋世俗生活而排斥佛法。同时,如果认为万法皆有自性,就会造成因、果、业、轮回、涅槃、真如等皆不能名言安立,使佛教的全部理论大厦土崩瓦解。
三、缘起性空隐含的哲学问题
从历史上看,宗教哲学和世俗哲学一样,都反映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宗教哲学也同样可以称为时代意识的精华。“缘起性空”论把大乘中观派思辩性极强的哲学思想融汇贯通,并结合民族生活的实际予以发展,这标志着藏民族的理论意识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早在封建社会的初中期,就巳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民族所能达到的高度。宗教哲学是藏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分析。
恩格斯说:“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藏传佛教不同于一般低级水平的宗教迷信,是一个极富哲学思辩的理论体系,它充分重视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和心理活动,使用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判断和推理,编识了一个精细的哲理网络,除了唯心主义臆说的成分之外,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辩证法因素。缘起性空论作为整个藏传佛教的哲学基石,必然也含有较多的辩证法因素。
首先,缘起性空论在哲学的屋面上阐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黑格尔曾说:“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正性质。”列宁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非常值得辩证唯物主义者重视。缘起性空讲缘起,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依一定的条件和根据而产生并存在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以其它事物为条件合和而成。例如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而缘起,烦恼由无明而缘起,无明由贪欲而缘起,贪欲由自性有而缘起,芽由种子与土壤而缘起等等。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缘起的关系也就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宗喀巴认为,如果以世间的一切现实事物为唯名安立的假有,那么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不能否认的。他说:“由见若许有自性,则因果不能成立,而有损益(苦乐)作用之因果,谁亦不能否认其有。”因为一事物如果有自性,那它就不依赖于它物的缘起自己又是因又是果,不生不灭,那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因果关系必须建立在缘起的基点上,即普遍联系的基点上。由种子而生芽,依根、境而起识,这种因果关系是存在的,即“从唯假安立之因而生果是有的。”
在缘起论中,宗喀巴把世界当做一个因果联系的序列,并以“十二因缘”和密宗的“六大”说来加以说明。十二因缘和六大说表明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整个世界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缘起性空论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一样,完全否定现存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统一性。它利用非科学的抽象方法,在物质世界之外另设了一个超现实的本体——“空”。空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客观世界则是相对的、虚幻的,一切事物说到底就是一个“空”字。
【关键词】: 藏传佛教;格鲁派;缘起性空
一、宗喀巴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宗喀巴(Tsong-kha-pa,1357——1419),本名罗桑札巴(Blo-bzang grags-pa),出生于今青海西宁塔尔寺所在地。西宁一带,藏人自古称为宗喀(tsong-kna),故又称宗喀巴。宗喀巴作为藏传佛教的改革家,他的中观思想代表了藏传佛教中观学说的高峰。
在高僧大德如群星璀璨的藏传佛教文化史上,宗喀巴大师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位。他不仅是笃志向学、广求多闻的大學者,而且是著述颇丰、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家,更是对藏传佛教发展特别是格鲁派崛起居功至伟的宗教改革家。当时,藏传佛教教派林立,不仅对经文的理解歧见纷呈,而且各教派之间的斗争也导致佛教戒律松弛。面对这一现状,宗喀巴大师率先提倡戒律。1388年,他以身作则,改戴黄帽。黄帽原是藏传佛教持律者所戴,是严守戒律的标志。宗喀巴意图借此复兴戒律。由于此一原因,由他创立的教派也被称之为“格鲁派”或“黄教”。1400年,宗喀巴在拉萨西郊的噶瓦栋寺向450余名僧人传法时,正式提出了僧人务必视戒律为一切功德之根本的主张。$$宗喀巴看到,戒律的松弛不仅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思想的原因。为此,宗喀巴一方面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气度,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另一方面又以深刻谨严的态度执择佛教各宗之见地,以为佛教建立修学的圆满次第。
宗喀巴及其所开创的格鲁派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影响是极深广的。格鲁派承袭了印度中观应成派哲学思想,主张性空缘起说,在肯定"自性空"的同时不忽视"缘起有",强调"性空"和"缘起"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认识论上把性空缘起与"二谛"理论结合起来,完善了藏传佛教哲学体系。
二、缘起性空的基本特征
缘起性空论缘起性空论原是佛教中观应成派的一种见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理论的根本思想,莲花生、米拉日巴等人都秉承这一见地。宗喀巴在丰富和创新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了格鲁派宗教理论和宗教道德哲学的基石。
为了进一步论证缘起性空的合理性,宗喀巴还从有与无的关系方面去分析事物本体和现象之间的矛盾。宗喀巴认为,空是有与无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真正的有,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无。为此,他坚决反对“常见”与“断见”这两个认识上的极端,即反对把现实世界当作真正的实有和绝对的虚无。常见就是“执一切法常住不灭”,承认万法实有,这种观点与缘起论中的诸法皆无自性的理论相悖。断见则执万法皆无,甚至否定包括缘起,假名,业果在内的一切,这种观点显然与佛性论水火不容。因此,在宗喀巴的所有宗教著作中,都着力批判这两种观点,把它称为“常断二边”或“断常二歧途”,指责其不符合中观之义。对断见,宗喀巴说:“凡依仗缘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性空是缘起义,非生灭作用空义。” “有说中观宗凡因缘生者即说无生,当知此等臆说一切皆破。” 意思是说空是从缘起意义上讲的,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存在,不能因为缘起而生,就以为是无生而不承认任何存在,这不仅与常识相悖,更重要的是与佛教宗旨相违,所以宗喀巴把它斥之为臆说,要求彻底否定它。对常见,更是宗喀巴批判的重点。宗喀巴认为常见对佛教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它使人们“实执所执是有自性”,从而留恋世俗生活而排斥佛法。同时,如果认为万法皆有自性,就会造成因、果、业、轮回、涅槃、真如等皆不能名言安立,使佛教的全部理论大厦土崩瓦解。
三、缘起性空隐含的哲学问题
从历史上看,宗教哲学和世俗哲学一样,都反映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宗教哲学也同样可以称为时代意识的精华。“缘起性空”论把大乘中观派思辩性极强的哲学思想融汇贯通,并结合民族生活的实际予以发展,这标志着藏民族的理论意识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早在封建社会的初中期,就巳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民族所能达到的高度。宗教哲学是藏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分析。
恩格斯说:“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藏传佛教不同于一般低级水平的宗教迷信,是一个极富哲学思辩的理论体系,它充分重视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和心理活动,使用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判断和推理,编识了一个精细的哲理网络,除了唯心主义臆说的成分之外,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辩证法因素。缘起性空论作为整个藏传佛教的哲学基石,必然也含有较多的辩证法因素。
首先,缘起性空论在哲学的屋面上阐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黑格尔曾说:“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正性质。”列宁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非常值得辩证唯物主义者重视。缘起性空讲缘起,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依一定的条件和根据而产生并存在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以其它事物为条件合和而成。例如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而缘起,烦恼由无明而缘起,无明由贪欲而缘起,贪欲由自性有而缘起,芽由种子与土壤而缘起等等。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缘起的关系也就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宗喀巴认为,如果以世间的一切现实事物为唯名安立的假有,那么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不能否认的。他说:“由见若许有自性,则因果不能成立,而有损益(苦乐)作用之因果,谁亦不能否认其有。”因为一事物如果有自性,那它就不依赖于它物的缘起自己又是因又是果,不生不灭,那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因果关系必须建立在缘起的基点上,即普遍联系的基点上。由种子而生芽,依根、境而起识,这种因果关系是存在的,即“从唯假安立之因而生果是有的。”
在缘起论中,宗喀巴把世界当做一个因果联系的序列,并以“十二因缘”和密宗的“六大”说来加以说明。十二因缘和六大说表明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整个世界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缘起性空论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一样,完全否定现存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统一性。它利用非科学的抽象方法,在物质世界之外另设了一个超现实的本体——“空”。空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客观世界则是相对的、虚幻的,一切事物说到底就是一个“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