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实践之旅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4636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习得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是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文不足百字,其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故事结果之所在,知音文化之所在,文本主流价值之所在。
  初教此文,我认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像《伯牙绝弦》这样偏重“情”的课文,其学习过程就是熏陶,就是感染,就是在一定学习场里的潜移默化。于是我们侧重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上做文章,让学生凭借后面的描述去感受伯牙如何善鼓,子期如何善听,让学生在领悟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知音难得,知音情深。最后的摔琴,则是通过感悟“不舍”、“悲怆”等词语的意蕴来印证、点燃情感。课堂上,师生感慨知音情浓,友谊纯真,觉得很完美。
  再教此文,临近结课学生居然提出:“老师,伯牙摔琴有点犯傻,我觉得不值!”那一刻,我才突然惊醒:从该生本节课的学习状态看,他不是没“入境”,也不是在做轻率的另类发言。他的言语告诉我他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老师意图明显的诱导。意图明确的教学就像一个大家都知道原委的魔术,表演人与观众却为着某种原因都拼命装作不知道玄机而兴致盎然……这实在是一件违心的事。我想,那些赞誉伯牙的学生中,可能有不少人心里想或者想过“琴该不该摔”这样的问题。没有冲突的思维是低效的浅思维,顺利的牵引是无效的伪进步。面对文本,也许我们只有依据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而引导,学习才会扎实有效。《伯牙绝弦》虽然是偏重情感的文本,不能缺少情感,但情感不是万能的。体验、感悟、思辨……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不可偏废。
  第三次教《伯牙绝弦》,我开始寻求情感、体验、感悟、思维的整合与突破。审视学生的质疑,其本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问题。我想,“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是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积极肯定与处理,更应是有效激活思维,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增进学生感悟的深度。再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它本来就应该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即是文本的主旨与精神内核。想想我以前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纯粹地体验、接受主流价值的做法,其实是一种生硬的灌输,一种缺乏生命厚度的肤浅覆盖,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升华都是有害的。
  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多元解读的视野里,学生心中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取向:一是肯定伯牙的艺术情怀和对知音的诉求;二是认为伯牙这样做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效而仿之危害甚大,应该批判。这应该成为学生走进知音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切入点。
  于是,有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凭借文本语言,在创设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善鼓”与“善听”的世界,充分感受何为知音以及知音的难得。之后,顺势激活批判性思维,利用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来强化体验。
  首先,我顺应课堂上形成的认同伯牙行为的氛围设问:千古知音最难觅,同学们,此时此刻,说句心里话,你喜欢不奏妙曲给石壁,高山流水候知音的伯牙吗?你喜欢为子期而终身不复鼓的伯牙吗?我这样做,是在继续渲染已初步形成的氛围,是在把学生进一步引向主流价值方向,是在有意识地暂时压抑学生的多元解读,为下一步“打开另一扇窗”创造落差,营造感受深刻、体验强烈的心灵碰撞场景,尽力使文本感悟、情绪体验、思维辨析等语文活动变得不同寻常。
  果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喜欢”伯牙(其实,即使此时有学生有另类意见,我也会让其先不说出来,意在让所有学生都经历一次辨析与抉择之旅)。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我轻叹一声:唉,只是有点可惜啊,绝代大师,绝代琴声,世人再无福欣赏了。(学生若有所思,沉默良久。)我继续感慨:一个学琴的人,要成为伯牙这样的大师,要吃多少苦,要费多少精力。不再弹琴的伯牙的人生,实在是一种缺憾,一种损失啊!(学生很安静。但能感觉有一种与课堂前35分钟不同的气氛悄悄蔓延开来。沉静、积极、内省、思辨多于急切表达。)等了一会儿,我轻声问:伯牙的弦该绝吗?请同学仔细想一想,然后告诉我你的意见和理由。
  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教师意向所左右,一旦他们进入内省思考与自我对话的状态后,人格就会独立起来,个性化见解也会更加纯粹。此时,拥有自主精神的他们,也才算是真正开始探究学习。教室里依然一片安静。我能想象学生一定沉浸在两种观点的冲突中,内心一定进行着激烈的争辩,这种争辩越投入,越充分,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也会越有效。
  果然,学生没有因教师意向的变化而师云亦云地讨伐伯牙,而是争相表达不同见解。有的孩子替伯牙寻找更好的处理事情的途径;有的孩子认为对事情要看主流,伯牙摔琴摔出的是知音之美、肝胆之气;更有孩子很难得地认识到:伯牙绝弦并不是教导我们失去知音后该怎么做,而是让我们懂得人生拥有知音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伯牙不摔琴是音乐美,摔琴是人情美、人格美……
  面对孩子们的感悟,我或点头,或言简意赅地肯定,没有过多干扰他们的陈述和争论。他们交流的过程,仍是体验的重要部分,先前在教师指导下的体验,是一种认识事物与积累感受的过程。此时,通过更多的交流探究,学生已获得深度体验,教师应做一个组织者、倾听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指导与引领者,是不需要全程喋喋不休的。在做好必要的铺垫之后,应该把学习的主体推向自主发展的前沿,推上自我展示的平台。因为,对于生活和生命机遇中的许多问题,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会从同伴的观点中去辨析、判断、吸纳、创新,去解决问题,进而与自我对话,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在此次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于以往孩子们对知音的模糊认识,没有满足于对古文摇头晃脑的诵读。我不愿意学生失去那基于个人感受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失去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魅力的机会。实践证明,当孩子们爱上一种文学形式,爱上一种人生,爱上一类文化之后,他们回头再读古文,对古代人物的人生情怀,会把握得更有深度。
  反思我们的新课标实践之旅,我一直在且行且思,在积极实践与探求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新课标”,虽然困惑仍旧不少,失败总是很多,但我很快乐……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学校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对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知识体系,如何读懂、用好“主题图”,以及如何处理与灵活运用练习都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数学新教材(以北师大版为重点)进行了仔细研读和深入思考,深感对数学新教材的钻研,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解好“三道题”:把准“课题”、读懂“主题”、吃透“习题”。    一、把准“课题”    新教材由于增删了教学内容,知识的系统性较难把握,许多教材对某些知识点教学到什么程度心里没
期刊
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是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初,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合作学习的环节。在一些学校。甚至将教师是否安排“合作学习”作为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出现了不讲求实效,滥用合作学习的现象。有专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面对不同的声音。很多一线教师不是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
期刊
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宽容,更要密切关注,善于巧用错误,引导学生查出错因,思考纠错的对策,积极改正错误,从中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实现思维优化,让“错误”因此而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一、巧用错误,对比明理  对比分析是学生学好数学,弄清算理的好方法;对比分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正确性。  例如,在学习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后,学生在计算中往往会出现182-52+48=182-
期刊
数学“体验”,作为《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刻画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之一,突出了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启发引导学生数学体验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共同企盼、等待、焦虑、兴奋,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感,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在问题情境中体验
期刊
人人都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巧用小手”,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一、“巧用小手”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好的新课导入犹如磁石,能够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我要学”的求知状态,巧用小手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依据教材,一般通过用米尺量黑板、量课桌等,发现测量的结果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众多教师钟情于“对话”,但是静心观察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还是能觉察到其中存在许多低效现象。  现象一:对话形式问答化  教师问,学生答,这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通病。我曾经在听课中记录执教老师提问的次数,多的有五十几个问,少的也有二三十问。其中虽然不乏有价值的问题,但多数属随意而问,课堂上的对话交流变成了单调的“问答”活动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教师的讲授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教师则对如何讲授感到困
期刊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课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艺术的结尾,不仅能达到调节疲劳、巩固知识、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每节课的导入。而课堂结尾的设计却显得单调,几乎成了一种定式,往往是: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
期刊
教材: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第二版)《生命 生存 生活》五年级“珍爱自己的生命”。  活动目的:  1?郾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了解生命对于每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2?郾引导学生理智地面对现实,消除不利因素,理解生命的价值,对生活充满信心。  活动准备:  1?郾收看电视台“今日话题”法制栏目,了解犯罪的起因、经过、结果。  2?郾访问父母,了解自己的成
期刊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就难以深入开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忽视课堂提问这个环节,因为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有效性”角度分析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问题指向不明。    在某节英语公开课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