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体验教学的“四性”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体验”,作为《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刻画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之一,突出了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启发引导学生数学体验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共同企盼、等待、焦虑、兴奋,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感,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在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与发展。在体验学习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置于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需求,自发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的意愿。然而,在教学中教师简单浅显的提问或总是想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所提问题的重要性,因而缺乏探究的方向和原动力。因此,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和探究价值,不得不思索“为什么”和“怎么办”,这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从而主动投入到探究中去。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始,以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花果山上的猴王过生日,它准备了一些蛋糕打算分给孩子们吃。猴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份。老二见了,嚷道:“我要两块,我要两块!”猴王又拿出一块相同的蛋糕,把它平均分成了4份,给了老二2份,老二高高兴兴地走了。老三见了嚷声更大:“我要三块,我要三块!”猴王又拿出第三块相同的蛋糕,把它平均分成了6份,给了老三3份,老三拿着三块蛋糕蹦蹦跳跳地走了。猴王看着老二和老三,开心地笑了。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猴王为什么笑吗?”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前后分蛋糕的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从而产生探究新课题、研究新内容的激情。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亲历性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获得的数学知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是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只有让学生头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才能使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心去学习数学,感受并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1?郾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操作过程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得到生活体验,很好地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是准确掌握两个计量单位的前提。课前让学生准备好1千克的东西和1个2分的硬币及水果等物品。课上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受一下1千克的质量,再让学生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再掂一掂一杯大米、一个苹果、一个鸡蛋等,估一估分别有多重,猜一猜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多少个鸡蛋也重1千克。然后分别称出1千克苹果和鸡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鸡蛋,多少个苹果。这样,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1千克到底有多重。1克的物品相对比较轻,让学生一手拿1千克的东西,一手拿一个2分的硬币,通过感受对比,初步形成1千克和1克到底有多重的概念。
  2?郾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如教学“通分”这一知识点时,一开始教师就板书■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想出的方法有5种之多,如,因为■<■,所以■>■,灵活运用了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比较方法。还有的学生设法将两个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认识把分母不同的几个分数变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就是通分。随即指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通过通分来比较。这样既揭示了题旨,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同一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很有好处。
  三、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数学策略的多样性
  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有区别,因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会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结果出现了很多方案,有的用字母,有的用其他符号表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评价,提出:“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案?请阐述理由。”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生活,即学以致用。例如,学习“比例尺”一课后,让学生动手画出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买零食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让学生课外调查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一块土豆的体积如何测量”,还可以启发学生写数学日记等等,使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充分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这样,学生会在切身体验中感觉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欲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昆仑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第三组课文的专题是爱祖国,爱家乡。《日月潭》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课文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美丽风景;然后介绍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分别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不同秀丽风光。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既是一篇学生
期刊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0页。  片段一:回归生活,引入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为“口算大比拼”竞赛的同学排出名次,并举例说明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比较整数大小要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如果位数相同,要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今天我们对同学们的立定跳远成绩排一排名次,有信心吗?(课件出示下表。)  四(1)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表      师:在
期刊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阅读专题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笔者执教该课,以下面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敬仰。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动作的?  生1:“望了望”这个词描写了
期刊
“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片段1]  黑板上整齐地列出两组算式:  0.3元=0.30元  0.1米=0.10米=0.100米  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组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部分多了一个“0”。  师:增加的“0”在小数部分的什么部位?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2:应该是小数末尾增加了一个“0”。  师:那么,从右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页“做一做”(解决问题)。  片段一:请你提出问题  (出示第9页的情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情景图,从这幅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树上有6只小鸟,飞走4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生2:有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  生3:还有许多漂亮的喇叭花。  生4: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图中呈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个单元结束要复习,上完一个阶段要复习,每个学期期末也要复习。然而许多教师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把“复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片面地认为把“整理和复习”中的习题做完就行。其实,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这一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释疑:为什么把“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儿童在6岁时就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而且,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学生也辨别过左右。这样看来,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教学,为什么教材却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呢?我认为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1.由于学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对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知识体系,如何读懂、用好“主题图”,以及如何处理与灵活运用练习都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数学新教材(以北师大版为重点)进行了仔细研读和深入思考,深感对数学新教材的钻研,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解好“三道题”:把准“课题”、读懂“主题”、吃透“习题”。    一、把准“课题”    新教材由于增删了教学内容,知识的系统性较难把握,许多教材对某些知识点教学到什么程度心里没
期刊
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是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初,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合作学习的环节。在一些学校。甚至将教师是否安排“合作学习”作为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出现了不讲求实效,滥用合作学习的现象。有专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面对不同的声音。很多一线教师不是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
期刊
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宽容,更要密切关注,善于巧用错误,引导学生查出错因,思考纠错的对策,积极改正错误,从中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实现思维优化,让“错误”因此而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一、巧用错误,对比明理  对比分析是学生学好数学,弄清算理的好方法;对比分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正确性。  例如,在学习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后,学生在计算中往往会出现182-52+48=18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