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造福社会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hbky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第二版)《生命 生存 生活》五年级“珍爱自己的生命”。
  活动目的:
  1?郾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了解生命对于每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2?郾引导学生理智地面对现实,消除不利因素,理解生命的价值,对生活充满信心。
  活动准备:
  1?郾收看电视台“今日话题”法制栏目,了解犯罪的起因、经过、结果。
  2?郾访问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3?郾阅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思考
  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从你呱呱坠地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就受到许多人的精心照料,他们为了你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心血,尤其是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所以,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属于社会。然而,有的同学并不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不了解生命对于每个人,对于家庭,乃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不懂得珍爱生命,其行为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如,被判处死刑的大学生马加爵,就因为受到同学的责怪而凶残地杀害了同窗三年的四名学友;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因课间被老师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更有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因看电视剧和受某些传媒的影响,产生了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念头,在自己家里服毒自杀……这类例子还很多,一个个如花的年轻生命就这样匆匆而逝,来不及跟爱他(她)的人和他(她)所爱的人说一声“珍重”就走了,他们的走,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并给社会造成损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命的价值
  1?郾静思默想。回忆刚看过的两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寻母三万里》,想一想:电影中哪些内容和情节自己最受感动。
  2?郾小组交流。组内谈个人感受。
  3?郾学生联系实际谈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郾播放“希望工程”记录片片段。(内容: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少年儿童的感人场面。)
  5?郾讨论:(1)你从该记录片中感受到了什么?(2)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怎么做?
  6?郾讨论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前数周布置阅读。)
  (1)主人公保尔的哪些行动最让你感动?
  (2)交流收集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三、指导实践
  1?郾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引起自己愤怒、生气,甚至忍无可忍的事情,你有过什么烦恼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学生自由发言。)
  2?郾怎么对付烦恼事呢?教给同学们一些简单的心理疗法:
  (1)用新的“兴趣”代替旧的烦恼。
  (2)宽容谦让,宽以待人,学学弥勒佛,来个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能笑,笑天下可爱之人。
  (3)从容冷静,凡有不顺心,唱首《不气歌》。
  (4)自我安慰,学学小狐狸,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
  (5)躲进房间,闭目养神,释放“火气”。
  (6)把苦难想成是对自己的磨练,培养耐挫能力。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有价值的生命才是美的,美的生命才有价值。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要让悲观虐待自己,不要让不该有的仇视浪费了我们的快乐时光。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为社会贡献我们的所有。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无权践踏自己的生命,更无权夺取他人的生命。让我们牢牢记住——珍爱生命,造福社会!
  五、活动拓展
  1?郾阅读介绍伟人事迹的书籍。
  2?郾每天都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作者单位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个单元结束要复习,上完一个阶段要复习,每个学期期末也要复习。然而许多教师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把“复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片面地认为把“整理和复习”中的习题做完就行。其实,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这一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释疑:为什么把“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儿童在6岁时就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而且,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学生也辨别过左右。这样看来,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教学,为什么教材却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呢?我认为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1.由于学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对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知识体系,如何读懂、用好“主题图”,以及如何处理与灵活运用练习都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数学新教材(以北师大版为重点)进行了仔细研读和深入思考,深感对数学新教材的钻研,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解好“三道题”:把准“课题”、读懂“主题”、吃透“习题”。    一、把准“课题”    新教材由于增删了教学内容,知识的系统性较难把握,许多教材对某些知识点教学到什么程度心里没
期刊
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是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初,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合作学习的环节。在一些学校。甚至将教师是否安排“合作学习”作为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出现了不讲求实效,滥用合作学习的现象。有专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面对不同的声音。很多一线教师不是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
期刊
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宽容,更要密切关注,善于巧用错误,引导学生查出错因,思考纠错的对策,积极改正错误,从中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实现思维优化,让“错误”因此而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一、巧用错误,对比明理  对比分析是学生学好数学,弄清算理的好方法;对比分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正确性。  例如,在学习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后,学生在计算中往往会出现182-52+48=182-
期刊
数学“体验”,作为《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刻画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之一,突出了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启发引导学生数学体验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共同企盼、等待、焦虑、兴奋,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感,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在问题情境中体验
期刊
人人都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巧用小手”,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一、“巧用小手”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好的新课导入犹如磁石,能够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我要学”的求知状态,巧用小手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依据教材,一般通过用米尺量黑板、量课桌等,发现测量的结果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众多教师钟情于“对话”,但是静心观察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还是能觉察到其中存在许多低效现象。  现象一:对话形式问答化  教师问,学生答,这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通病。我曾经在听课中记录执教老师提问的次数,多的有五十几个问,少的也有二三十问。其中虽然不乏有价值的问题,但多数属随意而问,课堂上的对话交流变成了单调的“问答”活动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教师的讲授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教师则对如何讲授感到困
期刊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课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艺术的结尾,不仅能达到调节疲劳、巩固知识、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每节课的导入。而课堂结尾的设计却显得单调,几乎成了一种定式,往往是: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