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钻研教材要解好“三道题”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x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对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知识体系,如何读懂、用好“主题图”,以及如何处理与灵活运用练习都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数学新教材(以北师大版为重点)进行了仔细研读和深入思考,深感对数学新教材的钻研,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解好“三道题”:把准“课题”、读懂“主题”、吃透“习题”。
  
  一、把准“课题”
  
  新教材由于增删了教学内容,知识的系统性较难把握,许多教材对某些知识点教学到什么程度心里没数,上起课来经常出现“不到位”或“越位”现象。“把准课题”是克服这一不良现象的主要途径。
  1?郾透过“情境标题”看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许多“课题”,都是以“情境主题”命名的,如果只看标题,很难确认这是数学课,这对学生来说也许更加生动有趣,但对教师“教什么”却是一种挑战。如果这堂课教什么内容都没有弄清,还谈什么扎实有效地展开教学?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师要切实把准课题。方法是:先仔细通读整节课的教材,然后在“情境标题”旁写上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数学标题”,再翻开“教参”进行对照,看是否吻合。例如二年级下册有一课的题目是“过河”,与它对应的数学内容是“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有了“数学标题”,上课的内容便一目了然。
  2?郾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体系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即同一个知识点可能在不同的年级反复出现,但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体系,既要弄清“今天”要学什么知识,又要明白这一知识“昨天”已经学到了什么程度,学好了“今天”的内容又是为“明天”的什么知识打基础的。只有弄清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到教学“到位而不越位”。例如,学习“百以内退位减法”,它的“昨天”是“百以内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它的“明天”是“万以内减法”。
  3?郾抠准重点、难点和关键。在整体钻研教材,弄清知识体系之后,要着重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难点和关键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其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难点是: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关键是:通分。教学过程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二、读懂“主题”
  
  新教材一般都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例题,这种呈现形式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但要读懂主题图,全面领悟图中的数学内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一些教师的数学课中也能看出对主题图理解的偏颇与缺失。在钻研“主题图”时,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郾如何“选材”。材料是支撑例题的内容,教师在读主题图时,要分析以下一些内容:主题图呈现了一个什么情境?为什么要创设这一情境?(它对理解本节课知识有什么作用)该情境中包含有哪些数学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分别是以何种情境、载体出现的?这些知识点分别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师只有对上述问题都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全面把握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不至于出现遗漏、越位等现象。
  2?郾如何“立序”。在弄清楚本节课的主题图包含哪些内容之后,就要分析这些内容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即如何“立序”。首先要从大的方面来看课的内容是如何安排的,即看它怎样安排“主题图”、“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先后秩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接着再具体分析每个小环节是如何“立序”的,如“主题图”是怎样安排新知探索过程的,结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想一想”中提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如何步步深入引领学生思考的?“说一说”中要让学生从哪几个方面去交流,怎样有序安排才能使交流成果多样化等。
  3?郾如何“增删”。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只是一个范例,并不是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地去“照书请客”。教师在充分读懂主题图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增或删,增删时,可采取以下策略:如果没有比教材上更好的情境主题,那就选用教材上的,如果觉得教材上创设的情境离你的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那就就地取材,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题材作为情境主题,或者收集既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又具趣味性的情境,也可以更换书上的主题,从而引领学生充分地展开数学思考。另外,根据本班实际基础,可以对主题图的容量进行增减,灵活划分课时。
  
  三、吃透“习题”
  
  由于新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弹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自主选择和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对“习题”部分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郾理清练习的“层次”。教师在通读并试做本节课的课后全部习题后,要将这些题目按照层次进行分类:(1)基本题:题型和例题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巩固相对应的例题服务的;(2)变式题:知识点和例题相同,但呈现的形式不同或应用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这类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变通的能力;(3)拓展题:同样是应用新知来解决问题,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知识的综合性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理清习题的层次后,就要遵循“分层渐进”的原则进行练习,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得到系统训练。另外,如果觉得某类题型数量不够,教师可在备课时编拟一些补充性练习。
  2?郾确定练习的“时机”。新教材给教师自主安排练习的空间比较大,教师在备课时要对练习的时机作精心考虑,不能在上完例题之后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当学过新的知识点(一般指例1)后,就要配上与之相对应的基本练习及时巩固;书上“试一试”的题目有些是基本题,有些是换一个角度的变式题(相当于例2),所以“试一试”的题目并非都是为巩固例1服务的;“练一练”中的题目有时也需要调整顺序,要根据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题目进行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一般在巩固了基本题之后安排,至于用多少数量,要根据现场学情确定,教师在备课时要留有余地。
  3?郾提升练习的“功效”。学生学习数学的过重负担主要表现在过多的重复、机械练习上,衡量一堂数学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习题的使用价值是否得到充分挖掘。我们在运用习题巩固知识时,不要一味追求题目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而要将每一道题目用足、用透、用活,达到“以少胜多”的功效。例如,新教材六年级下册有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郾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对此道题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将它用足、用深。首先让学生运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算出得数(显性任务),然后挖掘隐性价值,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图形的周长相等,谁的面积最大(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谁的体积最大(小)?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既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潜心钻研,认真解好上述三道题,才能成为新教材的新主人,从而为驾驭新课程这一灵动的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乌市畈田朱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课前思考】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页)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亦积累了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此课又是学生首次系统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由“形象——表象——抽象”逐级提升。也就是从具体事物的感
期刊
教材简析:  《月亮的心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关心父母,心中有他人的生活情感体验教育。文章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一文,主要写“我”和几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发现一只嘲鸫袭击一只幼龟,便“拔刀相助”,使其“脱离虎口”,结果好心办了坏事,给其他鱼贯而出的幼龟带来了灭顶之灾。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为引导学生具体、形象、深刻地感受“自然之道”的内涵,并以此为凭借提升学生语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第三组课文的专题是爱祖国,爱家乡。《日月潭》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课文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美丽风景;然后介绍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分别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不同秀丽风光。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既是一篇学生
期刊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0页。  片段一:回归生活,引入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为“口算大比拼”竞赛的同学排出名次,并举例说明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比较整数大小要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如果位数相同,要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今天我们对同学们的立定跳远成绩排一排名次,有信心吗?(课件出示下表。)  四(1)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表      师:在
期刊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阅读专题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笔者执教该课,以下面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敬仰。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动作的?  生1:“望了望”这个词描写了
期刊
“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片段1]  黑板上整齐地列出两组算式:  0.3元=0.30元  0.1米=0.10米=0.100米  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组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部分多了一个“0”。  师:增加的“0”在小数部分的什么部位?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2:应该是小数末尾增加了一个“0”。  师:那么,从右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页“做一做”(解决问题)。  片段一:请你提出问题  (出示第9页的情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情景图,从这幅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树上有6只小鸟,飞走4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生2:有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  生3:还有许多漂亮的喇叭花。  生4: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图中呈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个单元结束要复习,上完一个阶段要复习,每个学期期末也要复习。然而许多教师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把“复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片面地认为把“整理和复习”中的习题做完就行。其实,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这一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释疑:为什么把“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儿童在6岁时就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而且,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学生也辨别过左右。这样看来,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教学,为什么教材却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呢?我认为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1.由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