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这件事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段时间有个妈妈找我咨询。
  她儿子从小就是学霸,一路重点学校,一直年级前三,最后保送进了名牌大学。


  可是大学毕业一年,他失业三次。前两次是没过试用期,第三次是自己估计通不过,主动打包走人了。然后他就拒绝再找工作,现在已经在家闷了快半年,整天打游戏到深夜,无节制地吃垃圾食品。
  这位妈妈急得起火,偷偷打电话给儿子的前领导。对方也坦诚,说:“你儿子对工作不上心,好几次安排他工作,他根本就不干,还没有任何理由,批评他一次,第二天人家就不上班了。而且他不太懂事,开会老呛领导,走廊里见了老总从来不打招呼,跟同事相处也不好……”
  这些话让她很吃惊。她承认儿子确实有点自我,但没料到问题如此严重。
  她说:“我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以前一直是我的骄傲,我也觉得自己是挺成功的母亲,但怎么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呢?”
  2
  我倒觉得,事情肯定不是“一下子”变糟糕的。
  这男孩子身上,肯定有一些糟糕的特质,比如不善与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心理脆弱、责任心差……只是在大学毕业前,这些统统都被成绩掩盖了。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误思维——孩子嘛,健康快乐成绩好就一切OK。
  所以,在他两岁时,你给他做花样早餐、教他学英语单词,却没有教他要有规矩懂礼貌;他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见到长辈不问好,你不以为然。于是他工作后,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大吃零食大声说话,遇到领导视若无睹,都觉得理所当然。
  在他五岁时,你让他学书法学钢琴学跆拳道,却没有教他怎么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他霸占公共玩具你由他去;他受欺负你帮他打回去。于是他工作后跟老同事抢电脑争业绩,总是无意识地侵犯别人,屡屡与人发生冲突,又不知如何解决。
  他十岁时,你只关注他有没有考得好被表扬,却没有告诉他要尊重老师感恩父母;他对长辈大喊大叫,你觉得勇气可嘉;吃饭时别人没落座他就大快朵颐,你觉得他吃饱就好。于是工作后领导夹菜他转桌,领导开门他上车,领导开会他唠嗑,还丝毫意识不到有何不妥。
  他十五岁时,你只关心他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却没有教他如何让内心强大,老师一个冷眼他成绩就下降,亲戚一句闲话他就恼羞成怒,你和他同仇敌忾,认为都是老师和亲戚的错。于是工作后领导批评几句他就想辞职,工作出一点问题他就惶恐不已,难以承受。
  他二十岁时,你总想着他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却没有告诉他人性复杂、世道艰难。于是毕业后他出个差加个班就叫苦连天,面对同事的排挤孤立、明争暗斗,全无应对能力。
  他可能如你所愿考上了名校,拿了很高的学位,甚至还多才多艺。但是,他自私、冷漠、脆弱、没擔当、不懂事……完全不适应社会。
  在社会这片海,他刚一下水,就出现巨大的排异反应。别人的毛毛雨,都是他的狂风暴雨;别人的小浪花,都是他的惊濤骇浪。
  友谊的小船翻了,工作的大船沉了,人生的巨轮也漏了。
  他头破血流,你不知所措。
  3
  永远拿第一名的孩子,未必真优秀;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父母,也未必真成功。
  成绩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社会才是检验一个人和一对父母的最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综合性的。
  我在报社做记者时,带过很多实习生,现在大多连模样都忘了,只有一个姑娘,我印象深刻。
  她是香港人,大三暑假来交流实习。
  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好,我给你带了棒棒糖。”我先让她看了一天报纸,晚上问她感受,她说有些标题跟香港报纸的风格不一样。然后给我举了几个例子。
  我觉得很有趣,第二天写了稿子,就让她取标题。她苦思冥想很久,饭也不吃,一举取了二十几个。
  后来我让她试着写稿,她每次都特认真,两百字的稿子要查几十份资料。不过有时还是不过关,我得全部推翻重写。
  她也不难过,会反复看我的版本,总结经验,很谦虚礼貌地问我她的问题在哪里。
  平时同事们在办公室聊天,别的实习生都是默默旁听,只有她,会很努力也很恰当地加入,讲她的见闻和想法,她说话很好玩,常常引起笑声一片。
  有一次我俩去找主任汇报工作,她走前面,到了门口,忽然缩回来,我问怎么了,她吐吐舌头,说:“我看见主任正在聚精会神打喷嚏,我爸说不能打扰别人打喷嚏。”
  她实习了一个多月,是唯一一个离开时已经能独立写稿的实习生,唯一一个让三位主任都记住了的实习生,唯一一个我舍不得放走的实习生。
  我至今认为,这姑娘无论在什么单位,一定都能做得很好,都会深受欢迎。而她的教养、友善、责任感、主动性、抗挫能力,一定都有她父母的功劳。
  记得她有次告诉我,她爸妈每次打电话,都会问几个问题:今天有没有帮到老师?有没有认识新朋友?自己有什么收获?
  我想,能问出这些问题的父母,跟那些只会问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的父母,一定大不相同。
  4
  其实每对父母也都知道,孩子总归要离开我们,走上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可以在他年幼时提供舒适的生活,极致的呵护,但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这世界,自己解难题,自己担风雨,自己杀血路。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他,就该在他离开你之前,教会他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和保护。
  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孩子能在社会上活得开心、顺畅、如鱼得水,才是作为父母的最大成功和最高荣誉。
  (冯固荐自《感悟》)
  责编:小侧
其他文献
瑞士人的政治生活可热闹了。要不要加入联合国,公投;要不要接纳外来移民,公投;清真寺能不能盖尖顶,公投;表兄妹能不能结婚,公投;养鸡的笼子间隔多宽,公投……八百万瑞士公民成了全球的投票冠军,大小诸事,全都付之众议。包括各级选举在内,瑞士人平均每年投票五到七次。每次就三到五个提案打勾划叉。  這不乱套了吗?我想到“国无宁日”四个字。导游杰西卡写给我一个网址,上面可以查到瑞士1891年宪法确认以来的全民
期刊
桶装水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很常见,对于桶装水的安全问题网上一直议论纷纷,有人说,桶装水一旦开封,如果三天之内不喝完就不能再喝了,原因是会被细菌严重污染。这是真的吗?  为验证结果,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桶装水在开封当天,菌落总数为4。将桶装水装到饮水机上,三天后再检测,菌落总数居然达到了910。这些细菌来源于哪里?实验人员又设计了一次实验,这次将桶装水开封后,没有装到饮水机上。三天后检测的结果,菌落总数
期刊
80万元“投资”  陈彪在40岁的“高龄”才改行做经纪,正是受一起类似事件触动。  3年前,他有朋友让孩子参演一部名为《巾帼志杨门女将》的电影,结果原计划120分钟的“世界首部全儿童3D电影”,最后只出来一个2分半钟的宣传片。朋友前期投资了几万元,请陈彪帮忙追回。  随着对行业了解的深入,陈彪才知道,原来朋友的遭遇很常见。河北的张豪当年为了让儿子康康在《巾帼志杨门女将》中扮演某个配角,他先后在剧组
期刊
眼下这股全球性的右翼保守主义势力,正是由宗教保守主义、民粹保守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三方合力而成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异教邪说”,旗帜鲜明地攻击“世俗精英”,旗帜鲜明地怀疑“非我族类”,恰恰是新保守主义全球通用的“三板斧”,压根不拘北美、欧洲抑或是中东。对峙:暴力在所难免  被认为是美国“数十年来最大规模仇恨集会”的弗吉尼亚骚乱事件惊扰全球,而“挑起战端”的“团结右派”,参与者包括来自全美各地的数千名白
期刊
“您说世上什么可取又最不可取?” “不义之财。”  “什么可忘掉又最不可忘掉?” “年龄与时间。”  “什么可靠又最不可靠?” “配偶。”  “什么可以吃掉又最不可以吃掉?” “諾言。”  “什么是最无聊又最有趣的事?” “你我之间对话时各自的感受。”
期刊
夏特克是一只上过大学的猩猩,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人类手语的猩猩之一。它有自己的专属医生和老师,有维基百科页面,甚至和人类“同学”一起出现在毕业年鉴里。8月7日,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发布了一则悲伤的讣告:39岁高龄的夏特克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国外各大新闻网站专门为它撰写讣文,全球数十万网友致哀。一位网友评论道,他看完夏特克的故事后“泪流满面”。“像人一样”生活  1978年,在夏特克只有6个月大时,它被
期刊
作为一种特殊的军事武装,雇佣兵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国家甚至现在还存在着雇佣兵性质的部队。  瑞士近卫队便是欧洲最负盛名的雇佣兵建制之一。瑞士雇佣兵早在公元15世纪就已在欧洲各战场上崭露头角——他们是欧洲大陆最早一批善用长矛和长戟对抗重甲骑兵的军人。出色的武艺、高明的战术使他们成为当时欧洲备受欢迎的雇佣兵团,法国曾是他们的最大雇主之一。1506年起,一些瑞士雇佣兵开始服务于天主教廷,成了教皇的專属保
期刊
国产大片《战狼2》很多令人血脉偾张的镜头取景于南非贫民窟。导演兼主演吴京接受采访时曾说:“摄制组被15名当地保镖押着进贫民窟拍摄”,并被警告夜里12点前必须结束拍摄,否则不能保证他们安全走出贫民窟。南非贫民窟真的如此“凶险”?铁皮屋是百万贫民的家  南非有超过800万人口居住在贫民窟里,仅在约翰内斯堡周围,就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贫民窟。其中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聚集贫民多达百万。索韦托位于约翰内斯堡西
期刊
1938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博克教授提出了一项研究计划: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最终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什么样的人,最可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这个计划选定的追踪对象,全部是当时哈佛大学的精英本科生。至今为止,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70多个年头。相关负责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這724名男性可谓是,“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他们经历了
期刊
得知我受困于沪上两日,纽约的好友发来长长的夜生活清单,推荐各色酒吧、俱乐部和宵夜场所。她认真地问我要去哪家,我只好老实交代,恐怕一家也去不了,每天早早回酒店睡觉才是我真正的计划。她大惊失色喊道:“你应该好好品尝自由的味道!”我脱口而出:“自由对于我而言,就是能隨时倒下睡,睡到自然醒,想吃饭的时候能吃到口热的,不用打理孩子留下的残局。”  说完之后自己也略微有些震惊,原来这样就算是自由了呢。  沪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