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读人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4636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说明】
  《咏雪》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的第一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中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寥寥 71 字,却鲜活地描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家庭生活情景。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质(《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篇,《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集),本节课以“咏雪”之“言语”和“咏雪”之“人物”为中心,设计了以“读”贯穿始终的“读准字音、读通故事、读出句读、读破言语、读懂人物、读整本书”等环节,通过朗诵、比较、分析、想象、感悟等方法和学生一起还原“咏雪”现场,感受氛围,亲近人物,以期上出短文的丰韵,读出士人的情调,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魏晋人物的那种雅趣和率真。若能以此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整本书,吾愿足矣。
  【教学目标】
  1.诵读:读准字音,借助书下注释读通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读出句读。
  2.品读:咀嚼人物“言语”,分析人物特征,把握人物情感。(教学重点)
  3.悟读:感受魏晋人物的率真性情,激发阅读《世说新语》整本书的兴趣。(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咏雪》选自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之《言语》篇,引出本课探究的中心:咏雪 读人 (板书)
  一、读准字音
  1.请一生读,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的角度评价。
  2.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傅骤差奕凝)
  二、读通故事
  1.释义提问,师补充书下注释未注解的内容“寒雪日”“公”“纷纷”以及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出示PPT)
  2.理解积累“儿女”“骤”“何所似”“差可拟”“因风起”等词义或特殊结构。
  3.请生复述故事。
  三、读出句读
  1.展示无句读的文段,请一生在读准字音和读通故事的基础上尝试读出句读。(出示PPT)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师讲解停顿的方法。
  3.请该生再读、全班齐读,读准句读。(出示PPT)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读破言语
  1.请学生找到本文咏雪的“言语”。(“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出示PPT)
  2.明确三个句子的关系。(前一句是起句/问句,后两句是答句)
  3.请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更喜欢哪个答句,为什么。(更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此
  句不仅形似更具神韵,且更契合谢太傅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中的“纷纷”二字。)教师追问谁还喜欢?(谢太傅)引出“公大笑乐”,并分析。继续追问,谁还喜欢?(作者)引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并分析。
  4.总结《咏雪》言语之特点:言简韵丰。(板书)
  五、读懂人物
  1.请学生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表情,补写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提示语,并展示表情朗读。(出示PPT)
  文中谢安有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请从文中发现、想象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补写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提示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提示:“差可拟”“未若”大有文章,你从中发现兄子、兄女说话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侄儿不假思索,急于表现自己,抢先回答而又觉得心中没底率性而为。谢道韫敢于表现自己、自信满满、可爱率真。
  2.请学生再次理解“公大笑乐”,并在后面补上一句言语。
  公大笑乐:“。”
  “公大笑乐”不仅是对谢朗和谢道韫答句孰优孰劣的评价,更是谢太傅对谢朗的迫不及待及谦逊,对谢道韫的才思和自信满满洞察于心之后的心领神会和欣赏赞叹。谢氏一族本是诗书簪缨之家,向来重视诗书教育,在这次文学沙龙里子侄们的表现深得太傅心,不觉要大笑乐,慨叹“我谢氏一族人才辈出/人才济济”。而这一场“咏雪”的沙龙生动地展现出三人的“率真性情”。(板书)
  3.读写结合:续写比喻句,连缀成诗,岂不妙哉。
  詠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六、读整本书
  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鲁迅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212000)
其他文献
苏轼,作为一个屹立于中华文学史前端的智者和伟人,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内容大致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在深夜共赏一轮明月,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一些看法与感悟。全文一共三段,分别用了记叙、描写、议论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同之中有共同点——作者的情感是在叙事的铺垫和写景的渲染之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换言之,若能把握三段文字内在情感的联系与变化,也许就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期刊
一看课题《卖油翁》便知是一篇笔记小说,这篇精简的文言小品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了卖油翁的自信、沉稳、从容;表现了陈康肃公的骄傲、暴躁和通达。我最初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文言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诵读,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学生对文言语句含义的理解,增强文言语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心理和态度,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这是我初步阅读后的粗浅的设计。  后来我运用
期刊
中考在即,考生在基礎的夯实与技巧的把握上或许木已成舟。唯有作文,大有置之不安、倾之无术之感。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考生在考前磨砺作文之刃,钝刀也会利三分。问题是,在中考之前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用易于记忆的话来总结,即“一‘洁’二‘新’三‘头尾’,内容形式俱用心”。  一、“洁”是指中考作文的卷面要整洁  现在,中考试卷一般采取网上阅卷。考生的作答需书写到特制的答卷纸上,通过系统的处理把每一
期刊
诗歌教学,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气势之美,也在于运用诗歌的艺术之美来熏陶人的心灵,涵养人的性情。诗歌教学的这些价值必须落实到语文课程中来。我们怎样定位诗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地位,怎样架构诗歌教学的课堂结构,怎样推进诗歌教学的路径,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中来,笔者借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来思考以上这些问题。  一、定位  首先,文本要讲究定位。每一篇文本的价值不
期刊
提到文言文的學习,步入初一的学生感觉新鲜又倍感困难。对于这样的一种学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更应该付诸行动“攻坚克难”。那么,怎样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呢?一句话:从节奏开始!  一、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除心理压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解文言文学习的压力。尤其在文言文字义、句意、诗文思想的理解上,要以巧妙的方式
期刊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模块,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起被写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有十几年了。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及其重要作用自不待言。然而,时至今日,有一部分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便草草收场。“综合性学习”课本身所固有的“个性”被严重消解,设计者的意图和这一模块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有的作用,被严
期刊
众所周知,人才的判断标准不仅局限于其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整体素质与修养。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时期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而且需要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合德育教育,以语文教学为背景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接下来,将按照本人的教学经验介绍以下几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学习模板  
期刊
语文阅读是一种“渐进式”的推动与发展过程。这种“渐进”集中地体现在——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来说,阅读就是“潜移默化”的引领与“厚积薄发”的深入,都要历经一种“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过程。而要快速有效地实现这种目标,就需有善教乐学的阅读环境、阅读心态和阅读过程。如何较好地确保这一前提条件,如何切实有效地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情趣、开放、多元”基本要
期刊
信息爆炸的今天,中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接收的信息量变得更丰富,头脑也变得更灵活了,所以,要求教师信息量更为丰富,才能“产生”更为吸引学生的兴趣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非常重要,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很有帮助。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提问,问得巧妙,则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相反,问得平淡或枯燥,则会削弱学生的智
期刊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的。语文学科是一门传承经典文化的基础学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得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升自我的精神认知能力,完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教育阶段,应研究诗词中的用词含义、今昔对比、思想水平以及意境探究,在课堂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字、词以及句的角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