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延承 教学相长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的。语文学科是一门传承经典文化的基础学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得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升自我的精神认知能力,完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教育阶段,应研究诗词中的用词含义、今昔对比、思想水平以及意境探究,在课堂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字、词以及句的角度认识诗词的情感抒发、写作手法,将古诗词的魅力展现给初中生,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探究和认识兴趣,尤其是从诗词的用词和写作手法的角度体会古代文字的魅力,带领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古诗词的探究、解读和理解,掌握文章的核心理念,探究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让初中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登岳阳楼》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杜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什么样的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壮志难酬?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对于这首古诗产生很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包括作者杜甫的人生经历、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故事以及唐朝整体的政治环境和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等等,这一系列的准备和探究,学生对于这首诗的认知又提高了一个档次,通过“近日听闻洞庭水,不忘一登岳阳楼。”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洞庭水的壮观景象,让学生与后半句的“红颜知己无一人,病亡身旁一叶舟。”形成强烈的感情对比,对于学生的阅读冲击力大大提升,学生在背诵记忆这首诗的时候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创作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
  二、不断提升自己的诗词素养
  教师与初中生的接触是最多的,也对学生影响力是最大的。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增强自我对学生的影响力,以身作则,提升自我的诗词文化修养,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和认识,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完善教学质量,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语文课堂的学习体验。
  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种类的认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加深自己对于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和交流,在提升自我亲和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影響力也更强。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多与其他的优秀教师沟通学习,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学习到优秀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课后反思中考虑教学过程存在的漏洞,不断认识到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改善,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影响力。
  例如:在学习《农夫与蛇》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将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还要让学生针对故事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问,并举例一些古代有名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
  够充分活跃自己的思维,开动脑筋。教师也可以借机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读物,在课后的时候鼓励学生探究身边存在的学习机会,进而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
  三、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价值
  在探究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含有的人生价值观,带领学生探究古文中比喻、象征、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完善语文课堂的教学,并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通过古人良好的美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例如:在学习古文《庄子》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文言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模式,通过对基础文言文知识的探究,教师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领悟能力,并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结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实际,探究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初中生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深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日后的学习中找到完善自身发展的科学方法,把握人生的真理。在结合《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的时候,综合文章中“齐物”和“安命”的哲学论调,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世间万物的神奇,感受事态的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由上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的文化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于语文课堂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为此本文探究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完善的策略,分析了传统文化知识对于中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几点优化完善的策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语文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在部编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写作教学专题与阅读教学并列,成为每个单元必备的两大版块。无论是写作教学的份额、写作方法技巧的点拨、写作策略的指导,还是写作训练的操控、写作实践的编排,教材编写者都有着充分的考量。厘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挖掘教材写作教学的资源,是充分落实写作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一、厘清编者意图,理解写作教学体系  部编教材写作教学的编排思路清晰,
期刊
苏轼,作为一个屹立于中华文学史前端的智者和伟人,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内容大致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在深夜共赏一轮明月,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一些看法与感悟。全文一共三段,分别用了记叙、描写、议论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同之中有共同点——作者的情感是在叙事的铺垫和写景的渲染之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换言之,若能把握三段文字内在情感的联系与变化,也许就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期刊
一看课题《卖油翁》便知是一篇笔记小说,这篇精简的文言小品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了卖油翁的自信、沉稳、从容;表现了陈康肃公的骄傲、暴躁和通达。我最初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文言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诵读,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学生对文言语句含义的理解,增强文言语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心理和态度,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这是我初步阅读后的粗浅的设计。  后来我运用
期刊
中考在即,考生在基礎的夯实与技巧的把握上或许木已成舟。唯有作文,大有置之不安、倾之无术之感。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考生在考前磨砺作文之刃,钝刀也会利三分。问题是,在中考之前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用易于记忆的话来总结,即“一‘洁’二‘新’三‘头尾’,内容形式俱用心”。  一、“洁”是指中考作文的卷面要整洁  现在,中考试卷一般采取网上阅卷。考生的作答需书写到特制的答卷纸上,通过系统的处理把每一
期刊
诗歌教学,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气势之美,也在于运用诗歌的艺术之美来熏陶人的心灵,涵养人的性情。诗歌教学的这些价值必须落实到语文课程中来。我们怎样定位诗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地位,怎样架构诗歌教学的课堂结构,怎样推进诗歌教学的路径,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中来,笔者借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来思考以上这些问题。  一、定位  首先,文本要讲究定位。每一篇文本的价值不
期刊
提到文言文的學习,步入初一的学生感觉新鲜又倍感困难。对于这样的一种学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更应该付诸行动“攻坚克难”。那么,怎样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呢?一句话:从节奏开始!  一、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除心理压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解文言文学习的压力。尤其在文言文字义、句意、诗文思想的理解上,要以巧妙的方式
期刊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模块,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起被写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有十几年了。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及其重要作用自不待言。然而,时至今日,有一部分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便草草收场。“综合性学习”课本身所固有的“个性”被严重消解,设计者的意图和这一模块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有的作用,被严
期刊
众所周知,人才的判断标准不仅局限于其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整体素质与修养。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时期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而且需要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合德育教育,以语文教学为背景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接下来,将按照本人的教学经验介绍以下几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学习模板  
期刊
语文阅读是一种“渐进式”的推动与发展过程。这种“渐进”集中地体现在——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来说,阅读就是“潜移默化”的引领与“厚积薄发”的深入,都要历经一种“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过程。而要快速有效地实现这种目标,就需有善教乐学的阅读环境、阅读心态和阅读过程。如何较好地确保这一前提条件,如何切实有效地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情趣、开放、多元”基本要
期刊
信息爆炸的今天,中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接收的信息量变得更丰富,头脑也变得更灵活了,所以,要求教师信息量更为丰富,才能“产生”更为吸引学生的兴趣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非常重要,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很有帮助。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提问,问得巧妙,则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相反,问得平淡或枯燥,则会削弱学生的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