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奏开始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文言文的學习,步入初一的学生感觉新鲜又倍感困难。对于这样的一种学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更应该付诸行动“攻坚克难”。那么,怎样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呢?一句话:从节奏开始!
  一、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除心理压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解文言文学习的压力。尤其在文言文字义、句意、诗文思想的理解上,要以巧妙的方式给学生以轻松的学习状态,化解文言文学习难度,提升文言文学习兴趣,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和效果。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通过文言文的朗读,来培养初中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这是引领学生轻松学习的开始。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与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语言上,突破的方法也在语言上。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学生获得文言文学习的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的传承或“血缘”关系;只有多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只有多诵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和博大思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大国,文言文尽管和现代文差异很大,但文句优美,意义凝练,内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好思想。还有大量的生命力极强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沿用,长传不衰。所以,以诵读作为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利器,则学生会不知不觉进人轻松的学习状态,起到“涵泳工夫兴味长”的效果。
  二、让学生享受朗朗上口的节奏感
  文言诗文的美,首先在于它的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古诗歌中,韵律感强,不管是绝句、律诗,还是其他形式的诗歌,朗读起来都韵味十足。文言文也是,尽管断句难度较大,但是,只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示范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那么,让学生享受朗朗上口的节奏感,也不算奢望。从文言文的节奏感入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享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在吟诵中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自然而然就会在韵律的享受中陶醉于诗词的美妙意境之中。究其原因,无非是诗词的节奏感强,加之押韵,吟咏起来韵律和谐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像《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室铭,惟吾/德馨”几句,舒缓而优美的节奏,和谐而抑扬顿挫的韵律,整齐的排比句式,让人越吟越享受。文言文教学也是,从节奏入手,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把准节奏,体会情感,韵律美就会浮出水面,整体文意必然会意于心,其效果最显明的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上荡起了美妙的涟漪。如此一来,学生有了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和享受感,兴趣何愁不增?效果何愁不好?
  三、感受诗文语言的凝练性
  读出节奏,则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不难。由于词性的变化、语义的丰富、语法的特殊,尽管文言文需要积累的知识点多,但是,从把握文句节奏入手,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在感知文意中感受语言的凝练之美。如果我们在反复的朗读之中,体会文言文表意的凝练之美,那么,文言文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的时空差和历史隔膜感就会烟消云散。为此,在课堂中,把教学重点由注重翻译转向熟读成诵,摒弃逐字逐句的翻译做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学生就不会被变化莫测的词义搞得云里雾里。
  把理解句意、文意的重点放在朗读上,无论是听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领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该舒缓时舒缓,该急促时急促,该喜悦时喜悦,该悲伤时悲伤,那么,能够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出情思,置字于句,置句于篇,何愁字义不能理解?何愁文意不能领会?当然,在方式上,浮于形式的朗读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无论用哪种方式朗读,朗读者会不断突破重点句、难点句,使学生揣摩难句的句读,在感受表达特点中进行会意式理解。这样,学生们才能在朗读中得到成就感和快乐感,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朗读热情,调动起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们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好似做游戏一般,人人争读,抢读,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再适时点拨关键句的句读、构句特点及意思,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旨,那么,文言文的文意就会在学生们的头脑中自然浮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要比通过解释、翻译等方式硬给学生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跨越文言文学习心理上、方法上的坎,从诵读开始,把握节奏入手,让学生享受朗朗上口的节奏感,让学生感受文言诗文语言的凝练性,让学生体会文言诗文的意蕴,这是开启初中文言文学习“破冰之旅”的不二法宝,也将为初中文言文学习撑起晴空一片。
其他文献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人们击节称赏的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逼迫反抗,终于投奔梁山,走向反抗道路的转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作品之所以能够渲染读者,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的突出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绕不开的重大课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学生在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上是存在问题的。所以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审题立意,作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审题  1.圈关键词,各个击破  作文标题一般是由若干个字词组成的短语或短句,圈划出标题中的关键词便是审好题的第一步。拿《当时只道是寻常》来看,首先圈出“当时”,何谓“当时”,是指过去式,是指曾经发生的,如果对该词的理解到此,那
期刊
初中生阅读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阅读方式上呈现为被动的接受信息,较少有主动参与,深入思考,特别是缺少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模式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者主动参与作者内在对话的一种阅读方式。大多数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批判意识,忽视或者歪曲文章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课堂从以教定学的方式转变成以学定教。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碧波深处有珍奇。”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潜向课文文本的碧波深处,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悟,让学生真正抵达课本深处,使学生体悟到课文思想和情感的碧波深处,只有这样才能求得教学的真谛。  在某次听课中听到了两位老师讲《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甲老师在介绍了郭沫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后,跟同
期刊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教师的引领自然不可或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解读文本。这样的互动在本质上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仍然是按照教师的指引按部就班地学习,其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为了避免上述情境的出现,我们只有将“双边”引向“多边”,即以多边的介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多边互动之中“漫溯”文本,在互相讨论中深入文本,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的有效和高效。  一、拓展互动的边界  
期刊
写作教学在部编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写作教学专题与阅读教学并列,成为每个单元必备的两大版块。无论是写作教学的份额、写作方法技巧的点拨、写作策略的指导,还是写作训练的操控、写作实践的编排,教材编写者都有着充分的考量。厘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挖掘教材写作教学的资源,是充分落实写作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一、厘清编者意图,理解写作教学体系  部编教材写作教学的编排思路清晰,
期刊
苏轼,作为一个屹立于中华文学史前端的智者和伟人,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内容大致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在深夜共赏一轮明月,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一些看法与感悟。全文一共三段,分别用了记叙、描写、议论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同之中有共同点——作者的情感是在叙事的铺垫和写景的渲染之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换言之,若能把握三段文字内在情感的联系与变化,也许就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期刊
一看课题《卖油翁》便知是一篇笔记小说,这篇精简的文言小品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了卖油翁的自信、沉稳、从容;表现了陈康肃公的骄傲、暴躁和通达。我最初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文言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诵读,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学生对文言语句含义的理解,增强文言语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心理和态度,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这是我初步阅读后的粗浅的设计。  后来我运用
期刊
中考在即,考生在基礎的夯实与技巧的把握上或许木已成舟。唯有作文,大有置之不安、倾之无术之感。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考生在考前磨砺作文之刃,钝刀也会利三分。问题是,在中考之前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用易于记忆的话来总结,即“一‘洁’二‘新’三‘头尾’,内容形式俱用心”。  一、“洁”是指中考作文的卷面要整洁  现在,中考试卷一般采取网上阅卷。考生的作答需书写到特制的答卷纸上,通过系统的处理把每一
期刊
诗歌教学,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气势之美,也在于运用诗歌的艺术之美来熏陶人的心灵,涵养人的性情。诗歌教学的这些价值必须落实到语文课程中来。我们怎样定位诗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地位,怎样架构诗歌教学的课堂结构,怎样推进诗歌教学的路径,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中来,笔者借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来思考以上这些问题。  一、定位  首先,文本要讲究定位。每一篇文本的价值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