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t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的高度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数学知识、方法等,但却无从下手,而当通过教师或其它的途径的点滴提示或启发,就会茅塞顿开,很快地解决问题。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好心做坏事”。我们会发现课堂中学生的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的发现大多是一致的、封闭的,是教师预先所期望的发现,这样学生也就不会获得创新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养成一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不会主动地思考,根本没有体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领悟知识,没有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没有机会做课堂的主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知识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对于一些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逐步通过适当的有利于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逐步“数学化”的过程;当学生明确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必须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和方法,你准备怎样去解决?为探索发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不应当过于分追求统一,应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和发现,在自己的基础上创新。
  2.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真谛。教师应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制作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体验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而不能走传统教学的方式,只重视知识不重能力。
  3.要重视讨论和合作,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展示概念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在例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思路方法是怎样得到的,这样,学生在经历中逐渐学会如何思考,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公式、法则的得出不能重结论而轻过程,组织学生讨论时不能流于形式搞花架子,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能草草收场,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参与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并做好巡视指导,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以便及时点拨和调控。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咯,提高课堂效率。
  1.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新课程倡导的方法应有意识的运用,但没有必要每节课都把所有的方法面面俱到。比如,对于不好创设情景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入新课,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去创设一个无实效的牵强的情景。又如,对某些内容没必要进行讨论完成的,就不要组织讨论,否则,既可能浪费教学时间,且无实效。而对所学内容有实在意义的教学方法既便导致课堂“不完整”,只要有实效,也是成功的。
  2.新课程下不要怕讲。如果一堂课全由学生探索完成,不仅不现实,而且教学进度可能没法完成,其实“讲也是新课程下不可或缺的,只是要研究讲什么,如何讲。
  3.教学要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学习的主人,就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与学生愉悦交往,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敢做、敢思、敢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4.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将数学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对启迪学生思维,扩大信息量,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的作用。当然,多媒体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应做到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5.练习要处理好重难点。练习的题目要有选择性,不能盲目地选题。
  三、要创设教学民主环境,关注个体发展。
  1.在教学中注重合作。“一帮一”或小组讨论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优生在帮助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我发展。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中以不同的方式自主参与,成为参与知识获得的主人。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要以微笑、点头和赞叹的话语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即使失败了,也给予会心的微笑、理解的眼神。
  2.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设计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过程、安排练习时,教师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多留时间,不能让优生的回答影响后进生的思考,对成绩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应尽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也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例如,两辆汽车都用过4年,一辆标价3000美元,1升油可行驶37千米;另一辆车标价4500美元,1升油可行驶65千米。你打算用2年,买哪辆车更好?本题不仅能评价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而且能使数学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诸如环境保护、煤矿安全、节约资源、投资、彩票、存(贷)款等问题。必要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入生产生活实际,譬如: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旗杆高度、动手画跑道等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针对36%草甘膦·草铵膦可溶液剂的使用现状,筛选了增效作用显著、安全性高且成本低的配方.通过测定制剂的表面张力、接触角,筛选了36%草甘膦·草铵膦可溶液剂的助剂及其用量,研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教师十分关注的话题。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用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心里不仅要装着教学,装着教研,而且要装着学生,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关爱”作为教育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宽松的氛围 巧妙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目的:本课题根据中医学对“胸痹”、“真心痛”等的认识,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HF)的研究及孙建芝教授的临床经验,以中药心衰康颗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王国之中。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时,既要注重教材内
目的:讨论并统一桂枝汤临床广泛应用的机理,为扩大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从阴阳的基本内涵出发,研究阴阳的常态及构成其常态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情莫过于政治和教育。而现在数学教学尤为凸显了这种说法。我校是一所普通市直初中,生源差,基础薄弱。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满堂灌输,想必将出现学生越差越厌学,越厌学越差,老师越不积极,学生更厌学的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恰好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在课改理论支持下,我们对新的课堂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明智的教师不但把“释疑”作为天职,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不少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都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设置符合实际的质疑背景,引发学生质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质疑,教师就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只有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