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新刑诉法中的体现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u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写入人权,在2012年被称为“小宪法”的刑诉法的修改中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从此我国的人权进入了法律保障的新时代,我国对人权的保障不再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贯彻到法律保障的制度层面。我国的人权主要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权的本质要求,对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刑诉法的修改中,从证据制度、辩护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笔者以新刑诉法为框架,以司法实践为基础,对上述问题就行分析。
  关键词:新刑诉法;人权保障;体现
  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此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新刑诉法的总则,并在后面的多项制度中予以确认和贯彻。这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事业成果的确认。[1]
  一、人权的概念
  西方学者认为人权是以人的资格而享有的以自由和平等为主要的基本权利,例如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生存权等。而我国学者认为人权即人的权利,是人应当享有和实际享有的被社会所承认的权力的综合,人权的概念应当被定义为人作为人应当享有和实际享有的,得到社会承认的权利、道德权利和法定权利的总和。我国的人权主要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近些年在范围上也在不断的扩展,总归来看,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以及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权利。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法治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保障人权,如何保障人权呢,就是通过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公法制度,让社会规则在这制度下运行,重视法治精神,重视私权利的保障和救济,同时限制公权力,坚决杜绝专制、强权和暴力,把人的各项权利放到首位。在该制度下,人们有较强的法治意识,懂法守法,支持并为这一制度发挥个人力量去维护它,让这制度得到最大的发展和继续。法治即排除了人治,有效地各机构和社会各元素在一套机制下运行,不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见而改变运行的规律,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的权利,实现人权是法治社会基础的价值取向。法治社会是最能保障人权的,它存在基础也是人权的维护和保障。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标准。司法与立法、行政是三权独立体制下的三权,司法的公正是体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线,维护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体现。司法的公正就是通过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去实现,这都要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及诉讼,当公民权益受到侵害时,司法如何能动就是体现司法公正的时候,要坚决守护好最后一道防线。人权保障就是这一道防线的关卡,在诉讼中,是不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了,就是考验司法公正的一个简单标准。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进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当前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我们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是综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看,社会还是存在不和谐的因素的,因此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确立人权保障的观念和法律。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而法治的社会也是人权保障的社会,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加强法律强制力并促使其民主化来调整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尊重和保障人权最能为尽快实现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保障人权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话题。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
  (一)完善了辩护制度,加大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力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要求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转达其要求。其次,将辩护援助对象由贫困及残疾人员、精神病人扩展到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没有辩护人的被告。 新刑诉法第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此外,刑诉法还设定了四十八小时之内安排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规定律师会见时不被监听的制度。
  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驳指控、进行辩解,维护自身权益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辩护权的最大化运用体现着一个国家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程序法上的事项,辩护人与公诉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权利方,在诉讼过程中,新刑诉法的诸多规定有效地提升了辩护权,如善了律师会见程序,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律师的“阅卷难”、“会见难”、“取证难”问题,也把律师介入时间由诉讼阶段提前到侦查阶段,避免了它面对国家公权力时可能遭受的劣势地位。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能最早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扩大了指派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围。[2]
  (二)设立证人人身安全保护制度和出庭经费支出制度。新刑诉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新刑诉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   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了司法机关业务办案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明确规定了证人作证经济补助方案,对证人作证进行了经济保障。于此同时,还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并细化各种保护的措施和方案,这就是保障证人各方面权利的规定。
  (三)严格了排除非法取证的执行力度。新刑诉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第五十五条、五十六条、五十七条、五十八条分别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诉讼参与人各个角度规定和保障证据取得的合法性,防止取证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刑讯逼供以及违反法定程序等非法取证,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及各项诉讼权利。
  近年来非法取证严重地损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益,也影响了司法权的公信力,如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叔侄“抢劫”案等。新刑诉法的规定,排除了非法证据的获取,有力的避免了刑讯逼供,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四)完善人身强制措施的各项规定。新刑诉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监视居住范围,不得在羁押办案场所进行: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新刑诉法限制了拘留场所、规定通知被拘留人家属时限。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人身强制措施包括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留、逮捕等在内的强制措施,它有明细的适用条件,通过新刑诉法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出来,同时限制了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当事人家属的例外情形,在公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博弈中,加大了保障人权的力
  度。[3]
  注释:
  [1]杨建玲. 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里程碑式的进步. 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 2012年11月21日。
  [2]陶亚芳,夏志清. 浅析我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理念. 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 2012年11月21日。
  [3]陶亚芳,夏志清. 浅析我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理念. 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 2012年11月21日。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检察院,天津市 红桥区 300130)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司法警察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别地方的司法警察在执行工作中遭受暴力抗法、恶意袭警、诬告陷害等不法侵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司法警察的执法权威屡屡遭受挑战。在此情况下,建立和健全司法警察执法权威保护机制,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司法警察执法,规范司法警察维权工作,正确引导媒体舆论,将有利于维护司法警察执法权威,保障司法警察职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司法警察执法权
期刊
根据高检院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业务管理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是基层院建设目标,规范化管理是基层检察院建设必过之桥,而信息化建设则是实现这一检察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转变的有效手段与工具,检察信息化建设是规范化管理的助推器。  一、检察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  高检院为保证检察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而制定了的统一规划、统一
期刊
摘 要:  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确定了村基层组织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范围,但在司法实践中,村基层组织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司法认定仍然存在分歧。村民委员会属于村基层组织,村基层组织人员是指在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中管理集体公共事务的人员,不是泛指所有村民。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中在具备法律性、协助性、公务性等实质条件时才能“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村基层组织人
期刊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显露,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大量增加,进京访、越级访、群体访、重复访大量上升,这不仅增加了上访群众的精神物质负担,还严重影响了各级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影响社会稳定。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处理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此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才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期刊
2009年11月高检院下发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试行)》明确了检察建议的提出原则、发送对象、内容要求、适用范围、提出程序、制发主体、审批程序等。其中第1条即规定:“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为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结合执法办案,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服务,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民事
期刊
2007年以来,D基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D院”)新一届党组高度重视检察统计工作,在院党组的直接领导和市院统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基础,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为方向,通过进一步加强统计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大统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在运用统计成果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取得显著成绩:连续3年取得数据质量检查全年零差错率的满分成绩;5篇统计分析材料得到地方党委领导批
期刊
所谓庭前会议,是指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为了避免审理的中断或拖延,保障集中审判、快速审判,法官依职权或依控、辩双方的申请,认为有必要时,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到庭对庭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必要沟通的庭前准备程序。  一、庭前会议的适用的案件范围  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应仅限于案情重大、复杂、疑难,或被告人数众多、证据数量大,且有辩护人参与诉讼的普通程序审理刑事案件。新《刑事诉讼法》明确
期刊
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作用就是围绕着检察工作这一工作重心,保障维护检察工作秩序、保障检察官查办案件的顺利实施的顺利开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增多,甚至被激化。刑事、民事诉讼活动已成为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的重要渠道可见人民检察院担负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调和社会矛盾,维护法律尊严,惩治违法犯罪,调解民事纠纷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此
期刊
摘 要: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人、鉴定人可以在某些案件中以隐蔽的形式出庭作证。但这些法规较为概括和笼统,本文在分析构建隐蔽作证制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隐蔽作证的具体程序及保障措施进行探索,并针对妨碍隐蔽作证制度构建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隐蔽作证;实施程序;证据确定性  “隐蔽作证”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证人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国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
期刊
档案工作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及提供利用等各项工作的总称。基层检察院诉讼档案工作不仅关系着各项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关系着检察机关诉讼档案的积累和诉讼档案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基层检察院加强检察诉讼档案工作,从源头上保证诉讼档案的质量。  一、目前基层检察院诉讼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检察机关办案工作愈加公开化透明化,诉讼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大部分基层检察院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