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坊间流传“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而阅读的关健在于培养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
从阅读教学来说,课文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凭借,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从两个方面获取知识。一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如读了《海底世界》,就会知道海底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而且海底没有光,没有声音。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知道十九世纪丹麦也和旧中国一样,劳动人民在受压迫,受剥削。凭借课文获得的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很有必要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怎样听、怎样说,特别是怎样读,怎样写的读写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仅仅获得知识还不够,还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能力。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课文仍然是主要的凭借,凭借课文获得知识,凭借课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思维过程,一个把人家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消化过程,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经历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但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理解就不一定相同。一般来说,教师是成年人,经验比较丰富,懂得的东西也多,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和孩子的理解并不一致,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如果勉强把自理,体会到的硬让学生接受,就可能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理解,理解正确的给以肯定,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和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要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指导。
曾经听一位老师教《狼和小羊》这篇文章。文章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老师问:“结果小羊怎么样了呢?”照成年人来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小羊一定是被狼吃掉了。但学生并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说:“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有的说:“狠向小羊扑去时,掉到河里淹死了。"当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时,多数学生不同意,有的反驳老师:“不小羊沒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同样的课文,老师的理解与学生的理解存在着这样的差距。小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幻想。如果硬要学生接受“小羊被狼吃掉了"的结论,学生会感到很伤心的。既然这样的好结果无损于这则寓言的教训,教师就可以同意学生的理解,不必坚持已见。有位老师教《落花生》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认为:为什么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有好看的外表,又有用,不是更好吗?这时老师如果发现到思想的问题,就要善于引导,要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促使学生自己从不理解到理解,把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由此可见,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已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逐步达到不需要老师教就自能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正是这样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只要读完了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就能圆满地达到自学能力的要求,课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当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早地鼓励他们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在广泛的实践中尽快地得到鍛炼和提高。
从阅读教学来说,课文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凭借,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从两个方面获取知识。一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如读了《海底世界》,就会知道海底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而且海底没有光,没有声音。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知道十九世纪丹麦也和旧中国一样,劳动人民在受压迫,受剥削。凭借课文获得的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很有必要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怎样听、怎样说,特别是怎样读,怎样写的读写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仅仅获得知识还不够,还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能力。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课文仍然是主要的凭借,凭借课文获得知识,凭借课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思维过程,一个把人家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消化过程,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经历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但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理解就不一定相同。一般来说,教师是成年人,经验比较丰富,懂得的东西也多,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和孩子的理解并不一致,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如果勉强把自理,体会到的硬让学生接受,就可能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理解,理解正确的给以肯定,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和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要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指导。
曾经听一位老师教《狼和小羊》这篇文章。文章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老师问:“结果小羊怎么样了呢?”照成年人来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小羊一定是被狼吃掉了。但学生并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说:“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有的说:“狠向小羊扑去时,掉到河里淹死了。"当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时,多数学生不同意,有的反驳老师:“不小羊沒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同样的课文,老师的理解与学生的理解存在着这样的差距。小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幻想。如果硬要学生接受“小羊被狼吃掉了"的结论,学生会感到很伤心的。既然这样的好结果无损于这则寓言的教训,教师就可以同意学生的理解,不必坚持已见。有位老师教《落花生》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认为:为什么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有好看的外表,又有用,不是更好吗?这时老师如果发现到思想的问题,就要善于引导,要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促使学生自己从不理解到理解,把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由此可见,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已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逐步达到不需要老师教就自能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正是这样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只要读完了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就能圆满地达到自学能力的要求,课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当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早地鼓励他们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在广泛的实践中尽快地得到鍛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