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数学大门的关键要钥匙,缺乏数学思维就很难对数学感兴趣,自然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书主动意识,帮助学生逐渐构建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而更好地领悟知识,对此,笔者分别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巧用数形结合教学三方面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夯实基础、各项能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度地理解与把握,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还没有形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意识,对此,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升思维主动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为教师在课堂中不但做自己应该做的,有时甚至将学生应该做的事儿也都做了,学生缺乏充足的思维锻炼空间,思维能力自然得不到较好地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主动扭转教学观念,明确自身在数学课堂的定位,将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化为学生的为主体的课堂,合理把控自己講解的时间,拟定科学恰当的教学计划,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优点,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线,开动脑筋,尽最大努力画出自己能够想到的所有两条线关系,给学生思考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尝试将自己画出的有关线的关系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即使延伸也不可能相交的两条线的关系就是平行,这样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有效增强学生对平行知识的记忆理解。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升思维应用性
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如果只是运用单调苍白的讲解方法,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学生不愿意主动多参与课堂,更谈不上思维训练了,因此,教师需要想办法提升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利用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可能感兴趣的事物对数学课堂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创设合乎学生兴趣点的数学教学情境,将学生深深吸引到数学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情境之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之中理解、运用知识,进而达到提升思维应用性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四则运算”一课的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对加减乘除关系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构建计算情境,如,与日常学生与家人外出旅行的路程为例,将应用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链接,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并快速读懂题意,从而有效减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感和心理负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学生自然能够主动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调动自己的数学思维,结合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三、巧用数形结合教学,提升思维发散性
数形结合本质上就是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方便学生快速理解领悟。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并且长期的教学工程,在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善,又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以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前提,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具象生动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数形结合具体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学会将复杂的知识自动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单明了的形式,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例如,在“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为教学切入点,将学生脑海中有圆的知识进一步具象化,深化学生对圆的图形印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圆规工具画圆,让学生自己制作出圆形学习道具,组织学生减圆、折圆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圆各个部分的名称,教师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由教师给予明确的指正,进而通过数学与图形的巧妙结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努力,有意识地培养与发展,并借助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进而实现养成数学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伟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学周刊,2018,(15):32-33.
[2] 陈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1):88,90.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夯实基础、各项能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度地理解与把握,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还没有形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意识,对此,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升思维主动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为教师在课堂中不但做自己应该做的,有时甚至将学生应该做的事儿也都做了,学生缺乏充足的思维锻炼空间,思维能力自然得不到较好地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主动扭转教学观念,明确自身在数学课堂的定位,将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化为学生的为主体的课堂,合理把控自己講解的时间,拟定科学恰当的教学计划,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优点,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线,开动脑筋,尽最大努力画出自己能够想到的所有两条线关系,给学生思考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尝试将自己画出的有关线的关系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即使延伸也不可能相交的两条线的关系就是平行,这样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有效增强学生对平行知识的记忆理解。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升思维应用性
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如果只是运用单调苍白的讲解方法,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学生不愿意主动多参与课堂,更谈不上思维训练了,因此,教师需要想办法提升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利用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可能感兴趣的事物对数学课堂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创设合乎学生兴趣点的数学教学情境,将学生深深吸引到数学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情境之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之中理解、运用知识,进而达到提升思维应用性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四则运算”一课的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对加减乘除关系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构建计算情境,如,与日常学生与家人外出旅行的路程为例,将应用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链接,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并快速读懂题意,从而有效减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感和心理负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学生自然能够主动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调动自己的数学思维,结合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三、巧用数形结合教学,提升思维发散性
数形结合本质上就是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方便学生快速理解领悟。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并且长期的教学工程,在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善,又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以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前提,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具象生动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数形结合具体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学会将复杂的知识自动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单明了的形式,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例如,在“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为教学切入点,将学生脑海中有圆的知识进一步具象化,深化学生对圆的图形印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圆规工具画圆,让学生自己制作出圆形学习道具,组织学生减圆、折圆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圆各个部分的名称,教师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由教师给予明确的指正,进而通过数学与图形的巧妙结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努力,有意识地培养与发展,并借助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进而实现养成数学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伟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学周刊,2018,(15):32-33.
[2] 陈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