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劭的《韦讽女奴》,开篇寥寥数笔之后,写小童在庭院中除草时,挖出了一个女人:“见人发,锄渐深渐多,而不乱,若新梳理之状。讽异之,即掘深尺余,见妇人头,其肌肤容色,俨然如生。更加锹锸,连身背全,唯衣服随手如粉。其形气渐盛,顷能起,便前再拜。”不到百字,便交待了一个灵异事件的起始。而在《长满了眼睛的阳台也会迎风流泪吗》中,则在前进了五分之一后,才引出那悄然萌发的拟态生命体。在此以前,作者先描摹了一个平常的家庭及聚会,在正常要素的构成下,父亲,母亲,儿子,一个带大阳台的空间,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隐隐牵发着若有若无的不安与别有所指。随着叙述沉稳的推进,就会看到这些不安与所指拧成的一股结实绳索,它指向一个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怪物,因为非人而怪异,在这些出色的细节和氛围营造中,悄无声息,似乎也是顺理成章地出场。这个拟态生命体作为非人的存在,在志怪的绵长传统里并不鲜见,那么又是什么使得这篇小说有着自己的特色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在《韦讽女奴》这类志怪小说里,只有对于一个事件的完整交待和寥落的细节刻画,基本在平面上展开,这些细节是写意笔划中的点睛之笔,而在一篇满是细节的小说中,这些细节更像是黑色枝蔓所织成的一个密致茧体,它是立体的,几乎没有一处多余的旁枝之笔,那些繁复的花纹藤蔓则在茧体的壁面上游走,却又始终不会逸出茧体之外。而这,包括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人物多层次的塑造,正是与志怪小说的区别之处。
  人物的心理刻画和多层次仅仅指主人公“我”而言,而拟态生命体“她”更显得像一个预先刻制而成的模子里的标本。作为“完美情(恋)人”的样本,“她”有着无可挑剔的外形,柔顺的看似可塑造的性情,绝对的服(依)从,对自己的命运不好奇也不反抗,甚至“我”举起斧头要砍向“她”时,“她”也仅仅是让“我”的母亲走开,然后“抬起头来,那双看不到巩膜的双眼居然慢慢闭合起来”,显出听天由命的悲剧意味。这种绝对的逆来顺受,即便在志怪小说里也是少见的,于逖《画工》中的进士赵颜爱慕画上的美人,对着画昼夜不息地唤上一百天“真真”,画上的美人果然走了下来,和赵颜同居,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赵颜的友人认为真真是妖怪,劝赵颜用神剑斩之,赵颜带着那把剑刚进入屋子,真真觉察了,对赵颜道:“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说完便带着儿子回到了画中,“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赵颜还没有举起那把剑,真真便已不允,而“她”与真真相比,显得是那么地令人心疼的柔顺。这种温驯,一旦和爱情、情感联系起来,则会显得有几分受虐的迷人,假如仅以男性的视点来看;而且它也有一个美妙的理由:“她”是由“他”创造的,恰如创世之初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但夏娃会受到蛇的引诱,而“她”,这个拟态生命体则不会。“她”几乎处于永恒的、静止的形象禁锢之中。也因此,无论“她”怎么显得像一个“人”,甚至会模拟人的语言、行为、思维、情感,但她永远不会是人。“她”缺乏人性。
  鲍里斯·维昂写过一篇所谓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岁月的泡沫》,其中女主人公所具有的、惟一实现的功能就是“美丽”,并且因这“美丽”而享有被供养的特权,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标本。虽然维昂的小说在描述上充满了超现实的细节和想象,但主人公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类。和《阳台》这篇不同,虽然女主人公如此地类型、干瘪、枯燥,犹如蜡像馆精致的蜡像,与之相比,“她”奇异、绝对的柔顺倒更有魅力和神秘。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维昂笔下的蜡像女主人公也是柔顺的,不是对男主人公柔顺,而是屈服于命运的柔顺:女主人公在新婚旅行中罹患了一种奇特的病,心脏上长了一朵蓝色的睡莲,并最终因睡莲的不断长大而死亡。同样都是植物,一种是诞生,一种是死亡,虽然孕育了生命的植物显得阴森、悒郁,而死亡的植物则妖娆、明艳。
  虽然显见的是拟态生命体的柔顺服从,除了绝对的服从,“她”对“他”还表现为无时无刻的需求,具化为时时向“他”伸出的那双手,就像“她”从中而来的那些巨型植物的枝叶,而在这些遮蔽的、浓重深色的枝叶所织成的网中,“他”对于“她”的需求也在增加,最终达成了双向,完成了那个无处逃逸的茧体。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我”的单视觉的角度加以呈现,与“她”的相对单调相比,“我”的内在心理活动可说是跌宕起伏,极为丰富,其脉理的细腻丰富可媲美孕育了“她”的那些植物株体。同一般的志怪小说不一样,志怪的主人公多为男性,最初是为妖魔鬼怪所迷惑迷恋,在得知真相后遂转为厌弃斩杀(中后期的志怪在这点上有了很大改善),“我”的过程则是相反,从最初的骇怕厌恶到后来的不忍怜爱。“她”从不知名的黑暗中而来,因为这未知在最初引发了莫名的恐惧,但“我”自己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更加黑暗的想法,甚至在最后实施的黑暗举措,与之相比,“她”显得是那么无辜、纯洁。“她”的黑暗是外在的、浮浅的,“我”的黑暗是内在、隐匿的,这是更坚硬、更深不可测的黑暗,是人性才具有的黑暗;“她”是平面的,“我”是折叠的,“我”才是这一切的起源和核心。
  这是一篇通篇强调异性(异质性)的小说。除了贯穿全篇的既为具象也为象征的植株体(包括“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象征是“阳台”。“阳台”既在标题中出现,也在开篇即被提及,作为建筑的附属物,并非必需品,换一个角度来看即显得怪诞而不可理喻,它更像是一种秘密的、通向梦境(甚至噩梦)的途径,是现实与梦境的联接点,探出边界、触及可能性的平台载体,拼叠起来的,储存了个人未知、荒诞与晦暗特质的探索空间(像一个个的异形玩具盒,从这点来说,我对“阳台”比对“她”更感兴趣)。从这个意义来说,“阳台”也为建筑的异体,它所贯注的意象和隐秘气质也与孕育了“她”的植株体相应和,一个幽秘、异类、灰暗的发源地。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是我在重读之后印象颇深的,在作者看似平淡、不急不缓的叙述中,每一个从容的句子都落在它恰到好处的点上,最后衍生编织成的一张网,也可以说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密致茧体,都在作者强有力的掌控之下,每一个细节和意象回过头去看都在它们应有的位置上,甚至那些阴暗的植物也因为这种纾缓的叙述而显得有几分迷人。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存心想让“她”干渴而死,不给“她”浇水时,父亲问“我”“这两天浇花了吗”,当时“我”和父亲在看电视,电视里出现的镜头是一个女人掉进了泳池里,这和水正相呼应;另一个是“我”和“她”来到外地的一个旅馆时,提到了旅馆后山坡上的悬崖,按“我”最初的想法是想把“她”推下去,后来我不忍,回到旅馆看电视时,电视放的画面是一辆车子在山坡上翻滚着落下了山脚,暗合了“我”的想法。多次出现的“电视”,及“电视”相对封闭所形成的空间,无疑是另一种“阳台”,它呈现画面所对应的人物想法,因为直观,就像观看一个人的大脑内部构成或那些本来秘而不宣的玩具盒子一样,显得异类、具象又有几分骇人。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两人一见面就笑着热情地打招呼。  “我们是榆北的!”戚莲秧尖着喉咙说道。她就是平常说话也要比别人高出一个音阶。实在是在厂里喊惯了的,缝纫机嗡隆隆的,声音不大,别人就不大容易听得到。榆北还是老名字了,不是世代久居在这里的,只知道一个叫子澄村。房东似乎不大下乡,嘴里只顾着喃喃说道:“榆北——榆北——在哪边的?”“嗳,就在杨南后面呀,杨南不是靠在这里?”戚莲秧说道。“是杨南的啊,那榆北是靠在后面!”房东
期刊
游乐场  木马、过山车、摩天轮  一切制造过梦境的东西  都静止了  事实上,唯有流萤提着灯火飞舞  青草高过月亮  “时间将永远凝固在瞬间”  她看着照片,想起那些自我废弃的部分  光芒后的阴影,灰烬里的余温  诗与远方  一个遥不可及的人  曾在时间里闪烁的光亮  又被时间消弭  出现,但消失——  夜行列车  一次是去炎热的粤地  穿越数节隧道,空气渐渐潮湿  硬卧车厢里,白色的光闪烁在黑暗
期刊
临趴在她床头边的电脑桌上神思恍惚,娘走过来招呼她吃饭时,临说娘你能不能不打断我你没看见我正在写东西吗?  娘生气地说到底是吃饭重要还是写东西重要,然后重重地摔上门恨恨地离去。临知道安静持续不了几分钟,娘有力的步伐又会回过来,还铿锵地念叨着“人是铁饭是钢”的老套真理。  临一生都不可能自由地写作,即使在这个热辣辣的毫无新意的南方的假期。娘已经容忍了临数天来晚起晚睡的日子,非常宽宏大量了。娘是有知识的
期刊
朋友之间的缘份从何而起?这个问题,不知别人有没有留意过?但我和徐建宏的缘份肯定是不一般的,所以,当多年后我们偶尔说起,都还会感叹有趣和印象深刻。25年前,我们两个是怎么也不会交集到一个点上的,我那时候刚刚从工厂上到文联,他那时候还在下面的一个海岛县教书。这个海岛县我之前去过两次,一次是参加一个笔会,另一次是带我的小孩去看海,去时坐两个小时那种嘭嘭响的驳轮,回来时都无一例外地被风浪阻隔了,只得滞留在
期刊
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  一 从超人类到后人类  王: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中,1950年代初就已经触及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以来的问题意识。这本书第三章《定型和学习——传播行为的两种模式》中,讲到了人和昆虫的区别。我们看到很多协作的昆虫,蚂蚁、蜜蜂,它们的群体智能,是很早就被人类注意到的一种现象——它们可以制造非常复杂的蜂房或者蚁巢,可以进行非常复杂的协作去定位哪儿有蜂蜜
期刊
李少君:朱涛是80年代就开始创作诗歌,当时在浙江舟山,他们还有一个创作群体,因为我去过他家,他当时那些朋友,现在都是当地的作协主席、文联主席,但后来他就离开家乡到了广东,现在主要在广州、深圳。他的身份很有意思,他是中国最大的地铁消防承建商,但诗歌一直在写,一直在读。前几年有一个诗歌活动我们认识了,他后来就认真地跟我说“少君,你以后有诗歌活动都叫着我”。实际上他跟很多诗人还是有交往,可能跟评论界交往
期刊
焦窈瑶  焦窈瑶,1988年生于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小说诗歌见诸《钟山》、《山花》、《雨花》、《萌芽》、《青年作家》、《青春》、《滇池》、《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林》、《草堂》等。诗歌入选《2015中国诗歌年选》(花城版)、《2017中国最佳诗歌》、《江苏诗歌地理2018卷》等。曾获“重唱诗歌奖”、“千纤草”女子诗歌大赛“十佳诗作奖”等。即将出版短篇小说集
期刊
一  现在的文学期刊,什么文人画啦,作家书法啦,比牛毛还多。对文人画,我眼拙,说不出胖瘦。至于作家书法,哪一幅字几斤几两,我心里有杆秤。不怕你笑话,一本《圣教序》,我一临三十年,比婚龄还长。王手小说写得好,这个许多人知道;要是说王手书法了得,甚至堪比正儿八经的书法家,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说来奇巧,我最早看到的王手的书法作品竟是一张讣告。那年王手的老岳母过世,几个朋友结伴去看看。一路上没大没小
期刊
“诗歌是完全没有谱的,我们不必过早做出判断。”  傅小平: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两位诗人,既有凭你翻译的随笔集《小于一》在国内走红的布罗茨基,还有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诗歌引起热议的余秀华。严格说来,他们之间没什么可比性,但这样一种比较,却能为当下意见纷呈的“诗歌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的话题,开启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黄灿然:诗歌是完全没有谱的,你也不能根据历史规则来定诗人应该怎么样,诗歌怎么样。我们
期刊
一  我刚搬进新家的时候,我的岳父送了我一些花草,都是诸如吊兰这样比较容易养活的植物。有一天我回到家时,发现他已经把这些栽着植物的花盆摆在了我阳台的新窗台上——新家总要有点新气象。  尽管我心地柔软,但我还是对植物缺乏必要的耐性,在白天和晚上,我几乎很少想起这些花草。  过了些天我岳父又来到我家,他看到那些花草有些叶尖已经泛黄了。他一边为它们浇水,一边和慢慢踱过来的我说(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