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学生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生命力。”下面,笔者将从自身多年的教学体验,就《桃花源记》这篇散文的教学构想,谈谈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落实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
在课堂互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宽松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为了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笔者首先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情怀。众所周知,在古散文中《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为此,要让学生加强诵读,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加深理解。这些工作在学生课前预习中就应该给予充分而必要的强调。加强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通过写作背景分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
二、立足课堂,合作交流。感受文本的情思之美,让学生的情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以升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就是回归“教学生学”的本真,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进步和成长。
在《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教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与作者对话,感受作品的情思之美。这堂课上,学生首先读准字音读顺节奏,再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采用了“小组合作”、 “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触摸语言文字,体现了新课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灵性。学生读出了文本中透露出的宁静安乐的环境美、热情好客的风俗美、淳朴善良的人情美;读出了文章中的男女老少的乐;读出了桃花源的奇;更体会到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确实是反映了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的愿望。
通过学生的反复吟诵和朗读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变教师设计问题为学生主动提问题,有效实现语文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哪儿去了?是一個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都是教师在发问,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状态。学生变成了只会听课不会提问的机器,不可能提出不同意见,这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开拓性。
钱梦龙先生认为:“阅读,必须善于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鼓励学生深思质疑。我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在介绍了背景之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全班提了三四十个问题,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同学,也举手提出了问题:诸如“为、乃、舍、具、要”等词的意思,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包含哪些内容?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到底奇在哪里?我肯定表扬学生后,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普遍性的问题调整教学设计,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引导学生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是流动的生命。只有坚定“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原则,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才能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落实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
在课堂互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宽松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为了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笔者首先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情怀。众所周知,在古散文中《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为此,要让学生加强诵读,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加深理解。这些工作在学生课前预习中就应该给予充分而必要的强调。加强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通过写作背景分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
二、立足课堂,合作交流。感受文本的情思之美,让学生的情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以升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就是回归“教学生学”的本真,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进步和成长。
在《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教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与作者对话,感受作品的情思之美。这堂课上,学生首先读准字音读顺节奏,再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采用了“小组合作”、 “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触摸语言文字,体现了新课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灵性。学生读出了文本中透露出的宁静安乐的环境美、热情好客的风俗美、淳朴善良的人情美;读出了文章中的男女老少的乐;读出了桃花源的奇;更体会到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确实是反映了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的愿望。
通过学生的反复吟诵和朗读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变教师设计问题为学生主动提问题,有效实现语文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哪儿去了?是一個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都是教师在发问,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状态。学生变成了只会听课不会提问的机器,不可能提出不同意见,这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开拓性。
钱梦龙先生认为:“阅读,必须善于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鼓励学生深思质疑。我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在介绍了背景之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全班提了三四十个问题,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同学,也举手提出了问题:诸如“为、乃、舍、具、要”等词的意思,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包含哪些内容?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到底奇在哪里?我肯定表扬学生后,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普遍性的问题调整教学设计,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引导学生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是流动的生命。只有坚定“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原则,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才能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