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抑制氧化 应激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作用研究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是否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和粥样斑块。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名,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和替米沙坦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血浆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ase,H2O2)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 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两组治疗6、12个月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血浆CAT、GSH-Px、H2O2、MDA、SBP、DBP分别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替米沙坦组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抑制氧化应激;替米沙坦较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能更好地逆转高血压患者动脉结构异常,其作用可能与更有效的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关键词:高血压;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氧化应激;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是分析心血管事件的重要中间终点,随着IMT和斑块数目增加,心脑血管死亡率明显升高[1]。研究表明,高血压状态下IMT增厚与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调节失衡、氧化应激增强密切相关。以颈动脉IMT为观察终点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采用药物干预能有效阻遏、逆转颈动脉IMT增长,其中钙拮抗剂的效果较明显,最新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l(ATl)拮抗剂较钙拮抗剂能有效的抑制氧化应激,因此ATl拮抗剂可能由于其降压外效应更有效的逆转IMT。为此,我们采用长效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和新型的ATl拮抗剂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消退作用等進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均符合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7高血压指南诊断标准[6]。
  病例筛选排除标准:瓣膜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有I临床意义的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或其它严重的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病史,血压>210/130 mmHg(1mmHg=0.133 kPa),痛风,活动性肝病,合并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等患者除外。
  1.2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予口服左旋氨氯地平(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5mg、1次/d,2周后如血压未达标,加用氢氯噻嗪(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12.5mg,1次/d,4周后如血压仍未达标,则氨氯地平剂量倍增,即以氨氯地平5.0 mg+氢氯噻嗪12.5 mg,均1次/d。B组予口服替米沙坦80mg、1次/d(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2周后如血压未达标,加用氢氯噻嗪12.5mg、1次/d,4周后如血压仍未达标,则替米沙坦剂量倍增。两组均治疗12个月。凡在治疗中血压控制不理想或出现并发症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者,均不计入本研究观察范围。入选患者时,收集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血常规、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分别监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同时采用可见光分度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
  1.3颈动脉筛查: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iu22超声诊断仪,高分辨力线阵探头,探头频率5.5~10MHz,图片及数据存盘后脱机分析。患者入室后休息十分钟开始颈动脉彩超检查及血压测量。探头置颈部纵横扫查双侧颈动脉,仔细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在左颈总动脉分叉部近心端约1.5cm处后壁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测量2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内-中膜厚度≥0.9mm定义为增厚)。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进行检验,多组间分别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指标间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共计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人,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入选患者时,检测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血常规、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据显示2组间在年龄、性别构成比、身高、体重、BMI、FBS、TG、TC、HDL-C、LDL-C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EH1组及EH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注:BMI: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FBS:空腹血糖;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 SBP:收缩压;DBP:舒张压
  2.2 两者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氧化应激指标变化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见表1。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6、12个月各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B组较A组治疗后各指标下降更加明显,见表2。
  表2  正常对照组、EH1组及EH2组血浆H2O2、MDA、CAT、GSH-Px水平比较   注:IMT:内-中膜厚度;SBP:收缩压;DBP:舒张压;CAT:过氧化氢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H2O2:过氧化氢;MDA:丙二醛。** P<0.01,与治疗前比较;## P<0.01,同治疗组不同时间比较;++ P<0.01,不同治疗组相同时间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最关键的可控因素,有效控制血压可使脑卒中危险性降低30%-40%。目前有关降压药物预防脑卒中的临床研究一致公认,降压药物预防脑卒中的主要获益除源于血压下降本身外,不同的降压外效应带来的心脑血管获益程度可能有明显差异。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在未形成管腔狭窄之前,病变主要在内膜层,粥样斑块形成与动脉壁内膜增厚有密切关系。已有许多研究采用颈动脉IMT评价早期动脉硬化.证实颈动脉IMT增厚是一种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评价指标拉。前瞻性随访研究证实,颈动脉IMT能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荷兰Rotterdan研究发现颈动脉IMT每增加0.163 mm。脑卒中增加45%,心肌梗死增加43%。颈动脉IMT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颈动脉IMT每增加0.15mm,脑卒中则增加1.82倍。高血压是自然人群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以增加动脉剪切应力,加大动脈壁环状扩展范围。长期高血压使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增生,表现为颈动脉IMT增厚。这种改变是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构和靶器管损害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因此,通过抗高血压治疗遏制、逆转IMT是高血压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临床试验证实CCB能遏制或逆转颈动脉IMT进展及抗动脉粥样硬化。PREVENT的研究观察到氨氯地平组颈动脉IMT平均每人减少0.013mm,而安慰剂组平均每人增加0.033mm。本研究发现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干预在有效的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有效延缓或逆转高血压人群颈动脉IMT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而替米沙坦的作用明显优于左旋氨氯地平,且该作用是独立于其降压效应的,提示替米沙坦可能还通过其他途径有效的抑制了高血压人群颈动脉IMT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
  由于本实验仅为临床试验,对其机制探讨具有局限性,因而有待进一步细胞和动物实验明确替米沙坦抑制氧化应激从而逆转高血压颈动脉IMT增厚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1]O’Leary DH,Polak JF,Kronmal RA,et al.Carotid artery intima and media t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N Engl J Med.1999;340(1):14-22
  [2]Kizhakekuttu TJ,Widlansky ME.Natural antioxidants and hypertension:promise and challenges. Cardiovasc Ther.2010;28(4):e20-32.
  [3]Saito Y,Nakamura T,Kurabayashi M.Oxidative stress and mild hypertension. Nippon Rinsho.2008;66(8):1525-9.
  [4]Matsui Y,Eguchi K,Ishikawa J,Shimada K,Kario K.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During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ade:Comparison of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a Diuretic or a Calcium-Channel Blocker. Am J Hypertens.2011;24(4):466-73.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改良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的方法,提高了灌肠临床效果,减轻了患者痛苦及不适,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及体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清洁肠道更彻底。方法:将100例需要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0.2%肥皂水进行清洁灌肠,实验组50例采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清洁灌肠。  关键词:清洁灌肠;传统;改良;临床效果;护理质量  引言  为了获得良好的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妇女绝经复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行雌三醇软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80例妇女绝经复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抗炎、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则施加雌三醇软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期间与治疗3个月后的复发率分别以25.0%、45.0%高于观察组的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儿康宁糖浆可否增强体弱儿童的免疫力。方法:观察近年来,对体弱儿童急性期常规治疗后,继续用儿康宁治疗2-3个疗程。结果:体弱儿童急性期常规治疗后,继续用儿康宁治疗,无论在每月平均发病次数、每次发病平均持续天数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两次发病时间的平均间隔天数明显延长。  关键词:儿康宁糖浆;增强;体弱儿;免疫力  近年来笔者对体弱儿中经常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营养不良、维生素D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治疗胆道结石的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胆道结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三年间收治的胆道结石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为观察组,以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术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后的并发症。结果:根据可查资料显示观察组50例患者手术时间79-150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保守综合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经保守综合治疗后,12例痊愈、6例显效、2例有效,无需进行手术治疗及死亡患者,总有效治愈率为100%,详情见表1;20例胃肠动力恢复时间12~31d,平均时间(19.8±2.1)d;正常饮食
期刊
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常伴髓外造血,主要在脾脏,其次为肝脏和淋巴结,典型临床表現为幼红,幼粒细胞性贫血和脾脏显著肿大以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MF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两大类。继发性MF有明确的病因,主要有CML、MDS、真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而原发性MF病因不明。近年来对原发性MF的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B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60例,同时进行B超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合病理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B超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准确率为95.56%;诊断甲状腺瘤的准确率为87.50%;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准确率为100.0%;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为20.00%。结论 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时应当结合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改良外伤大骨瓣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中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5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而对于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的外伤大骨瓣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人数。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6例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从病因、临床特点、CT分型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56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大面积脑梗死、长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者占多数,临床病例中常规复查CT,依CT分型中HI-I、HI-II型临床治疗中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并未引起病情恶化。结论:对大面积梗死、合并高血压
期刊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的流行病学高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我国某市一份调查报道,FD占该院胃肠病菌专科门诊患者的50%。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