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论天下,探庖丁解牛之道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6075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深刻的分析,是众声喧哗时代的意见领袖。新媒体时代,媒体答疑解惑的任务更具有重要性,各类亟待解决的公共议题需要更多富有洞察力和思想层次的专业化评论主体引导舆论。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体现了其“领航”地位,其论题有强烈的新闻性;论理有强烈的鲜明性;论说有广泛的公众性,各个方面均体现着极高的质量,堪称表率。文章结合作者对于近百篇《人民日报》评论的研究体会,归纳《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构建特色,具体分析其成为表率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共性;媒体运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105-03
  融媒体时代,面对沸沸扬扬的舆论,新媒体必须要立住阵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文章选题精准、表达清晰、观点明确,给受众以知识上的拓展、思想上的引领和舆论的引导。精致优良的内容,独到的见解,使得“人民日报评论版”成为各大媒体评论中的表率,在新媒体时期既能保持理性与创新,同时,它通过内容的多视角设置、巧妙的内在体系设置结合话语程式以及各类表达方式的运用使得评论本身具有可读性、耐读性,坚定了其在新闻评论界无可撼动的地位。
  1  内容的双重特色凸显评论的多层次、高档次
  1.1  第一重:复合型的叙事视角营造多层次的体验
  “叙事视角所要实现的艺术效果之一就是叙述者不仅能够掌握和控制整个事件,也能够掌握和控制事件中的人物及其命运,最重要的是它也能够掌握读者。”这是知名学者胡全生的一句话。而在阅读“逻辑学”相关的书籍后,可以知道,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逻辑涉及写作的顺序以及周密性的问题,因此叙事视角的复合、多元其实是作者本身具有周密的逻辑,和不拘于简单“三段论”的基本形式,这也是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无论什么样的事件,都会以极具逻辑性的复合视角逐渐推进,引人入胜。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7日发表于《=人民时评》栏目的评论《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首先借着“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对中央第二轮扶贫工作巡视的新闻事实采用完全的客观视角,接着从过去五年、时至今日取得的成果、未来需要迎接的挑战三方面角度切入,以数字、以历史、以政策作为有力的论据,由表及里、以小见大的回扣“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一主要观点。论述中,每个视角都结合“贫困发生率高、基础条件薄弱,战胜贫困的难度大”以及“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这样铿锵有力的句式表达出作者清晰的逻辑,使得评论异彩纷呈。大量阅读后可以发现,事实上《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的叙事视角,多数都是这样的复合视角。
  《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涵盖国家党政、社会经济、文化百态等各个方面,而作者无论是对政治类评论中的政治政策,经济类评论中的经济术语以及文化生活评论中的现象本身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会在评论的首段或者前三段中以一種易于理解的方式结合新闻事件巧妙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体现着作者全面的把控能力。因而《人民日报》新闻评论采用的叙事视角就这样的复合了叙述新闻事实的纯客观视角和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解读的全知视角。我们经常看到,《人民日报》中的评论视角或是从古至今的分阶段论述,或是由表及里的挖掘性共鸣,或是以小见大的接地气升华,或是由内及外的放眼于国际……这样的叙事视角给读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眼前现实或是无法触及到的文字画面,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因而复合型的叙述视角让评论体现出了深刻的故事、丰富的层次和多元的观点从而提升整篇文字的整齐性、耐读性、共鸣性。
  1.2  第二重:巧妙的内在体系引导社会意识的认同
  《人民日报》评论的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凝聚读者的认可与赞同。
  第一,建构新知识。《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之以“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为特色,在国家发生大事件或者出台新政策的时候,比如2019年1月8日的新闻评论《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中》就结合“两个维护”的要点,对政治监督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引领读者更深入的了解事件本身,更全面的理解政策,更明确国家的发展步伐。人民日报通过评论的方式让受众在阅读的同时就学习了新的政策、新的知识,进而衍生为一种受众在习得后的满足感、新鲜感。不仅如此,人民日报的评论不仅引导了读者,同时也引导了相关的政府部门更全面的看待政策和事件,更广泛的听到民声,更深入地贯彻和落实政策。
  第二,体现社会价值。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遍布了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人民日报的评论通过分类的方式让读者更一目了然的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政治国事类、社会百态类、热点话题类、民生民意类等,并且对各类新闻事件赋予其本身的价值,对于事件中的内容进行真实性基础上的深化拓展,形成一种独有的价值体系,更让读者慢慢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核心,感受到它的社会价值。此外,人民日报的评论整体写作风格充满正能量,价值取向明确,无疑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模范作用。
  比如从下面《人民日报》2018年10月某一周连续的几篇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明显的价值取向。
  第三,形成社会共识。《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根据已经形成的社会共识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使之加合理化、温和化。因此,无论是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还是读者,都会去认同评论中所要传达的这种社会共识,而且不会感受到思想约束。人民日报的评论善于通过语言上的处理走进读者的内心,政治性的评论会让读者感到人心振奋,社会生活类的评论会让读者感到焕然一新,文化艺术类的评论会让读者感受到博大精深,而对于问题弊病类的评论会让读者感受到痛并思痛……这样的价值引导使得读者心中产生了舌战群儒、大快人心却举一反三、警醒自身的波澜。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波澜渐渐地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传播,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进而扮演着指导受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角色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人民的心中扎根。   2  评论本体的结构与语言技巧凸显高水平
  2.1  评论话语程式的结构特色
  新闻报道的句子都有常规的程式如:主语+谓语+状语(定语)+补语或其他的成分。虽然不同于新闻报道那样非常明显的常规程式,但是《人民日报》的评论也具有一定的程式。如果说新闻评论是一个“超长句”,那么论点就是句子的“主干”;新闻背景就是全句的“修饰语”或“句首状语”;论据就是句子的“定语、补语”。
  在阅读了近百篇人民日报的评论后,人民日报的评论写作程式简要的概况为:文章第一段点明新闻事件的背景,点清新闻事实,同时为接下来的论述埋下伏笔;第二段点出作者的主要干点,用一句话展现出论证的侧重点是什么,将从什么角度去深入;第三、四、五等中间段中,运用铿锵有力的句式和语言结构进行是论证,通过分论点的列举引出多角度的论证,结合严密的逻辑以及历史、典故、大事件等事实论据和政策、知识、概念等一针见血的理论论据,逐渐使评论达到高潮,给观众以深刻的论述感受。结尾段落通常不长,或是纵观历史或是总结陈词,但一定会回扣标题以及第一段所用到的热点事件,给予读者完整的阅读体验。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评论的作者在阐述论点时,采用的论据总会呈现以下特点。
  1)论据的表达不会大段铺陈,也不会过于短小精悍。而是通过精确的语言讲明白论据的意思并扣到分论点的核心就停止叙述。且论据往往会排比式的出现,很少出现一个论据成一段的现象。
  2)每个论据之间包含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大多数时候,每个论据都是逐层深入的,且类型是完全不同的,几者之间的关系囊括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等。论据自己按有规律、有节奏的安排达到整篇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效果。
  2.2  语言文字的手法运用
  在《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中,“意指”手法的巧妙运用让我佩服,即“隐喻”“象征”“转喻”从标题到文章内容的运用。这可谓是《人民日报》最高明的地方所在,几乎每日的评论都离不开这几种手法的使用,接下来,用本人所阅读过的一周评论进行举例,如表2。
  可以看出,拿出一周的内容,每天的评论大部分都是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进行意指的,而短短一个月内,这种手法被使用在94篇评论的题目之中,排比的手法也是被使用了将近240余次。新闻评论必须选取人民群众最易于接受的喻体才能最真实有效的将观点传递到读者的思想中,并以此来引入某—个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除了标题,人民日报评论的语言也处处充满了这种特色,比如2018年10月11日的评论《作风建设“软钉子”为为何难拔》中,无论题目中“软钉子”还是正文中的官僚主义“新变种”“关键少数”“挂名走读”等词汇的处理都离不开意指。这些词汇精准而深刻,有的时候甚至能成为红极一时的流行词汇。换一个角度看,不论是隐喻、转喻还是象征,《人民日报》采取的都是十分有热度而容易记忆的词汇来做意指,一方面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和认知事物,另一方面也革新了受众的思维方式,这更像是一种“符号”,长期读评论的人一定也会形成对于热点精准而浓缩的概括能力以及不同常人的敏感度。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如今不少媒体对一系列敏感问题仍有所畏惧,有所顾虑。而《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从不回避,而是迎难而上,无论是中美关系问题、南海问题、国际合作问题,还是中国游客的陋习问题以及部分群体道德缺失问题等,《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从未避而不谈。若中国的媒体不大胆的对于当下中国人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对于真实的国际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那么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乱象就无法得到改观;我们对自身承担的责任更无法明确。如果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勇敢站出来表明中国态度,针对事实和敏感问题进行深刻的评论,表明态度,掌握话语权,争取主动权,就不会给西方媒体和敌对势力可乘之机,不给他们任何机会和理由去损害中国形象。
  3  结束语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让读者习得知识,使读者思想升华,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以其精致优良的内容、新颖的观点、多元的叙事视角、独特的内容结构以及巧妙的语言运用使得其在新媒体时期既能保持理性与创新,又能做到内容为王。对于如今的主流媒体来说,拼时效性、信息量的方法不再是上策,主抓思辨性、群眾性、政治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人民日报》评论长盛于中国媒体界不可偏离的轨道和必须把握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牛婧娥.意义、认同与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2]董天策,邵羽西.《人民日报》“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特色[J].传媒观察,2017(6):62-65.
  [3]赵一菲.《人民日报》评论的话语场及其版面呈现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代女性主义高度关注“声音”,希望能够表达以女性为中心的观点,发出女性声音。而网络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让女性获得了更多进行自我表达的渠道与空间,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文章以网络红人“papi酱”为例,从她发布于新媒体平台的原创短视频的主题选择、呈现形式、发布方式等角度,分析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建构的成功之处以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papi酱;网络时代;女性话语权;建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近两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愈演愈烈,传统党媒在转型过程中纷纷寻找新的出路。笔者以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近几年的改革发展瓶颈及路径为背景,结合本地新老媒体竞争案例,探索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党媒的新方向与新选择。事实证明,“到人到端”已经成为传统党媒突出重围的“杀手锏”。  关键词 党媒;新媒体;冲击;到人到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
期刊
摘 要 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使用使人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官媒从主动掌握舆论导向变成了被动等待事件发生。文章以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为例,分析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的变化,并探讨产生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反思。  关键词 自媒体;网民诉求;诉求方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080-02  2018年5月末,崔永元在新浪微博中爆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竞文化与粉丝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分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逐渐打破其被边缘化的处境。在此背景下誕生的虚拟偶像团体KDA具有开创性地将电竞游戏角色转变为虚拟偶像,以女团歌手身份推出音乐作品,其背后所体现的电竞文化与粉丝文化的交融值得研究。由此,文章首先通过对虚拟偶像等概念的梳理明确KDA女团在不同文化领域下的角色定位,结合其出道以来的新闻、粉丝话语等分析其中所体现的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文化IP的热潮。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合作推出的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借助此大环境,一经播出,好评如潮,豆瓣等影视评论平台上均给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随着第二季的播出,《国家宝藏》的播放量持续走高,在网络媒体上制造了积极浩大的声势。文章从节目的制作和宣传等角度出发,讨论扩大节目的影响力的几个要素。  关键词 国家宝藏;影响力;新媒体;线下;仪式感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的勃兴加速了媒介融合。网络及电视平台的跨媒介叙事和跨文化传播成为节目制作的新常态。《非正式会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谈话节目为我们树立了良好典范,文章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非正式会谈》,以寻求多元化国际合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冲突;非正式会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112-02
期刊
摘 要 在UGC时代下,Vlog作为新的视频形态,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年轻群体的广泛关注。但是Vlog在国内的发展却不温不火。文章首先对Vlog概念及国内发展现状进行梳理解釋,进而通过Vlog的传播特点及影响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微博社交平台上的10位知名Vlog博主的相关数据,得出初步结论的同时尝试为其在国内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Vlog视频;传播特点;影响力;发展建议 
期刊
摘 要 选取“南开大学团委”公众号的发布行为及受众为研究对象,从公众号发布内容的传播效果入手,研究用户群体特征以及有特点、有规律性的发布行为对用户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南开大学团委;用户;受众黏性;大学生群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055-02  “用户”又称使用者,汉语词典解释为某些设备、商品、服务的使用者或消费者。随着数媒
期刊
摘 要 网络时代,偶像生产主体以及生产过程都发生了改变,而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则是青少年参与偶像生产、偶像商品消费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参与过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成为某一群体性符号标志,以特定的语言交流、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表达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时代青少年偶像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其出现及流行的背后是青少年个性心理和媒介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青少年的语言规范使用观念造成冲击
期刊
摘 要 近20年来,网络虚拟环境越来越成为除却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交空间,并由此催生出了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网络语言则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达形式和载体,其中网络黑话是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表征符号,意在首先通过语言与社会主流文化,甚至与其他青年亚文化区别开来。2018年,一句“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的网络黑话经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包装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占领了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