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构筑高效生态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发展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农业优势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综合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等困难和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滨州市各农口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重点,认真落实市委“四新”工作要求,统筹抓好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十几年来,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过程中,已初步探索了适合当地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农业开发和科技工程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仪器和优良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二是农业开发和生态工程相结合。在盐碱地开发中,探索出了挖池塘蓄水,筑台田改碱,下可养鱼虾蟹、上可压碱种粮果的“上农下渔”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立体、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相结合。依据当地农业资源的特点,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使农业生产和龙头企业紧紧相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获取农产品的高附加值,现已基本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河流,由于沿线大量提水、用水,造成水资源紧缺,下游严重断流。水患尚未排除,旱、涝、碱灾害依然存在。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一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仍处在以种养业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小、档次低,未能将资源优势有效的转化为商品优势;二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系统和农业市场体系、信息工程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技术监督体系建设滞后,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农业高科技发展滞后,新技术推广缓慢,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四是农业环保亟待加强。由于工业和生活污废水的水质污染,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土层污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成分失衡,生物链失调等问题。同时,大量农作物秸秆不能转化为生产原料,秸秆的霉烂和燃烧,也影响了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五是沿海防护体系还不配套、不健全。黄河三角洲沿岸是风暴潮易发地区,风暴潮在三角洲沿岸造成特大增水及海潮、风暴潮侵袭,对农田、盐田、油田及生产产生巨大灾害,严重影响着黄河三角洲开发进程;六是黄河径流量锐减和断流,对河口区及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带来灾害。首先,断流对河口地区及沿黄地市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难。由于断流,黄河沿岸排污得不到稀释和化解,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河道主槽淤积萎缩,排洪能力降低,滩区沙漠化趋重都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其次,长期断流对水生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某些重要经济鱼类资源量大幅度下降,少数鱼种濒于灭绝,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全市各农口部门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大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为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着力抓好产业布局调整
科学研究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优势产业聚集区,打造全国全省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高效林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继续推进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二期工程,新增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10万亩、高效生态海参养殖面积3万亩。加快推动大型畜牧业基地建设,完善提升10大畜牧业养殖园区,建设1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新增畜禽养殖能力10万头、2300万只。加快高效林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牛庄镇等10个高效林业示范区。依托广北农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
2.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高效生态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推进粮棉高产示范创建、稳定粮棉生产的同时,加快实施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突出抓好高效生态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蔬菜业将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大棚菜生产,新增10处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花卉业将高标准规划建设花卉生产基地,培育花卉交易市场,实现花卉生产新突破。休闲观光农业将重点建设1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和15个示范园区,将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市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着力抓好产品结构调整
抓好农业良种培育、引进推广工作,建立农作物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有计划地培育、引进、推广一批新特优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适应绿色、安全消费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配套完善和发布实施,新建一批规模较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载体,实施“放心菜进万家”工程,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保障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深入实施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品牌战略,总结推广黄河口大闸蟹品牌推广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4.着力抓好组织结构调整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实施“531”工程,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投入,提升层次,膨胀规模,增强带动能力;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大力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质、量双提升,确保今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家,销售过亿的达到50家。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多渠道、多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50家有一定组织规模、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各种生产服务型、生活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的农村中介组织,搞好规范管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法律、人才等服务。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生产和种养大户,推动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着力抓好技术结构调整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和科普惠农行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地区的合作,加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重点实施黄河口大闸蟹、棉花等10个研发中心建设,组织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项、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0项,推广普及10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搭建起农业技术培训与服务、农副产品销售及农用物资交易信息发布、农业招商、农村公共管理等网上服务平台;抓紧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等联合共建村级科技服务站,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及时入村入户,直接为群众生产生活搞好服务。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农业优势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综合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等困难和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滨州市各农口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重点,认真落实市委“四新”工作要求,统筹抓好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十几年来,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过程中,已初步探索了适合当地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农业开发和科技工程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仪器和优良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二是农业开发和生态工程相结合。在盐碱地开发中,探索出了挖池塘蓄水,筑台田改碱,下可养鱼虾蟹、上可压碱种粮果的“上农下渔”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立体、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相结合。依据当地农业资源的特点,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使农业生产和龙头企业紧紧相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获取农产品的高附加值,现已基本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河流,由于沿线大量提水、用水,造成水资源紧缺,下游严重断流。水患尚未排除,旱、涝、碱灾害依然存在。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一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仍处在以种养业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小、档次低,未能将资源优势有效的转化为商品优势;二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系统和农业市场体系、信息工程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技术监督体系建设滞后,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农业高科技发展滞后,新技术推广缓慢,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四是农业环保亟待加强。由于工业和生活污废水的水质污染,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土层污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成分失衡,生物链失调等问题。同时,大量农作物秸秆不能转化为生产原料,秸秆的霉烂和燃烧,也影响了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五是沿海防护体系还不配套、不健全。黄河三角洲沿岸是风暴潮易发地区,风暴潮在三角洲沿岸造成特大增水及海潮、风暴潮侵袭,对农田、盐田、油田及生产产生巨大灾害,严重影响着黄河三角洲开发进程;六是黄河径流量锐减和断流,对河口区及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带来灾害。首先,断流对河口地区及沿黄地市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难。由于断流,黄河沿岸排污得不到稀释和化解,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河道主槽淤积萎缩,排洪能力降低,滩区沙漠化趋重都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其次,长期断流对水生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某些重要经济鱼类资源量大幅度下降,少数鱼种濒于灭绝,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全市各农口部门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大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为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着力抓好产业布局调整
科学研究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优势产业聚集区,打造全国全省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高效林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继续推进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二期工程,新增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10万亩、高效生态海参养殖面积3万亩。加快推动大型畜牧业基地建设,完善提升10大畜牧业养殖园区,建设1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新增畜禽养殖能力10万头、2300万只。加快高效林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牛庄镇等10个高效林业示范区。依托广北农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
2.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高效生态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推进粮棉高产示范创建、稳定粮棉生产的同时,加快实施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突出抓好高效生态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蔬菜业将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大棚菜生产,新增10处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花卉业将高标准规划建设花卉生产基地,培育花卉交易市场,实现花卉生产新突破。休闲观光农业将重点建设1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和15个示范园区,将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市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着力抓好产品结构调整
抓好农业良种培育、引进推广工作,建立农作物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有计划地培育、引进、推广一批新特优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适应绿色、安全消费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配套完善和发布实施,新建一批规模较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载体,实施“放心菜进万家”工程,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保障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深入实施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品牌战略,总结推广黄河口大闸蟹品牌推广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4.着力抓好组织结构调整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实施“531”工程,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投入,提升层次,膨胀规模,增强带动能力;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大力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质、量双提升,确保今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家,销售过亿的达到50家。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多渠道、多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50家有一定组织规模、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各种生产服务型、生活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的农村中介组织,搞好规范管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法律、人才等服务。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生产和种养大户,推动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着力抓好技术结构调整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和科普惠农行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地区的合作,加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重点实施黄河口大闸蟹、棉花等10个研发中心建设,组织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项、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0项,推广普及10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搭建起农业技术培训与服务、农副产品销售及农用物资交易信息发布、农业招商、农村公共管理等网上服务平台;抓紧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等联合共建村级科技服务站,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及时入村入户,直接为群众生产生活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