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金陵十三钗》冲击奥斯卡溃败,以及影片在海外营销失利后,导演张艺谋与其御用制片人张伟平决裂的消息就频频传出。尽管张伟平所在的新画面公司三缄其口,但二人分道扬镳的消息还是在近日被证实了。从1996年投拍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算起,二人合作十多年,尽管已分道扬镳,但二张的兄弟情谊还是在影视界留下佳话。
序言
一部《有话好好说》,拉开“二张”品牌序幕偶然相识,义气投资,张伟平撞进电影的门槛
“我是在1990年春节的一次聚会上认识张艺谋的,那时候我对导演还没什么概念,我就知道巩俐。”张伟平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谈过他和张艺谋的相识。
据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见如故。当晚,张伟平开着自己的夏利送张艺谋回家,二人一路上天南海北随意闲聊,但就是没有聊到电影,对电影一窍不通的张伟平,甚至不知道导演是干什么的。因此,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张伟平一概不知,也没有兴趣去问。
1993年张艺谋过生日,张伟平送了他一块江诗丹顿的手表作为生日礼物。当时这个牌子在国内不被人熟知,十多年后,张伟平说:“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牌子的手表外型很适合他。有一年出国旅行,还巧遇江诗丹顿品牌的老总,大家闲聊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手表的发展历史与我和艺谋很相似:品牌的名字就是两个男人的姓,一个是制表大师,一个做品牌营销,以朋友的关系联手合作,经历250多年发展到今天。”张伟平当年送张艺谋手表的时候,大概也没想到他们的相识相知,竟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埋下了一个如此大的伏笔。
1996年初,张艺谋当时在资金上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上一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票房惨淡口碑平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合作多年的搭档巩俐的离开。在当时以明星创品牌的时代,失去了明星就意味着失去了投资商的信任。
张伟平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天艺谋去谈一个事,路过我家。他因为去早了就到我们家坐一下,我问他最近干什么呢?他说弄了个片子,投资落实不了,一会儿要见一个人。我说怎么样,靠谱吗?他说,看样子也不太行。我一听这个,说要不然我给你投吧。他说,这个电影可跟你的房地产不太一样,要是搞砸了,就只剩下拷贝了。我说这没有关系,你需要就给我打个电话。”
一周之后,张艺谋给张伟平打了一个电话。随后,张伟平叫停了两个项目,为《有话好好说》投资2600万,他说: “当时我和艺谋说,我就是为了帮你过这个坎儿,等电影拍完了后面投资跟上了,我就继续做我的老本行。”那时候对于张伟平来说,投资电影不过是帮助一个认识了6年的哥们。于是当时平稳顺利的房地产商人张伟平,就这样跌跌撞撞地跨进了电影的这道门槛。
这部片子他们赔了1800万,回收的800万是发行权出售。当时发行权800万卖给了别人,后者转手做到了4600万。正是这个“开头难”的小插曲激发了张伟平想要真正做电影的斗志。“看来谁都靠不住,得靠自己,我们成立一个专业做电影的公司吧。”张艺谋听到这个想法欣然同意,1997年,“新画面”成立。
一个陕西男人,一个东北男人,完成了全世界仅此一例的合作模式,“新画面”只做张艺谋,成为了最独特的张艺谋品牌专卖店。
1998-2000一个都不能少的幸福时光
《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生涯里惟一尝试在一年之内拍的两部电影。这两部风格质朴的电影投资加起来也没有《有话好好说》多。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它所追求的真实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因为这部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它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这部作品最终捧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张艺谋在拍完《一个都不能少》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这个投资人有两个本从不过问:剧本和账本。”由此可见,张伟平对张艺谋的绝对信任。
《我的父亲母亲》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也捧红了继巩俐后,最为耀眼的谋女郎章子怡。这部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捧回“银熊奖”。在柏林上映后的观众见面会上,章子怡首先上台,引起了观众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跺脚声和口哨声让整个大厅都沸腾了。第二个上场的是张伟平,观众们对他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三个上场的是张艺谋,此时大厅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所有的声音都被满场的掌声淹没了,时间长达十几分钟。
虽然,这两部电影仍然没能做到在经济上巨大获利,但他们也真正为张艺谋在海外树立起个人品牌。对于张伟平来说,他对于电影的大手笔资金投入还是源于其踏实的经济后盾——他的航空食品、医药和房地产生意已经形成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来源,投资张艺谋电影即便失败也不至伤筋动骨。而那时起,张伟平也开始学习电影发行,使用了路牌广告及传统的“走四方”宣传法。
2000年,张伟平和张艺谋合作的第四部影片《幸福时光》最终被证明“从口碑到票房都是一部失败之作”。这时,张艺谋和张伟平两人都强烈地感觉到:从拍摄影片的方向到发行宣传的手段都到了必须革新的时候。
张伟平曾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电影不能光追求艺术,脱离市场和观众不行。拍电影已不能只在乎极少数人(媒体和评论界)的感受了,他们与观众相比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观众才是真正买票进影院的!”
那之前,张艺谋的电影总能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他在用力使电影好看之外,还想着告诉大家什么,他大胆起用新人,章子怡、董洁经他提点,迅速跻身一线,他的造星能力非凡。
虽然三部影片在票房上一部不如一部,但题材和叙事手法却各有不同,我们看到了在艺术上有追求的梦想家张艺谋的各种尝试,大概这也是二张合作对于张艺谋来说的“幸福时光”。
只是商业大潮来袭,张艺谋不能免俗,而对于商人张伟平来说,更是必须要向商业大举进攻。
不得不说,《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所谓“商业大片”时代。它不仅是张艺谋电影商业上的转折点,也是张伟平和新画面公司的转折点,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转折点。
抛开影片的超级明星阵容和来自各方面的争议不谈,《英雄》让中国电影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我们的国产电影也能够这样赚钱。它同时也颠覆了中国电影的宣传方式——在这之前,所有的国产电影都习惯于在宣传期找一些记者,和主创开个见面会,采访一下聊聊电影的创作。而《英雄》却使用了多达1500万的营销费用,制造了若干个第一:第一次在深圳打响了中国电影防盗版阻击战;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1780万的价格把纪录刷新了近100倍;第一次包机首映;第一次有一部电影大规模投放电视商业广告。后来有一项来自央视的调查证明,观看电影《英雄》的观众中95%已经多年没进过电影院了。
对院线的冲击也随之而来,在《英雄》之前,电影院线制度完全没有形成,没有人敢建电影院,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投资。而这之后,各大中城市电影院的建设,都是因为投资商通过《英雄》的票房奇迹而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滚滚商机。它让中国电影人看到电影大投入、大营销、大回报的模式。
常有人问:“如果没有张伟平,《英雄》能有这么高的票房吗?”其实,行至此,“二张”品牌才算真正树立,张伟平,在某种意义上,已然成为张艺谋电影的代言人。
至《十面埋伏》时,他又第一次用演唱会运作首映式:当晚,工体座无虚席,明星云集,参与直播或转播的有200多家媒体,覆盖了7.5亿观众。这次营销阵势也变成了一次文化事件。
如果说《英雄》中,华丽的色彩和特技,覆盖了张曼玉、梁朝伟的演技和灵气,那《十面埋伏》则更受国内观众诟病。当金城武对章子怡说“我让你摸上面,你却从下面摸起......”当刘德华的卧底身份公布,宋丹丹对他说:“好兄弟,你辛苦了”时,观众大多忍俊不禁。然而《十面埋伏》却获得了海外媒体和各大奖项的青睐,张艺谋的影响力也遍及全球。
在两部很有相似性的武侠大片之后,张艺谋出人意料的回归文艺片,他请来了号称“第一编剧”的邹静之为他打造剧本,由此可见这一次,他对故事性的重视。曾以硬汉形象著称的日本老牌影星高仓健担纲主角,他在片中饰演的父亲形象温情动人,令影片显得更加唯美温馨。
相对于上两部影片的大投入,这部6000万的文艺片,只能算中小成本,但是,张伟平在营销上,却一点没有含糊,首映式的独创脱口秀和在云南丽江摆开400米长街的“四方宴”震惊中外媒体。张伟平说:“首映式的隆重还在于对高仓健的纪念,以此为这位即将彻底金盆洗手的泰斗送行。”
张伟平是坚定的,极尽营销之能,是商业回报驱使,张艺谋是矛盾的,他开始使用大牌明星,而慎重采用新人,在玩票儿了武侠,创造票房奇迹,但毁誉参半的同时,绕回最初的文艺范儿,赢了口碑,输了票房之后,他又会选择什么?
2006-2009这几年,拍案惊“奇”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实现了第一次全球同步上映的中国电影,并且第一次集合了周润发、巩俐、周杰伦等两岸三地最顶级的明星阵容。与上一部《千里走单骑》相似的是,张艺谋对剧情的重视,从剧本由《雷雨》改编就可见一斑。不同的是,再一次转向大制作,也可见其对票房的野心。
张伟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们中国电影,在北美黄金档可以与好莱坞大片正面交锋了,《黄金甲》的完成,可以说是我个人面临压力最小的一部影片,《黄金甲》是张艺谋跟我以前所有影片的总结。我对《黄金甲》中演员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都非常出色,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在巩俐还有周润发身上,每一刻或许都会让你感觉到什么叫表演的出神入化。”
到此,张伟平与张艺谋的合作,已经实现了一靠钱,二靠炒的必胜型模式,但他们的关系,也因张伟平毫无节制的炒作手段和与媒体针锋相对时敌时友的关系而变得微妙起来,一些影评人开始怀念起那些年张艺谋拍文艺片的时代,有人说张伟平炒作无底线炒烂了张艺谋,有人说张艺谋江郎才尽惟有靠张伟平捧,那些隐匿在喧哗背后的真相,没人能看得清。
很多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观众,在吐槽之后,流露出对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担心,但张艺谋以一场震撼全球的奥运会开幕式,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声誉,甚至还被捧上了“国师”的位置。
2009年,张艺谋在时隔三年之后,交出了一份很难被归类的电影答卷——《三枪拍案惊奇》,翻拍自科恩兄弟的作品《血迷宫》。他说:“大家之所以觉得很意外,因为可能有十几年了吧,我拍的一直都是比较严肃的电影,怎么拍了这样一部喜剧呢?所以大家觉得很意外。其实《三枪拍案惊奇》也是因为有了小沈阳、闫妮和孙红雷几名演员,他们在现场给了我许多灵感,拍的时候也有很多即兴的东西。”也许,张艺谋自己都觉得他的话不知所云。
这部电影最终获得的同样是此起彼伏的骂声,但在张艺谋通过奥运会积累下来的人品,和张伟平超级营销手段的合力下,这部奇怪的喜剧最终以8000万的投资,换回了2.6亿的票房。
《武林外传》加二人转加悬疑的混搭,应是集合了当时最容易吸引眼球的点,而张艺谋,这一次采用“小沈阳”这一小品界的当红炸子鸡担纲主演,还是令人大跌眼镜。倒是张伟平道出实话:“小沈阳往那一站就是笑料,故事里一个包袱加一个包袱,电影牵着观众往里走。”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张艺谋一次关于“俗”的尝试。
在令人拍案惊“奇”之后,在很多人心中还是文艺至上的“国师”张艺谋,下一份答卷又是什么?
2010-2011梦断金陵,十三成“拆”
张艺谋在拍完《三枪拍案惊奇》后风格突变,意外回归本色,拍摄了清新诚恳的《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的首映发布会上,张伟平曾称,明知道不赚钱也会拍,也许那时,张伟平已经向张艺谋做出某种妥协,而张艺谋则希望通过《山楂树之恋》来证明自己的艺术天分并没有被这些年的唯利是图耗损殆尽。
这部片子改编自艾米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纯美干净的爱情故事。张艺谋不仅再次回归文艺,也再一次起用新人,女主角周冬雨迅速走红,伴随“静秋效应”,清纯时尚之风席卷全国。
对于电影营销,张伟平总能想到一些怪招,这一次,他搞了个“无招胜有招”:不公布男女主角,不请媒体宣传,不接受采访。最后,这部投资7000万的天价文艺片,取得了1.8亿元的惊天票房,成为了华语影史上最挣钱的文艺片。
在这之后,又是一个惊人的转向,张艺谋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金陵十三钗》,纵使不久之前有陆川的《南京!南京!》,但他还是进行了战争史诗电影的类型化尝试。剧本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张艺谋不止一次说到,这是他20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
据说《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元,在电影筹备初期,香港合作伙伴江志强临时撤资,理由就是对影片海外市场不乐观。张伟平一气之下把房产物业抵押给银行一人独资,力挺张艺谋,并请来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担任主演,按照奥斯卡获奖标准打造。张伟平曾预期,这部影片至少能拿下10亿票房。影片从开拍初期就做足噱头,但最终却没能实现“二张”的愿望。尽管被不少媒体评为“近10年来最好的华语片”,却也没能拿下奥斯卡,亦没取得10亿的票房。投资与票房持平,不知商人张伟平作何感想?
另一方面,在此片的宣传过程中,媒体看到二张产生间隙的蛛丝马迹:除了《金陵十三钗》筹备初期的一次活动,该片从开拍到上映宣传一年多,“二张”从未在影片宣传场合同台过。据传二人对片中女主角的人选也是各有争执。
这两部片子,大概是张艺谋在“新画面”的最后试验,不同类型,改编自成形的小说,不再过分使用明星,起用新人,虽然周冬雨和倪妮两位新任谋女郎,没有前辈巩俐、章子怡来得气势逼人,但也算是新人上位的样板。
只是,艺术性的降低是艺术家的底线,而赔钱是商人的底线,原则与理念的不同,也难为了合作十多年的二张组合,特别在他们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下,更是难免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责于对方。
张伟平曾说:“如果有一天张艺谋不拍电影了,那么新画面公司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这个公司就是为张艺谋一个人开的。”那时,他们应该想过可以一起合作到职业生涯的终点,然后一起旅行,养老。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张艺谋离开“新画面”已成定局,“国师”的下一步引人关注的同时,失去了顶梁柱的“新画面”又会怎样呢?
尾声
关于张艺谋的新东家,引发众多猜测,传闻一:签约小马奔腾,但对方对待此事态度暧昧,告诉记者不能回答,并说几家大的电影公司都与张艺谋有过接触。小马奔腾影业曾以广告起家,现在已经是多元化的娱乐传媒集团,最新的电影是宁浩的《黄金大劫案》。
传闻二:签约CAA。据悉,CAA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精英人才经纪代理公司。但张艺谋的助理庞小姐说,“CAA只是和我们联系过,我们目前没签任何公司”。
纵然面临各种非议,但张艺谋依然是国内最赚钱的导演。他加入任何一家公司,都会为电影圈带来洗牌的效应。但同时,加入任何一家公司,也都有可能再次发生理念不合等各种问题。作为国内第一导演,他拍片不缺钱,自立门户,甚至做独立制片人,潜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样更放得开,也许这才是与张伟平分手后,最好的路。
序言
一部《有话好好说》,拉开“二张”品牌序幕偶然相识,义气投资,张伟平撞进电影的门槛
“我是在1990年春节的一次聚会上认识张艺谋的,那时候我对导演还没什么概念,我就知道巩俐。”张伟平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谈过他和张艺谋的相识。
据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见如故。当晚,张伟平开着自己的夏利送张艺谋回家,二人一路上天南海北随意闲聊,但就是没有聊到电影,对电影一窍不通的张伟平,甚至不知道导演是干什么的。因此,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张伟平一概不知,也没有兴趣去问。
1993年张艺谋过生日,张伟平送了他一块江诗丹顿的手表作为生日礼物。当时这个牌子在国内不被人熟知,十多年后,张伟平说:“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牌子的手表外型很适合他。有一年出国旅行,还巧遇江诗丹顿品牌的老总,大家闲聊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手表的发展历史与我和艺谋很相似:品牌的名字就是两个男人的姓,一个是制表大师,一个做品牌营销,以朋友的关系联手合作,经历250多年发展到今天。”张伟平当年送张艺谋手表的时候,大概也没想到他们的相识相知,竟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埋下了一个如此大的伏笔。
1996年初,张艺谋当时在资金上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上一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票房惨淡口碑平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合作多年的搭档巩俐的离开。在当时以明星创品牌的时代,失去了明星就意味着失去了投资商的信任。
张伟平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天艺谋去谈一个事,路过我家。他因为去早了就到我们家坐一下,我问他最近干什么呢?他说弄了个片子,投资落实不了,一会儿要见一个人。我说怎么样,靠谱吗?他说,看样子也不太行。我一听这个,说要不然我给你投吧。他说,这个电影可跟你的房地产不太一样,要是搞砸了,就只剩下拷贝了。我说这没有关系,你需要就给我打个电话。”
一周之后,张艺谋给张伟平打了一个电话。随后,张伟平叫停了两个项目,为《有话好好说》投资2600万,他说: “当时我和艺谋说,我就是为了帮你过这个坎儿,等电影拍完了后面投资跟上了,我就继续做我的老本行。”那时候对于张伟平来说,投资电影不过是帮助一个认识了6年的哥们。于是当时平稳顺利的房地产商人张伟平,就这样跌跌撞撞地跨进了电影的这道门槛。
这部片子他们赔了1800万,回收的800万是发行权出售。当时发行权800万卖给了别人,后者转手做到了4600万。正是这个“开头难”的小插曲激发了张伟平想要真正做电影的斗志。“看来谁都靠不住,得靠自己,我们成立一个专业做电影的公司吧。”张艺谋听到这个想法欣然同意,1997年,“新画面”成立。
一个陕西男人,一个东北男人,完成了全世界仅此一例的合作模式,“新画面”只做张艺谋,成为了最独特的张艺谋品牌专卖店。
1998-2000一个都不能少的幸福时光
《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生涯里惟一尝试在一年之内拍的两部电影。这两部风格质朴的电影投资加起来也没有《有话好好说》多。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它所追求的真实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因为这部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它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这部作品最终捧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张艺谋在拍完《一个都不能少》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这个投资人有两个本从不过问:剧本和账本。”由此可见,张伟平对张艺谋的绝对信任。
《我的父亲母亲》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也捧红了继巩俐后,最为耀眼的谋女郎章子怡。这部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捧回“银熊奖”。在柏林上映后的观众见面会上,章子怡首先上台,引起了观众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跺脚声和口哨声让整个大厅都沸腾了。第二个上场的是张伟平,观众们对他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三个上场的是张艺谋,此时大厅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所有的声音都被满场的掌声淹没了,时间长达十几分钟。
虽然,这两部电影仍然没能做到在经济上巨大获利,但他们也真正为张艺谋在海外树立起个人品牌。对于张伟平来说,他对于电影的大手笔资金投入还是源于其踏实的经济后盾——他的航空食品、医药和房地产生意已经形成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来源,投资张艺谋电影即便失败也不至伤筋动骨。而那时起,张伟平也开始学习电影发行,使用了路牌广告及传统的“走四方”宣传法。
2000年,张伟平和张艺谋合作的第四部影片《幸福时光》最终被证明“从口碑到票房都是一部失败之作”。这时,张艺谋和张伟平两人都强烈地感觉到:从拍摄影片的方向到发行宣传的手段都到了必须革新的时候。
张伟平曾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电影不能光追求艺术,脱离市场和观众不行。拍电影已不能只在乎极少数人(媒体和评论界)的感受了,他们与观众相比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观众才是真正买票进影院的!”
那之前,张艺谋的电影总能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他在用力使电影好看之外,还想着告诉大家什么,他大胆起用新人,章子怡、董洁经他提点,迅速跻身一线,他的造星能力非凡。
虽然三部影片在票房上一部不如一部,但题材和叙事手法却各有不同,我们看到了在艺术上有追求的梦想家张艺谋的各种尝试,大概这也是二张合作对于张艺谋来说的“幸福时光”。
只是商业大潮来袭,张艺谋不能免俗,而对于商人张伟平来说,更是必须要向商业大举进攻。
不得不说,《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所谓“商业大片”时代。它不仅是张艺谋电影商业上的转折点,也是张伟平和新画面公司的转折点,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转折点。
抛开影片的超级明星阵容和来自各方面的争议不谈,《英雄》让中国电影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我们的国产电影也能够这样赚钱。它同时也颠覆了中国电影的宣传方式——在这之前,所有的国产电影都习惯于在宣传期找一些记者,和主创开个见面会,采访一下聊聊电影的创作。而《英雄》却使用了多达1500万的营销费用,制造了若干个第一:第一次在深圳打响了中国电影防盗版阻击战;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1780万的价格把纪录刷新了近100倍;第一次包机首映;第一次有一部电影大规模投放电视商业广告。后来有一项来自央视的调查证明,观看电影《英雄》的观众中95%已经多年没进过电影院了。
对院线的冲击也随之而来,在《英雄》之前,电影院线制度完全没有形成,没有人敢建电影院,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投资。而这之后,各大中城市电影院的建设,都是因为投资商通过《英雄》的票房奇迹而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滚滚商机。它让中国电影人看到电影大投入、大营销、大回报的模式。
常有人问:“如果没有张伟平,《英雄》能有这么高的票房吗?”其实,行至此,“二张”品牌才算真正树立,张伟平,在某种意义上,已然成为张艺谋电影的代言人。
至《十面埋伏》时,他又第一次用演唱会运作首映式:当晚,工体座无虚席,明星云集,参与直播或转播的有200多家媒体,覆盖了7.5亿观众。这次营销阵势也变成了一次文化事件。
如果说《英雄》中,华丽的色彩和特技,覆盖了张曼玉、梁朝伟的演技和灵气,那《十面埋伏》则更受国内观众诟病。当金城武对章子怡说“我让你摸上面,你却从下面摸起......”当刘德华的卧底身份公布,宋丹丹对他说:“好兄弟,你辛苦了”时,观众大多忍俊不禁。然而《十面埋伏》却获得了海外媒体和各大奖项的青睐,张艺谋的影响力也遍及全球。
在两部很有相似性的武侠大片之后,张艺谋出人意料的回归文艺片,他请来了号称“第一编剧”的邹静之为他打造剧本,由此可见这一次,他对故事性的重视。曾以硬汉形象著称的日本老牌影星高仓健担纲主角,他在片中饰演的父亲形象温情动人,令影片显得更加唯美温馨。
相对于上两部影片的大投入,这部6000万的文艺片,只能算中小成本,但是,张伟平在营销上,却一点没有含糊,首映式的独创脱口秀和在云南丽江摆开400米长街的“四方宴”震惊中外媒体。张伟平说:“首映式的隆重还在于对高仓健的纪念,以此为这位即将彻底金盆洗手的泰斗送行。”
张伟平是坚定的,极尽营销之能,是商业回报驱使,张艺谋是矛盾的,他开始使用大牌明星,而慎重采用新人,在玩票儿了武侠,创造票房奇迹,但毁誉参半的同时,绕回最初的文艺范儿,赢了口碑,输了票房之后,他又会选择什么?
2006-2009这几年,拍案惊“奇”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实现了第一次全球同步上映的中国电影,并且第一次集合了周润发、巩俐、周杰伦等两岸三地最顶级的明星阵容。与上一部《千里走单骑》相似的是,张艺谋对剧情的重视,从剧本由《雷雨》改编就可见一斑。不同的是,再一次转向大制作,也可见其对票房的野心。
张伟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们中国电影,在北美黄金档可以与好莱坞大片正面交锋了,《黄金甲》的完成,可以说是我个人面临压力最小的一部影片,《黄金甲》是张艺谋跟我以前所有影片的总结。我对《黄金甲》中演员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都非常出色,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在巩俐还有周润发身上,每一刻或许都会让你感觉到什么叫表演的出神入化。”
到此,张伟平与张艺谋的合作,已经实现了一靠钱,二靠炒的必胜型模式,但他们的关系,也因张伟平毫无节制的炒作手段和与媒体针锋相对时敌时友的关系而变得微妙起来,一些影评人开始怀念起那些年张艺谋拍文艺片的时代,有人说张伟平炒作无底线炒烂了张艺谋,有人说张艺谋江郎才尽惟有靠张伟平捧,那些隐匿在喧哗背后的真相,没人能看得清。
很多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观众,在吐槽之后,流露出对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担心,但张艺谋以一场震撼全球的奥运会开幕式,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声誉,甚至还被捧上了“国师”的位置。
2009年,张艺谋在时隔三年之后,交出了一份很难被归类的电影答卷——《三枪拍案惊奇》,翻拍自科恩兄弟的作品《血迷宫》。他说:“大家之所以觉得很意外,因为可能有十几年了吧,我拍的一直都是比较严肃的电影,怎么拍了这样一部喜剧呢?所以大家觉得很意外。其实《三枪拍案惊奇》也是因为有了小沈阳、闫妮和孙红雷几名演员,他们在现场给了我许多灵感,拍的时候也有很多即兴的东西。”也许,张艺谋自己都觉得他的话不知所云。
这部电影最终获得的同样是此起彼伏的骂声,但在张艺谋通过奥运会积累下来的人品,和张伟平超级营销手段的合力下,这部奇怪的喜剧最终以8000万的投资,换回了2.6亿的票房。
《武林外传》加二人转加悬疑的混搭,应是集合了当时最容易吸引眼球的点,而张艺谋,这一次采用“小沈阳”这一小品界的当红炸子鸡担纲主演,还是令人大跌眼镜。倒是张伟平道出实话:“小沈阳往那一站就是笑料,故事里一个包袱加一个包袱,电影牵着观众往里走。”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张艺谋一次关于“俗”的尝试。
在令人拍案惊“奇”之后,在很多人心中还是文艺至上的“国师”张艺谋,下一份答卷又是什么?
2010-2011梦断金陵,十三成“拆”
张艺谋在拍完《三枪拍案惊奇》后风格突变,意外回归本色,拍摄了清新诚恳的《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的首映发布会上,张伟平曾称,明知道不赚钱也会拍,也许那时,张伟平已经向张艺谋做出某种妥协,而张艺谋则希望通过《山楂树之恋》来证明自己的艺术天分并没有被这些年的唯利是图耗损殆尽。
这部片子改编自艾米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纯美干净的爱情故事。张艺谋不仅再次回归文艺,也再一次起用新人,女主角周冬雨迅速走红,伴随“静秋效应”,清纯时尚之风席卷全国。
对于电影营销,张伟平总能想到一些怪招,这一次,他搞了个“无招胜有招”:不公布男女主角,不请媒体宣传,不接受采访。最后,这部投资7000万的天价文艺片,取得了1.8亿元的惊天票房,成为了华语影史上最挣钱的文艺片。
在这之后,又是一个惊人的转向,张艺谋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金陵十三钗》,纵使不久之前有陆川的《南京!南京!》,但他还是进行了战争史诗电影的类型化尝试。剧本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张艺谋不止一次说到,这是他20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
据说《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元,在电影筹备初期,香港合作伙伴江志强临时撤资,理由就是对影片海外市场不乐观。张伟平一气之下把房产物业抵押给银行一人独资,力挺张艺谋,并请来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担任主演,按照奥斯卡获奖标准打造。张伟平曾预期,这部影片至少能拿下10亿票房。影片从开拍初期就做足噱头,但最终却没能实现“二张”的愿望。尽管被不少媒体评为“近10年来最好的华语片”,却也没能拿下奥斯卡,亦没取得10亿的票房。投资与票房持平,不知商人张伟平作何感想?
另一方面,在此片的宣传过程中,媒体看到二张产生间隙的蛛丝马迹:除了《金陵十三钗》筹备初期的一次活动,该片从开拍到上映宣传一年多,“二张”从未在影片宣传场合同台过。据传二人对片中女主角的人选也是各有争执。
这两部片子,大概是张艺谋在“新画面”的最后试验,不同类型,改编自成形的小说,不再过分使用明星,起用新人,虽然周冬雨和倪妮两位新任谋女郎,没有前辈巩俐、章子怡来得气势逼人,但也算是新人上位的样板。
只是,艺术性的降低是艺术家的底线,而赔钱是商人的底线,原则与理念的不同,也难为了合作十多年的二张组合,特别在他们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下,更是难免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责于对方。
张伟平曾说:“如果有一天张艺谋不拍电影了,那么新画面公司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这个公司就是为张艺谋一个人开的。”那时,他们应该想过可以一起合作到职业生涯的终点,然后一起旅行,养老。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张艺谋离开“新画面”已成定局,“国师”的下一步引人关注的同时,失去了顶梁柱的“新画面”又会怎样呢?
尾声
关于张艺谋的新东家,引发众多猜测,传闻一:签约小马奔腾,但对方对待此事态度暧昧,告诉记者不能回答,并说几家大的电影公司都与张艺谋有过接触。小马奔腾影业曾以广告起家,现在已经是多元化的娱乐传媒集团,最新的电影是宁浩的《黄金大劫案》。
传闻二:签约CAA。据悉,CAA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精英人才经纪代理公司。但张艺谋的助理庞小姐说,“CAA只是和我们联系过,我们目前没签任何公司”。
纵然面临各种非议,但张艺谋依然是国内最赚钱的导演。他加入任何一家公司,都会为电影圈带来洗牌的效应。但同时,加入任何一家公司,也都有可能再次发生理念不合等各种问题。作为国内第一导演,他拍片不缺钱,自立门户,甚至做独立制片人,潜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样更放得开,也许这才是与张伟平分手后,最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