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从2002年秋天开始,一年级的同学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教材。初二从2003年开始。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由此展开。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欣喜,也有困惑。现谈几点最深的体会。
第一,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应该具有的思想观念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建国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因此,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而并不是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历史学家或者专家。
第二,新的教学方式带来了课堂生动的局面,也产生一些问题
在使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新教材后,师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明显感到一种新鲜,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课堂气氛比以往活跃得多,轻松得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在提高。首先,课文里头众多的彩色历史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些历史图片也让老师体会到:这样的历史课本使得历史更具有真实感,更能让学生真正去感悟历史。第二,课本的题目与活动设计为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提供了阶梯,像“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这种题目,学生给老师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这时候老师就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历史观。毕竟,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得出来的。第三,新教材在注重学生能力锻炼方面有特色。如:战国时代有许多的成语典故,老师要学生把这些成语故事找出来,讲给大家知道,书上没有现成的,学生只好自己去找,自己去修改,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很多能力。这是采用旧教材上课所不能比的。初二的同学要求他们“透过历史的尘埃”,“和历史人物对话”,也需要他们在这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着叫他们看完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片段之后,写一篇片段描写“再现历史”,他们在这些过程中,能力伴随着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还有,学生已基本上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某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一些简要的评论。比如初一同学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唐玄宗统治的评价,以及初二同学关于抗美援朝问题的讨论,等等,都体现出了他们可贵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通过一些公开课,还得到更深的体会。例如,在上《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一课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境的设置;而《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则注重启发提问和学生的主体探究。
对于教师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改革之后,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提高的问题。在与新的课程标准相一致的学生评价标准没有明白地推出来的情况下,教师在让学生轻松起来以后,不能不担心学生的历史成绩。于是,有时候不得不走回老路上去,把认为要掌握的大量基础知识塞给学生。
第三,考试无疑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该注意教学改革过程中考查学生能力方面的内容增多了,教师要研究好题目,做好应对
顺德区初一历史题型主要有几种:单项选择、连线、填空、问答、开放性的论述题(发表见解、感悟)。以2004学年第二学期的试卷为例,通过分析,我认为,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重在考学生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选择题部分要求记住地名、人名、朝代名的题目有1、8、14、16、17、18、21、22共8个1记住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6、11共2个,历史事实比较、判断有7、13题,历史概念的定义、历史现象、规律有10个,反映出如今的历史考试重在对历史的理解,而不是对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的机械记忆。“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哪一种?”和“对文字狱的解释”考的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后人为什么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元朝能统一中国切维持近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考的就是历史现象、历史规律。
连线题,也不考查时间、年代,而主要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化、现象等。如:郑成功一一收复台湾,朱元璋——开始文字狱,等等。还有对四大名著的内容的概括的考查、对古代交通、建筑设施的功用的考查;当然,对古今重要城市地名、民族和政权建立者的考查就重在记忆。今年的复习方向,可以考虑在古今地名、唐宋诗词与作者等方面有意识地加强掌握。
和两年前相比,填空题对学生的要求已经降低了许多,反映在题量大大减少,题目也不太偏,考的是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去年的“猜猜他是谁”,要求写出玄奘、文成公主、岳飞、郑和、宋太祖的名字。可以设想出几个其他历史人物来让学生练习,比如唐太宗、武则天、鉴真、成吉思汗、文天祥、李自成、司马光、李时珍等。
简答题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作用,现在趋向于考查与经济、文化、科技有关的内容。如,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有时候问答题也不是完全死记,例如,哪四部小说最出名,你最敬佩哪个历史人物?为什么?
开放性的论述题,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感受、启发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近年来考得最多的是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或者评价历史人物。如,学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要求谈谈对自己缺点的认识,写出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最鄙视的历史人物;结台历史文化名人,写一篇激励同学成材的演讲稿。
最后,我觉得教学改革不应该是完全推翻某种模式,去推广某种模式,而应该坚持原来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为师生所欢迎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学生认真掌握课本知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记忆、开展思维的训练,才能真正具有历史学科的素质,才能应对各种形式的考试。
第一,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应该具有的思想观念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建国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因此,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而并不是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历史学家或者专家。
第二,新的教学方式带来了课堂生动的局面,也产生一些问题
在使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新教材后,师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明显感到一种新鲜,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课堂气氛比以往活跃得多,轻松得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在提高。首先,课文里头众多的彩色历史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些历史图片也让老师体会到:这样的历史课本使得历史更具有真实感,更能让学生真正去感悟历史。第二,课本的题目与活动设计为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提供了阶梯,像“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这种题目,学生给老师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这时候老师就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历史观。毕竟,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得出来的。第三,新教材在注重学生能力锻炼方面有特色。如:战国时代有许多的成语典故,老师要学生把这些成语故事找出来,讲给大家知道,书上没有现成的,学生只好自己去找,自己去修改,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很多能力。这是采用旧教材上课所不能比的。初二的同学要求他们“透过历史的尘埃”,“和历史人物对话”,也需要他们在这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着叫他们看完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片段之后,写一篇片段描写“再现历史”,他们在这些过程中,能力伴随着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还有,学生已基本上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某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一些简要的评论。比如初一同学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唐玄宗统治的评价,以及初二同学关于抗美援朝问题的讨论,等等,都体现出了他们可贵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通过一些公开课,还得到更深的体会。例如,在上《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一课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境的设置;而《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则注重启发提问和学生的主体探究。
对于教师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改革之后,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提高的问题。在与新的课程标准相一致的学生评价标准没有明白地推出来的情况下,教师在让学生轻松起来以后,不能不担心学生的历史成绩。于是,有时候不得不走回老路上去,把认为要掌握的大量基础知识塞给学生。
第三,考试无疑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该注意教学改革过程中考查学生能力方面的内容增多了,教师要研究好题目,做好应对
顺德区初一历史题型主要有几种:单项选择、连线、填空、问答、开放性的论述题(发表见解、感悟)。以2004学年第二学期的试卷为例,通过分析,我认为,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重在考学生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选择题部分要求记住地名、人名、朝代名的题目有1、8、14、16、17、18、21、22共8个1记住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6、11共2个,历史事实比较、判断有7、13题,历史概念的定义、历史现象、规律有10个,反映出如今的历史考试重在对历史的理解,而不是对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的机械记忆。“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哪一种?”和“对文字狱的解释”考的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后人为什么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元朝能统一中国切维持近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考的就是历史现象、历史规律。
连线题,也不考查时间、年代,而主要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化、现象等。如:郑成功一一收复台湾,朱元璋——开始文字狱,等等。还有对四大名著的内容的概括的考查、对古代交通、建筑设施的功用的考查;当然,对古今重要城市地名、民族和政权建立者的考查就重在记忆。今年的复习方向,可以考虑在古今地名、唐宋诗词与作者等方面有意识地加强掌握。
和两年前相比,填空题对学生的要求已经降低了许多,反映在题量大大减少,题目也不太偏,考的是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去年的“猜猜他是谁”,要求写出玄奘、文成公主、岳飞、郑和、宋太祖的名字。可以设想出几个其他历史人物来让学生练习,比如唐太宗、武则天、鉴真、成吉思汗、文天祥、李自成、司马光、李时珍等。
简答题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作用,现在趋向于考查与经济、文化、科技有关的内容。如,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有时候问答题也不是完全死记,例如,哪四部小说最出名,你最敬佩哪个历史人物?为什么?
开放性的论述题,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感受、启发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近年来考得最多的是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或者评价历史人物。如,学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要求谈谈对自己缺点的认识,写出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最鄙视的历史人物;结台历史文化名人,写一篇激励同学成材的演讲稿。
最后,我觉得教学改革不应该是完全推翻某种模式,去推广某种模式,而应该坚持原来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为师生所欢迎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学生认真掌握课本知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记忆、开展思维的训练,才能真正具有历史学科的素质,才能应对各种形式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