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丢”探讨《生命册》中吴志鹏形象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册》塑造了一位从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小名叫“丢”。在他一步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丢掉了乡下人的身份,丢掉了爱情,丢掉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道德,最后丢掉了对家乡的归属。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城乡关系的思考,探求从乡到城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李佩甫在2012年出版了他的“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生命册》。在《生命册》描写的众多人物中,李佩甫重点塑造了一位从乡村到城市的知识分子吴志鹏的形象。从乡村孤儿成长为城市里的一位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他收获了财富,收获了人人渴望的地位,但正如他的小名“丢”一样,他失去了不少。他的“丢”凝聚着作者对那一代从乡村到城市的知识分子奋斗过程的思考与焦虑。
  一
  用全村人的油还有烟酒和老姑父的脸面换来的一个三十个大队都在抢的上大学的名额,让吴志鹏有机会摆脱农民的种田命运,上大学学习深造,并获得了在大学教书的机会。在大学工作期间,为了丢掉农民身份,他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努力包装自己,大量进行阅读,努力在城市构建自己那脆弱的人情网。他想象着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可是家乡接连不断的电话求助,三婶的侄子、保祥叔的工作、蔡苇香进了监狱、坤生哥的孩子,一切令他不堪重负,于是他丢掉无梁村这个包袱,踏上北京的征途。在那个时代,乡村知识分子想在城市扎根,做个真真正正的城里人,可是城市对他的排斥和乡村对他的渴望,使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无权的农村知识分子绝望,迷茫,焦虑,痛苦。
  二
  在大学工作期间,吴志鹏喜欢上了一位外语系的校花梅村,他一连七天在操场上跑步,就为了能看她一眼,他在半夜敲她们寝室门,可见爱她爱得发疯。可是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距,没有功成名就,使吴志鹏产生一种在爱情面前的自卑与怯弱,他不敢去追求,只能远走。当他在骆驼的带领下从股市基层做起,一路打拼,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带着99朵阿西比亚玫瑰来寻找梅村时,梅村已不是那个带有夏日阳光的美丽女人而是在寻找中被生活打磨成满脸怨气的女人。阿西比亚玫瑰枯萎了,他的爱情或念想也丢掉了。此时,人们看到的以吴志鹏为代表的农村知识分子,在爱情面临城市与乡村的鸿沟时他们的退缩,看到的是农村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功成名就后再来追求爱
  情的失败。
  三
  辞去大学职务的吴志鹏为追求金钱和利益渐渐丢掉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道德底线,违规乱纪,逐步丧失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骆国栋的带领下,他到北京当枪手,原本以为是编一百本古典文化典籍,可是出版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编不赚钱的文化典籍而是写一套情感小说。他在开始时也曾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不愿写,可是生活的压迫,走投无路的焦急,使他为了钱,窝在地下室,吃着干面,绞尽脑汁地写黄色文学。“在生活中,你只要退了一步,一旦越过了底线,你就很难回头了。”吴志鹏就是在迈出那一步后,渐渐地堕落,渐渐地丧失了道德底线。在金钱的诱惑和骆驼的诱导下,他不由自主地走上了炒股,违规贷款,行贿,参与作假,巴结领导的黑暗的商人道路,脱离了他的学者梦,脱离了他美好的理想。他的脱离、他的丧失反映了那个时代,城市对于乡村的抵制,乡村人要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艰难,显示了底层的知识分子在金钱的驱使下异化的过程。
  四
  在进城初期,吴志鹏认为“所谓家乡,只是一种方言,一种声音,一种态度,是你躲不开、扔不掉的一种牵扯,或者说市背在身上的沉重负担”。于是,他想尽办法去摆脱它,可是当他经过城市的打磨,经过生活的浮华,经历过生死,越走越远,越来越老之后,他开始想念他的家乡,他开始发现,“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唯一能托住他的东西”。他带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功成名就后回来了,可是“村街上空没有了蒸腾的烟霞,没有了雾蒙蒙的湿气,没有了可以拽住日头的老牛的长哞”,“在我的家乡,在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子里,我看到的,却大多是生脸”。让他猝不及防,“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这种对家乡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吴志鹏再也不是那个朴素、守底线、怀揣着理想的青年了,家乡也不再是那个有牛哞、有烟霞、有乡情的故乡了,一切的一切都在时间的年轮里变化。“一片干了的、四处漂泊的树叶,还能不能再回到树上?我的心哭了。也许,我真的回不来了。”吴志鹏终于在时间里,在返乡后,丢掉了根的归属,丢掉了支撑着他的背后的“人”。从农村出走的知识分子,在城市里打拼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把乡村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来支撑自己,可是当衣锦还乡之时,家乡的变化让他们的归属感破碎,使他們内心产生空白和无方向之感,感到痛苦。
其他文献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草 海  记忆是支离破碎的,仿佛草海边的碎砖烂瓦,难以恢复一面完整的墙。几十年前的往事
期刊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深刻地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塑造闰土这样辛苦麻木的农民形象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杨二嫂形象。作为一个次要人物,有关杨二嫂的笔墨并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用“辛苦恣睢”四个字来描绘再恰当不过,这样的形象深入脑海,使人难以忘怀。  一、多角度分析杨二嫂  (一)杨二嫂的语言  《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侧面
期刊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称“诗家总爱西昆好”,以“西昆”一词指代李商隐。而《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将“西昆”冠于李商隐是错误的,为辨析孰是孰非,本文探究“西昆”一词的出处及此称谓的演变历程。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四【李义山诗注三卷附录一卷】谈及李商隐诗集注疏时,扼腕刘可、张文亮诗注本已佚,云:“故元好问《论诗》绝句有‘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语。”而此语下,有小字:“案:西昆体乃宋杨亿等模拟
期刊
西晋政权到了晋惠帝时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败,彼时内忧为八王之乱,外患为南匈奴虎视眈眈,司马氏政权真正到了日薄西山之时。  晋怀帝永嘉元年,刚刚掌握了大权的司马越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大丈夫受命于危难之际。《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赴任路上:“九月末得发,道险山峻,胡寇塞路,辄以少击众,冒险而进,顿伏艰危,辛苦备尝,即日达壶口关……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
期刊
很多人都认为,“魏公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事实上,北京市内的“魏公村”却是一个有着神秘历史、多姿多彩民族特色和美好发展前景的城市中心区。本文在分析魏公村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别从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和、民族美食以及拆迁改造等视角,说明魏公村在搭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桥梁中的作用,展现其美好的未来。  对于外地人来说,魏公村可能就像见到农村的村庄一样,但对于在魏公村居住、成长的孩子来说,位于北京市内
期刊
望思想的彼岸,可见绚丽的晚霞。/渡口空寂无人,我在岸边徘徊。/我是一个渴望过河的渡客,/不知艄公在哪里,只知太阳何时落山。//当落日将晚霞收进自己的口袋,我过河又干什么呢?/如果有人摆我渡过这条其实不宽的河流(它在我们的观念中,却是又深又宽),/我追得上晚霞的脚步吗?//渡船的船头朝着彼岸,/它却被绳索栓在河的这端。/小河两岸已经飘起缕缕炊烟,/谁知赶路的我还在这里望河兴叹!//  ——庞铁坚《渡
期刊
元稹《伤悼诗》的情感表达是由“伤悼死亡”发展到“思考死亡”,这种“自悼”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动荡、诗人生活困厄以及对死亡的困惑。  一、元稹《伤悼诗》中的“死亡之思”  本文所研究的元稹的伤悼诗,是指《元氏长庆集》卷九所包含之诗,“悼亡诗满旧屏风”,元稹创作了众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来纪念原配妻子韦丛。这些诗句中盈溢着对妻子的思念、愧疚与赞美之情,但是读者通过细读会发现,其中不少诗句除了丧妻之痛,更充
期刊
老舍经典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通过对一个底层人力车夫形象变化的塑造,描绘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挣扎,控诉北洋军阀割据的老北京,统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无情盘剥。通过对祥子及其简单的人物关系网的人物形象细节刻录,小说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动荡时代。  一、人物生活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正经历新旧军阀权力割据战争,北京作为北洋军阀争斗的中心地带,小农经济、轻工业难以维持,农民纷纷破产
期刊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印第安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也是印第安文艺复兴第二次浪潮中的重要作家。《爱药》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为作者赢得了很多奖项,也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当代美国印第安长篇小说。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爱药》,主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以及叙事时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创作最盛、得奖最多而且声望最高的印第安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涉及小说、诗歌、儿童文学
期刊
潘镜丞导演的《快枪手》(2010)可以说是一部被遮蔽的作品,在豆瓣上评分的人数寥寥无几,知网上也没有关于这部电影的相关研究。文艺评论是一种审美评论,但在当今审美消费主义的趋势下,一部分文艺评论拒绝表现思想和社会责任,缺少应有的反思和批判,批评日益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影片《快枪手》以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实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历史背景,快枪手马林因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对张学良感到十分不满而回到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