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就是幸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wxy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即悦读,无他。
  我这样爱上阅读的:被内容说服,而不受任何干扰。不用仓促地读、带着任务地读,因时间无穷尽:当下读、以后读、明天读、一直读。书不会飞走,倘若真的飞走了,我也会跑去抓住它。

  往事随风。不过于我而言,阅读仍有疑问:“写作,难道不是颠覆性的吗?”难道它不承担唤醒想象力和疑问的风险吗?难道不是对开拓创新的呼应而呼唤在别处吗?“别处存在。”那样的别处,那个兰波(法国诗人———译注),有谁愿意成为他的同伴呢?寥寥无几。写作,任何形式的写作,如每种艺术一样,都有其自身的不可或缺性,从而使得创造成为可能。在其颠覆进程中,要是给想象以自由,让读者相信前述乐趣、再与他们身心交融,该多好啊!我愿相信那些执著于疑问、梦想、想象力的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同时对另一个世界有巨大创造力,能够为读者提供愉悦,为读者分门别类,厘清本质。我愿意相信敢于向读者提供无旅途风险标记的作者们!相信那些敢于冒险与作家肩并肩行走的人们。
  那些翻页看书而呼吸无明显起伏的人是无法理解书中的愉悦的!阅读时我们自身和其他人、角色、作者、语句、小世界、大世界会产生共鸣,这种愉悦感独一无二,这就是幸福,就是活着的唯一理由。谁没有在心爱的书前迟疑过一个小时、几个小时、然后就迫不及待地仿佛时间是偷来一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因为阅读一旦开始,心中就只剩下书中的世界,感觉一切皆有可能,宇宙万物近在咫尺。这每次阅读都仿佛经历了独一无二建筑的建造过程,无法预料又让人惊喜。
  无视这种忐忑、无法体会那种沉浸在未知世界的兴奋感的人,依然会无视:生活原本不同,但边界开放触手可及。那些忽视无名小辈的人、忽视电台陌生标题的人、从不阅读报纸专栏中专家学者作品的人,错了。有时,知名作家下一部作品文字明亮多变,篇章拓展灵活,然而就是有人却无法为之激动不已,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对我上述言语不知所云的人,无法把握书中这小小的宇宙,对他来说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无视愉悦可能会让生活简单容易,问题是,你怎么能离开这种阅读的愉悦感而活下去!缺乏冒险,只有稳定、平衡的幻想。不过与其说平衡,更像是停滞不前。真正的平衡只是两个不平衡之间的瞬间状态,循环往复不断前行。探险对于好奇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为什么要去探索发现?因为周遭太过熟悉。所以呢?所以只会提出简单问题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谈话者。他不会明白,也不会体会到其中的奥秘;文字是未知的,语言是模糊的,他不会去问这是什么;而语言必须用来解决发现的疑问,而他无法理解。提问,就是解决怀疑。而怀疑则暗示出,一定有什么未知的东西在某个地方,并非遥不可及。
  阅读之重要性与生活、爱、友谊一样,希望关于这世界的文章能永留人间,唤醒我们的身心。艺术中的所有问题和疑虑的答案都具有确定性,而与之并列的,则是阅读时那种愉悦感的完全不确定性。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着读者去到时间的边界。艺术和阅读的必然性是短暂的,而这种非常短暂中又存在着永恒,它必定在我们心中铭刻了意料之外的愉悦火花。
  阅读仍然是抵达自由的终极愉悦方式之一。千百年来,因其自身群体生活的本能使得人类无法产生任何别的想象,而只会让这种束缚愈加完美,并延伸到其自身发展、成长、拓展。除了城市化的生活,并没有别的发明。现在已经在开发自身方面极致完美。而在这21世纪的精致舞台上,人们不能再无视其他、自顾自地讲出人类发展的话了。
  我相信,詩歌、文学像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仍然能够在这奇迹般的时刻给我们创造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也可能窥视到生活本来的样子。
  尽管微小、短暂,但我们相信,阅读写作中始终会有思想和喜悦的火花在闪现。
  选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1、忙里偷闲:“偷懒”也是智慧?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仕途不顺,被人诋毁,先后被贬黜至偏远的黔州与宜州。前途堪忧,黄庭坚却毫不在意;住所破败不堪,依旧坦然接受。他在政治风暴中几经沉浮,始终以洒脱平静的心态面对荣辱得失。黄庭坚曾作诗“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忙里偷闲这个成语便出自于此。“偷闲”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情怀和雅趣,虽然胸怀天下
作为一名南京人,说起杭州的西湖,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酸溜溜。南京属吴,杭州属越,吴越春秋吴越争霸,自古好争好斗,早就结下梁子。争过来斗过去,好像一直是浙江人占便宜,越人总是胜利的一方。当然,最早的吴越之争,与南京和杭州也没多大关系,那是苏州人和绍兴人在打架。因为要写南京传,写到了南唐,写到了南唐的灭亡,才意识到南京人对杭州人的怨恨,真要说起清算,其实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隋唐之前,杭州还不是浙江境内
一直对李叔同先生怀有浓厚的兴趣,不止是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方面的才华横溢,更因为他风花雪月的情事。他有深爱的日本妻子和孩子,而他又绝尘而去,皈依佛门,走的清绝而超脱,这不是一般俗中人所能做到的。他1880年出生于天津的官宦兼盐商之家,自幼聪慧好学,十几岁书法填词都到了很高的水平,“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说是一个文化深厚又有艺术天赋的青年才俊。如果不是母亲逝世,他也不会很快地到日本去留学的,因他
人类在疾病苦难灾害面前的悲悯是一致的,同频的。没有民族、肤色、国别之分。人类的苦难是一致的。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岛屿。我无意放大个人家庭的疾病痛苦。我以个体的体验代表一部分群体的病痛。谈话室不断通过扩音器叫喊家属的名字,紧张焦虑苦难愁云密布的表情。伸长脖子守候,开门瞬间推出病人时期待听到的声音。席地而坐的藏民虔诚地盘着手上的拂教念珠,嘴里念念有词,祈祷着,嘴唇不停蠕动。13岁的
井是村庄的灵魂和眼睛,老村因为有井,才得以穿越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一路蹒跚至今。相传井是伯益发明的。伯益是大禹治水时的助手,他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水的一些规律,从而凿地为井,在河流之外为我们的祖先找到了生命之源,让他们可以到远离河流的高地上建村筑屋,躲避水患。老村一共有七口井,其中两口井属于原来的生产队饲养室,专为牲畜们饮水用,土地承包后饲养院卖给私人,井也自然归买主所有了;另一口井在老村的果
荷兰阿姆斯特丹郊外的一个小镇霍格威,面积只有10个足球场大。镇上各种公共设施———广场、超市、理发店、电影院、酒吧、咖啡厅……一应俱全。一些年迈的人在这里自在地生活。这里是全球首家“失智照护小镇”,环境舒适,芳草茵茵,医生和照护人员装扮成邻居、店员、理发师,与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因为老人们的记忆停留在从前,小镇房屋的设计风格都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他们再也不会被提醒忘了什么事,再也不会迷路
人生不满百,总有几个时刻与诗结缘。第一时刻,是我们小时候唱儿歌。“你拍一,我拍一。”清脆明亮,天真自由,儿歌是诗意的开始。如同很多中国小孩,女儿很小就能背杜牧的《清明》。有一天,她问我:“妈妈,什么是词?”我说:“你看这首《清明》,我们要是重新断一下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此缤纷错落,就是词了。”如果你心有所感,诗词便怦然入心,仿佛连日来“心中有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气有时是东西厢房的黄衣草气味,有时是樟脑丸气味,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它不是那种板烟和雪茄的气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敌敌畏的气味。它不是那种阳刚凛冽的气味,而是带有些阴柔委婉的,是女人家的气味。是闺阁和厨房的混淆的气味,有点脂粉香,有点油烟味,还有点汗气的。流言还都有些云遮雾罩,影影绰绰,是哈了气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尘的窗玻璃。这城市的弄堂有多少,流言就有多少,是数也数不
午后一阵秋雨密密匝匝地自天空飘洒而下,窗外因了这阵秋雨,空气中氤氲着层层水汽,整个世界似乎迷蒙在秋雨的温润之中。忙碌而枯闷的工作状态,也因了这场秋雨的到来,稍事得以放松和舒展。推窗探雨赏景,一片幽绿随之铺眼而来,心情便在这天籁般的雨滴声中陶然沉醉,那飘然而下精灵般的雨滴满过眼际,朦胧着秋天的深邃和空濛。雨中即景。枝条上绽放的花朵,在雨中尽情沐浴,满树的粉红以及点缀于花蕊中的淡黄,把秋天的雨景装扮得
雪,对于我,有着说不清的情缘。最早还得从孩提记事说起。至今我都说不清那是为什么,在甘肃定西农村,不管春秋还是冬夏,大人都是一个劲的忙,春播秋收,夏锄冬碾,除过雨天雪天才可以在家,但也不一定有时间陪着孩子睡睡懒觉,更别说看电视。即使当时能买得起電视,还要挖放土豆、驴草等崖窑,或者倒仓库中的粮食,防止起虫或者鼠害。而且那时也不知大人为什么挖的水窖也很少,储存的淡水很快就没了,只好到泉上担水,担来的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