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s2d3n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道德经》与道家文化”单元教学为例,论述高职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提出要遵循围绕教学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从“教学目标分析与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流程—教学过程”等步骤实施教学,针对阅读理解无法深入、教学评估仍有缺陷等问题,提出通过“学习通”提前预习、对参与讨论和积极发言加分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学经典课程 《道德经》与道家文化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147-03
  国学经典是高职院校的人文选修课,属于通识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又需要学生充分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基于高职学生的学情,为了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学习,理性客观思考,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巧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本文以“《道德经》与道家文化”单元教学为例,探索高职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围绕教学总目标原则
  教学设计应该围绕教学总目标来进行,无论是课程的整体设计,还是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环节设计,目标、策略、方式、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实现课程教学总目标。在保证实现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抓住教学中心主要问题展开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二)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比较习惯从“我教”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因此从“我”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并期待教学中学生步步配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则主张教师“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障碍,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基础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注重创造情境,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由于在情境中的问题和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任务上。
  (三)“课程思政”原则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教学应当承载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必须强化育人功能。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应基于正确的育人观处理教材,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增强思政工作的鲜活性,授业的同时注重传道,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紧跟时代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教学。
  二、高职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的程序与具体实践
  下面以“《道德经》与道家文化”单元教学为例,探讨高职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一)教学目标分析与确定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营销班级为例,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具备专科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取得营销师、零售业职业经理人等职业工种之一的资格证书。素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历史与国情;有一定的音乐、书画等方面的素养,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有销售、营业员、品类主管、客服经理、网站推广策划专员、网站运营、网络营销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道德经》30句经典名句的词语正音、释义、句子翻译;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力目标:了解、领悟《道德经》所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内涵;思考道家文化的精粹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指導意义。思政目标:深化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与感受;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力。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翻译、理解《道德经》的经典名句;了解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教学难点:理解、领悟道家文化的内涵,感受道家文化的智慧,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流程
  基于人文素养课程以情景体验法和讨论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根据目标要求与学情分析,结合语文学习认知过程,笔者将本次教学任务划分为“课前自学—介绍背景—诵读文本—疏通文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疑点、难点、重点—联系实际—升华主题”等阶段,课堂教学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施。
  (三)教学过程
  1.第一次课:阅读《道德经》,疏通文本文意
  (1)课前自学与探究。课前,教师先通过“学习通”学习平台发布《道德经》学习任务,推荐学生使用APP“国学合集”“大话历史解析《道德经》”“西窗烛”,解决《道德经》的正音、释义、翻译、诵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领取自学任务。教师在班群里跟进学情,根据反映的自学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课中教学。从以下环节实施。
  环节一:课程导入。教师借助唐朝皇帝给《道德经》做批注的碑文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检查预习内容。教师针对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小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邀请“走近老子”的小组展演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对展演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完成了关于老子、《道德经》等相关背景与文史知识的学习。
  环节三:精读《道德经》30句,疏通文本。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请各小组自主学习《道德经》名句30句并进行讨论,教师及时进行指导、答疑。然后,各小组领取翻译任务,上讲台给学生讲解,完成疏通文本的任务,教师及时进行指正、点评。
  环节四:归纳总结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提问:“阅读了《道德经》最有代表性的30句,你认为道家文化思想主要是哪些方面?”请学生思考并个别回答。然后,教师归纳小结道家文化的几个核心内容:“道非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刚柔并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环节五:布置课后学习任务。针对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进行思考,每一位学生在“学习通”讨论区提出一个问题,并且帮助同学解决至少一个问题。有思考才会有疑问,这项学习任务的布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领悟道家文化的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文本、疏通文义的表层。
  2.第二次课:了解道家文化,辨析价值意义
  在第一次课结束后,通过学生在班群里的学习反馈,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对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尤其是哲学含义难以理解,难以把握。因此,在本次课中,我们试图借助具体的文化现象—— 中华武术的“太极”“八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环节一:课程导入。简单回顾上一次课所学的内容,反馈学生在班群里提到的困难、疑惑、不解,说明本次课的重点是:深入理解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思考道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环节二:借助类比,解释疑点:“道非道,非常道。”首先,针对部分学生对《道德经》开篇首句“道非道,非常道”的翻译与理解存在疑惑,感到无法理解,教师请学生解释质疑的原因之后,及时赞扬学生敢于挑战主流看法,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其次,教师借助类比,引用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一句名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是学生以前在中学学习历史时听说过的,以此解释说明,老子认为“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不可言说的,即使说出来了,也不是原来想说的“道”了。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了解这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思想观点,以此说明部分学生的质疑是有根据地。“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和“道你不可言说,能说出来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道了”都是对这个疑点的合理解释。再次,教师要指出人文研究中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是正常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频繁出现,硕果累累。最后,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导入,请出体育教研室传统武术教师到课堂现场做讲解和示范,增加代入感,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吐气纳息,体会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引导学生感受“气”的存在,进而解释老子主张的世界本体论,即老子他认为世界的起源由一團混沌的“气”构成,然后分化成阴阳两股,阴阳包合,由此产生万物。
  环节三:组织课堂小活动,感受“气”的存在,解决难点。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导入,请体育教研室传统武术教师做讲解和示范,增加代入感,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吐气纳息,借此体会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引导学生感受“气”的存在,进而解释老子主张的世界本体论。学生在课堂小活动中练习吐气纳息,感受“气”,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借此解决难点——“道是什么”。
  环节四:观看关于太极拳与书法相结合的表演视频,借此引入重点:“上善若水”。太极拳和书法的练习都必须练“气”,因此,教师借助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拳和书法相结合的表演视频,帮助学生领悟“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而“气”的柔和“水”的柔接近,由此引出道家文化对“气”的重视、对“水”的推崇。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思考、讨论,分析老子极力推崇的“水的优点是什么”,并一一分析举例,列举出孔子主张的“水”有“九德”,了解“水”的优良品质。教师在小组讨论中及时参与、引导。小组分别总结陈词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上善若水”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启发和借鉴,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进行个别发言,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环节五:观看电影片段,引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解决重点。老子认为“和谐”来源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针对这一主张,教师先讲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含义,然后播放电影中人们习武的片段,由此启发学生领悟,“道法自然”就是按照规律做事,不必刻意地有所为,也不必刻意地无所为。人们在四季习武,在种菜、劈柴、做饭的生活里习武,便是遵循规律做事,只要不刻意,不肆意妄为,就可以达到“和谐”。在基本理解了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清静无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启发和借鉴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观点和立场组成正反两方,展开课堂小辩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讨论发言,“道家文化对当代青年学生有启发、有指导意义吗?”借此升华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本单元课程的教学情感目标。
  环节六:课堂总结,温故知新。全班同学齐读《道德经》经典名句30句,教师归纳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师布置作业:截取或者拍摄不超过两分钟的可以代表道家文化核心思想的视频上传至“学习通”。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过程性评价是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汇报等,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过程性结果。通过学生的作业,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完成表现性评价,由此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本单元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疏通文本,完成知识学习任务。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领悟道家文化核心,实现情感体验。这些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人文情怀得到提升。
  (二)教学特色
  1.以中国传统武术“太极”作为切入点和载体。通过直接地观看、练习和体验,学生理解道家文化的抽象内涵,化抽象为具象,解决教学难点。
  2.设置小辩论,符合人文课程的学习特点。根据人文素质课思考与讨论为主的教学规律,设计课堂小辩论,借此升华课堂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情感目标。
  3.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多维度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学生为主体”原则,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设计基本学习任务和个性学习任务,各组可以自由选择。基本学习任务:借助APP,自学诵读《道德经》。个性学习任务:完成《走近老子》PPT作品,并在课堂展演;截取或者拍摄不超过两分钟的可以代表道家文化的视频。
  (三)不足和建议
  1.阅读理解无法深入。由于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给阅读原文文本带来比较大的困难,需要在课前借助小程序或者APP才能阅读文本。但是,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无法达到课前预习的相关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学习平台提前发布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交文本翻译作业,并予以加分;也可鼓励学生通过“学习通”学习平台发送与《国学经典》文本相关的阅读、赏析文章链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2.教学评估仍有缺陷。借助“学习通”学习平台,可以导出针对学生观看视频或阅读文本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但国学经典是属于文科性质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仍需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发言、讨论来体现,这在人数众多的通识课课堂上难以做到,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仍然不够全面细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不同的性格与特长,鼓励学生在课堂现场或者“学习通”讨论区发言,并予以加分,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5(23).
  [2]应成荣.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4).
  [3]陈秉公,陈卓.论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功能定位、设计原理与教学规律性[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戴谷芬.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以《谏逐客书》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学研究课题“《国学经典》微课程建设与利用的探索”(YJJ1713)
  【作者简介】滕晓婳(1973— ),女,广西邕宁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韦 靖(1981— ),女,广西武宣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陆 琦(1966— )女,广西钦州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德育中如何利用道德高标    华东师大教育系孙勇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长期以采,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我国在道德教育中人为地树立了一个个“绝对的道德偶像,至高无上的圣人”,这种榜样因其“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难为常人所效仿,最后导致道德教育陷入“假”、“大”、“空”的境地,以致推广了“不道德”,甚至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分析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缺乏有效融入、教师结构与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忽视实践型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基于社会需求,打造共建学科专业;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师结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例论述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践,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职业教育合作育人经验,针对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中忽视合作育人平台搭建、合作企业类型偏离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作企业达不到双主体育人要求等问题,提出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引入先进企业标准、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等措施,推进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为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包括“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和“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应遵循协同一致、优先保障、分级实施、激励等原则,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构建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集团合作四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支素质良好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 理论和原则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为例,介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全面推动AHK培养、考试工作,全方位引入国际标准和证书,实施考评国际化、课程集成化、学习成果化、改革本土化等“双元制”本土化改革,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化“双元制”,培养更多工匠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一体化专业 双元制 本土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论述职普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提出建立“双元管理、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措施,分析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并针对课程体系、培养规模、配套经费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职普联合 物流管理专业 高本衔接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云平台数据论述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策略。从学生实习基本情况出发,通过云平台采集学生绑定率、学生签到率、周记提交率、周记评阅率等实习数据的分析,提出优化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制度、优化学校实习管理组织流程、优化学校绩效评定及考核指标等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策略,改进学生实习管理方法,以提高实习管理工作者工作效率。  【关键词】云平台 数据分析 高职院校 实习管理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中缺乏专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专业联合优势、留学生管理难度大、国际化师资匮乏等问题,提出开展“教学方案+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一站式标准化教学、实施“1.0+1.5+0.5”学制、组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集团)、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趋同化管理、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留学生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微纪录片的拍摄为例,论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分解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因材施教,大小课双轨辅导;设置环节节点,监控项目进程;完善与补充,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高职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毕业设计 微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述情景表演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并提出实施措施:基础阶段演绎情景剧,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提高阶段改编情景剧,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升华阶段创编情景剧,增强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情景表演 五年制 学前教育专业 英语教学 應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153-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