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论述职普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提出建立“双元管理、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措施,分析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并针对课程体系、培养规模、配套经费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职普联合 物流管理专业 高本衔接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134-03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和带动性作用。当今经济全球化驱动的网络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技术、新业态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成为教育界迫切的任务。广西职业教育按照广西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的部署,积极主动助推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其中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试点项目,在探索本科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
  一、举措与成效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在多年物流管理专业专升本合作办学经验基础上,双方基于广西财经学院城市配送物流和国际物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优势,联合开展“2.5+1.5”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班试点探索,共同制定2015级、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28人的专业教学团队,研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双方理实条件明确“仓储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授课,“物流战略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由广西财经学院授课,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联合培养本科试点项目学生第一、二、三、四、八学期在广西财经学院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五、六、七学期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合格,由广西财经学院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士学位。截至2019年底,双方共培养79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双方开展本科试点项目的具体举措如下。
  (一)建立“双元管理、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完善联合培养制度
  1.建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企业联办本科工作机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建立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试点工作组,明确双方权责利,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同时制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物流联办本科学生管理制度》和现代学徒制系列制度10多个制度,建立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从专业教育到学生管理进行全方位合作,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联办本科的学籍和管理主要由广西财经学院承担,学生的教学由2所学校依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分别承担,其中包括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校外实践学习、考核评优、请假制度等。
  2.建立常态化校校、校企交流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行合作,双方积极开展物流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论证,一方面双方多次互访考察,并就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及教学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修订。另一方面对接现代物流市场需求,双方多次前往广西玉柴物流集团公司和广西德邦物流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现状,提升本科人才规格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综合保税区等企业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和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体推进试点建设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实施中英现代学徒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探索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广西冷链物流企业急需应用型高端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班与广西防城港金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西德邦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引入英国物流职业资质认证标准和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质标准等国际标准,以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院、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探索“企业+学校+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四方联动的“中英现代学徒制”。首批10名学徒中有3名被提升为部门副经理、5名被提升为部门主管、其余2名学徒被公司确定为储配部门主管,实现了物流管理人才的精准培养,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在全国交通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长风杯学霸赛”中,物流管理联办本科班共有9名学生获得优秀奖。
  2.制订现代学徒制培养系列标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首批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从事跨境业务的主要工作岗位,制订了体现东盟跨境物流业务特点的现代学徒培养标准,包含8个单元、112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制订了现代学徒制各参与培养单位的准入、学徒出师、评估、岗位、课程等标准体系,规范现代学徒制培养,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同时,广西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将学徒制系列培养标准向区内中高职院校和东盟国家推广。
  (三)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升办学资源利用率
  1.共建共享合作平台资源。以广西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内43家中高职院校、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成员单位资源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揮广西财经学院的本科办学优势,以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双方不断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现师资、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的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间的共建共享,为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试点工作提供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每年应邀参加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答辩工作。   2.共建共享立体化实训基地。校外,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广西优质物流企业建设“两沿”(沿海、沿边)实训基地群,支撑物流本科学生开展海陆空跨境物流业务实践。在广西钦州、防城港、北海三大“沿海”港口建设了跨境港口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广西主要陆路口岸的“沿边”地带,与凭祥市政府通过“校市合作”的模式,建设了陆路“国门实训基地”;在南宁空港,与广西德邦物流企业合作,建设空港实训基地。双方通过这些举措,将实训基地群前置到了沿海、沿边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以校内中国—东盟跨境物流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广西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和陆路边境口岸的布局,在功能上形成对海、陆、空三种跨境物流方式的立体式全覆盖,从而满足学生从事跨境物流业务实践从仿真操作到实战演练等不同阶段的需要。校内,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联合物流企业共建以冷链物流和跨境物流为特色,集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基地位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内,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设备仪器1035台套,资产价值793.73万元,与广西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见表1。
  (四)加强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1.加强物化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申报“联办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与“服务广西三农的冷链物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等5项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发表职普联办本科相关论文10余篇,联合出版教材3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并且将形成的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物流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至有关高职院校,为广西物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出版专著《面向东盟培育物流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1部,为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凝练专业特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2.组建师生联合科研团队,培养科研能力。开展专业理论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提高联办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号召学生成立兴趣科研小组,将“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办公室配备给科研小组,并引导科研小组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创新研究。物流管理教研室骨干教师和10名学生联合申报了广西物流行业指导委员会“智慧物流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二、特色与亮点
  (一)开展“四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行业标准
  物流本科试点四方联动“中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广西物流行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实施了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为核心、以行业和第三方机构“双过程监督”为质量保障、四方协同创新、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四方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与本土规模最大、管理较规范、人才需求较多的物流企业广西德邦物流有限公司作为本科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对学徒进行精准培养;上海环众国际物流咨询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内审机构,负责现代学徒制项目设计、项目整合以及对合作企业、学校进行培训与项目考核;广西职业教育集团作为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学徒注册、项目考核、颁证的外审机构。校、企、行共同制定符合地方产业现状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培养标准。第三方机构执行内部质量监督,第四方权威机构进行外部质量监控,保障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二)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形成跨境+冷链本科物流人才特色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紧紧抓住中国与东盟深化全面经贸合作的契机,主动对接区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广西物流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广西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与广西区内外20多家跨境物流企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展开多方位、深层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围绕学生面向东盟的跨境物流业务“跨境运输方案设计能力”“海陆空通关能力”以及“东盟国家语言应用能力”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发了融跨文化通识教育、跨文化语言交际和跨境物流职业能力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配套开发了《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等中英双语教材;建成了中英双语“集装箱运输实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外贸单证实务”等5门广西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双语慕课。立体化开展“分方向”人才培养,逐步形成物流本科人才跨境物流方向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培养了一批面向广西及东盟地区的物流應用型人才,在广西区内外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冷链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和品质与安全控制(品控)技术三大物流科技技术集成为支撑,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研发中心”,双方在涉农冷链物流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广西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合作实验室”和“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广西特色农产品在冷链工程整体设计、设备与保鲜工艺配套施工、智能信息技术和透明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冷链物流技术,制定涉农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物流标准;推广现有科研成果,为广西及我国与东盟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南宁无界冷链物流公司、华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龙眼、荔枝、葡萄3项冷藏技术标准,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关;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展“广西冷链物流紧缺人才培训”项目、与共青团中央开展“东盟冷链高端人才培训”项目,培训人数达到500余人。
  三、问题和展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双方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受益于对方,双方合作实现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共享和双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举办本科人才培养,应打破双方原有的课程模块,充分体现联合举办物流管理应用型高端本科人才的特色,后续合作双方应该就模块化教学、课证融通、学分银行探索等课程体系重点领域内容建设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第二,培养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联合培养物流本科试点项目已经开展了两届共79人,后续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办复合型技术技能型本科物流专业人才规模、质量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三,配套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联办本科试点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相关在招生宣传、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广西教育厅层面和自治区层面鼓励联办本科院校、参与办学的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相关制度、优惠政策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财经学院在联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中,在师资共享、实训共建、课程共担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未来,双方应进一步提炼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试点项目成果,建成集实践性、创新性、应用性于一体的职普校校合作人才培养典范,辐射全国物流管理专业,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清,吴立鸿.四方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8(6).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桂职院〔2020〕168号203103);广西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号)
  【作者简介】刘雪梅(1983— ),女,陕西西安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李建春(1964— ),女,湖北麻城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专业发展;沈 云(1970— ),女,广西博白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信息化应用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有编不补    本刊讯教育部3月20日下发通知,严禁中小学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  通知要求针对城镇学校大量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省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同一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要注意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
期刊
如何引导我们的教师都能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让高尚的师德师风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标杆,这是每个学校在管理教师队伍时首要的职责。我校试图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培育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但是收效甚微。2008年年初,我校经过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决定把2008年定为“师德师风建设年”。创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推手,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三看三讲”、
期刊
近年来,贺州市高级中学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实现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发展为基础,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发展教育”,贺州高中着力建设教师合作文化,构建“自主性德育”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建设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贺州高中始终坚持以教师合作文化建设为抓手,引导教
期刊
【摘 要】本文将4C/ID模型和PBL融合为“4C/ID+PBL”教学设计模式,并设计“4C/ID+PBL”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流程,以该模式应用于房地产估价课程为例,论述“4C/ID+PBL”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评价“4C/ID+PBL”模式应用效果。  【关键词】4C/ID PBL 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 三教 房地产估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经类高职学生初次就业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针对2019年、2020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情况、就业偏好、就业岗位、就业单位性质及所属行业等信息,提出提升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加强产业对接,优化专业布局;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应国家职业发展需要,推行职业教育
期刊
德育中如何利用道德高标    华东师大教育系孙勇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长期以采,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我国在道德教育中人为地树立了一个个“绝对的道德偶像,至高无上的圣人”,这种榜样因其“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难为常人所效仿,最后导致道德教育陷入“假”、“大”、“空”的境地,以致推广了“不道德”,甚至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分析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缺乏有效融入、教师结构与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忽视实践型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基于社会需求,打造共建学科专业;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师结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例论述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践,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职业教育合作育人经验,针对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中忽视合作育人平台搭建、合作企业类型偏离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作企业达不到双主体育人要求等问题,提出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引入先进企业标准、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等措施,推进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为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包括“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和“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应遵循协同一致、优先保障、分级实施、激励等原则,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构建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集团合作四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支素质良好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 理论和原则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为例,介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全面推动AHK培养、考试工作,全方位引入国际标准和证书,实施考评国际化、课程集成化、学习成果化、改革本土化等“双元制”本土化改革,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化“双元制”,培养更多工匠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一体化专业 双元制 本土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