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它要求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馈。“自主学习的内在的必要条件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接受教学信息。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文课文中表达的情感,以情动人,引人入境,以情激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1976年1月8日,在历史长河中本是多么平凡而又微不足道的日子。但是,它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中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那一天,一代伟人,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如泉涌,世界为之震惊,联合国下半旗,向周恩来总理致哀。今天,让我们回到1976年1月11日,一起来感受首都人民送总理时那催人泪下的场面吧!”一番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奠定了爱戴、怀念总理的基调。第三,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设计成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有的可以将文本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将生活引入课堂;有的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这样,学生自然具有学习的兴趣。第四,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失败孕育着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 提高学好语文的热情。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知识仅为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掌握方法,学会知识,才能挖掘潜能,创新发展,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方法是钥匙,学生有了这把金钥匙,自然就会信心百倍、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了。
(1)质疑法。鼓励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中心思想、标点符号等处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2)查阅法。让学生在发现疑问后,能根据工具书、资料、文献、网络等提供的信息解决疑难。
(3)探究法。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新的表达,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另外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适时的指导和总结,使学生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借助已有的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长期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好习惯,对人的终身学习、发展意义重大。养成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学习新知识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养成下列习惯:一是边看边查,遇到生字词,随时查阅工具书解决;二是边看边想,能专心致志;三是边看边画,随手在书上圈出生字新词,勾画出重点词,划出段落层次;四是边看边批,在书的空白处或行间写出注释或疑难。五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学习资料。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我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四.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哪怕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五.改革评价机制,强化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的主要参照系。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中,我们可尝试实行多元化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就如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世纪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不去,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接受教学信息。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文课文中表达的情感,以情动人,引人入境,以情激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1976年1月8日,在历史长河中本是多么平凡而又微不足道的日子。但是,它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中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那一天,一代伟人,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如泉涌,世界为之震惊,联合国下半旗,向周恩来总理致哀。今天,让我们回到1976年1月11日,一起来感受首都人民送总理时那催人泪下的场面吧!”一番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奠定了爱戴、怀念总理的基调。第三,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设计成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有的可以将文本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将生活引入课堂;有的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这样,学生自然具有学习的兴趣。第四,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失败孕育着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 提高学好语文的热情。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知识仅为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掌握方法,学会知识,才能挖掘潜能,创新发展,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方法是钥匙,学生有了这把金钥匙,自然就会信心百倍、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了。
(1)质疑法。鼓励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中心思想、标点符号等处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2)查阅法。让学生在发现疑问后,能根据工具书、资料、文献、网络等提供的信息解决疑难。
(3)探究法。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新的表达,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另外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适时的指导和总结,使学生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借助已有的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长期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好习惯,对人的终身学习、发展意义重大。养成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学习新知识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养成下列习惯:一是边看边查,遇到生字词,随时查阅工具书解决;二是边看边想,能专心致志;三是边看边画,随手在书上圈出生字新词,勾画出重点词,划出段落层次;四是边看边批,在书的空白处或行间写出注释或疑难。五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学习资料。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我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四.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哪怕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五.改革评价机制,强化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的主要参照系。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中,我们可尝试实行多元化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就如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世纪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不去,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研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