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夫的猫及其他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夫先生临逝时是以画猫驰名的。
  对他不甚了解的人,以为于夫就是个画猫的。其实,于夫的漫画盛行好多年。因当美工、做美编,不仅使他成为一个美术上的多面手,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于夫的文化意识和新闻敏感。故于夫画猫能有大成并不奇怪。
  除了美術,摄影创作同样是于夫花费大量心血的一门艺术。他的摄影名气在哈尔滨可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形容。究其原因,是于夫第一个吃了螃蟹,首开先河成了黑龙江第一位专业摄影家创办商业影楼的摄影师。十几年来,于夫用相机为许多先后成名的女士留下了美好的青春瞬间,中国第一名模叶继红、世界名模肖冬梅、陈娟红,歌星陈红都曾出现在于夫“举荐”的镜头里,最终都成为全国艺术圈里的佼佼者。还有一些名演员也是于夫拍照的对象,像著名演员刘晓庆、张金玲、王璐瑶等都在于夫定格的影像中大放光彩,也成为于夫的代表性作品。此外,哈尔滨各大剧院也常请于夫拍摄演出剧照及演员肖像,于夫的人像摄影炙手可热,成为名人佳丽追逐的摄影师。
  那时,于夫如日中天,大名鼎鼎,谁得到于夫亲笔签名的照片,是蛮感荣幸的。摄影本来就是个舶来的欧化玩意儿,又是女性特别垂青的东西,所以于夫从事此业,就像走进了名媛佳丽的世界,身边美女如云。教堂的尖顶、咖啡的苦香、美酒的微醺、灯光的梦幻,拍摄的倩影……于夫沉醉在美的世界,终日忙得不可开交,佳作迭出,于夫与美女几近成为哈尔滨的一道风景。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加之于夫一表人才,喜欢穿格布衫、牛仔裤,头发微卷,满身艺术家气质,这使他在成为备受社会公众注目的人物之时,也有流言蜚语混杂其中。更有甚者,在小报上大肆渲染,于夫一米八三的大个可算是鹤立鸡群,好一阵子都在风头上。
  很多熟悉于夫的人都知道,于夫天性善良,性格温厚,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但又是一个感情浓烈、仗义豪爽、爱憎分明的人。他祖籍山东,与大多数哈尔滨人一样是移民的后代。齐鲁大地耿直倔强的遗传基因、哈尔滨中西合璧的文化熏陶,注定了于夫人生与艺术的取向和作为。当他的艺术天赋与人生之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于夫也就出现在哈尔滨这座华洋混杂、欧亚风情浓郁的城市。
  大概每一位画家都有所偏爱,然后在自己的作品里将那种经过取舍的爱憎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尤其是进入晚年的画家,一旦是心无旁骛,恐怕便是以画言志,以画寄情之类。个中所指,大概只有画家自己清楚,至于旁观者,大抵只能揣度,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矣。
  地球上几乎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猫,全世界最著名的猫的品种,便有三十多种。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波斯猫、暹罗猫和中国最著名的狸花猫。波斯即古伊朗,暹罗即泰国。中国宋代有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叫“狸猫换太子”,这里的“狸猫”,就是指狸花猫。
  在于夫眼里,猫之性情,猫之娇态,独具魅力,有启迪、陶冶人之妙用,不仅养眼,更能润心,俯视万物,惟猫可表达他的喜恶,惟猫可表达他的意趣,所以,他便选择了画猫。
  于夫笔下的猫都是宠猫,画得甜,画得趣,画得靓,浑然天成,自成一家。自始,于夫“猫王”的美誉便不胫而走,于夫舍弃其他,遂以画猫蜚声画界。观于夫画猫,只见他凝眉屏气,先画眼,继耳尖,后翘鼻;上点唇,下憨腰,再圆爪……依次挥洒勾勒,猫跃然纸上。后再画辅物,或缸之鱼,或青之藤,或线之团,或水之仙……不消片刻,一幅妙趣横生的于氏之猫。便诞生在芸芸众生之中,它与你或媚眼传情,或负气不睬,或自乐自娱,或凝思遐想……让你感到于夫的猫不是猫,而是你的朋友,是你的家人,是你的慰藉……让你顿生怜香惜玉之心。
  2010年左右,于夫在北京开设“于夫艺术工作室”,2013年3月27日凌晨,于夫因脑梗在北京逝世。在于夫先生笔下晚了好多年猫们才粉墨登场,待到所画之猫和先生一起得以名传,画猫之人却不得不与相交甚笃、相依为命的猫们挥手告别,到另一个世界再续猫缘了。
  憾耶,痛耶,无可奈何耶!
  细一想,人生无常,不管是谁,都是匆匆过客,永远没有完美的句号。憾事乃人生之常,谁敢说此生没遗憾?再者,这种憾事也未必是百分百的遗憾,换一个角度看,兴许还是人生的另一偏得与乐趣。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于夫先生以画猫驰名,如有“其他”,乃是他自己艺术人生
  的归宿。现在来看,有很多人怀念他,与他画的猫好像不无关系。
  作者简介:曼陀罗,本名张永德。美术、摄影评论家,纪实文学作家。曾任《黑龙江画报》主编,现供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已经下班很久了,王老师还坐在办公室里没走,她正在回想今天发生的事。  王老师讲课管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深得同学家长认可,已是全校公认的“名师”。在她手底下就没有教不明白的学生,不管多顽劣、任性,不出一个月保证乖乖听话。在县里巡回做班主任经验报告都有两次了。现在眼看就要定职称了,可在这关键时刻却偏偏出了乱子。  这学期刚转来两周的小强让班级第一次上了白榜。年底的优秀班级肯定与自己无缘了。都怪自己粗心
期刊
七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到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离家之前,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要扫荡长篇小说《恶鸟方程式》的残余部分;要修改完成《乡村志》的最后三章——这是一部中篇小说,有近五万字的字数;要创作一个短篇系列,追求一点儿“新体验”。四个月的时间,除了听课,我就坐在对外经贸大学的街边喝酒,时常可以见到李亚伟、二毛等一帮“第三代诗人”。《恶鸟方程式》至今也没有完成,《乡村志》是两年
期刊
纳兰是个才女,能写擅画,工诗文,怡灵性,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斋女性的修行和雅致。这一点,若放在哈尔滨女性喜欢流行时尚、热爱唱歌跳舞、奔放洒脱的背景下似乎小众化,若定格于文坛或者画坛,虽有同样才华的同性相伴,但文画兼修并且双秀的,则少之又少。所以,不论从地域,还是文坛、画坛,纳兰也就有些不群,成了一道小小风景。  中国传统绘画,工笔花鸟画是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纳兰
期刊
幻听,发生在第二次进园子。“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出了问题。”  哪一刻?就是“秋风吹来”,树叶“有规律地沙沙乱响”,钻入“我”耳洞的时刻。这是一个时空的转折点,它将使人物听见自己,但这同时又是个“问题”,因为它打破了世界的秩序感,并占据了秩序管辖的权力疆域。也就是说,人物被这突如其来的“幻听”搞疯了,他无法生活在人类经验之外。  还能怎么办呢,脱离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源头,归还“噪音”,从此楚
期刊
1  我看到了那个人  站在窗台下向我说话  当我不再希望他出现时  他的身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今天他不在那里  我希望他离开了  但却有一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荧荧绿光  我很害怕  可是妈妈再也不能说话  ……  空旷素净的病房内传出阵阵幽怨的啜泣声,走廊内响起了“哐哐哐”的声响。值班护士脚上穿着一双红色的低跟鞋,手持电筒来回查看着各个房间的情况,在黎明时分青灰色调的映衬下,穿行于走廊上纯白色的
期刊
Reina的爱情  有一天,Riena向我吐露了心声:她还是想找一个男朋友的。  但对Riena来说这是个难题。首先她的工作让她受限于一个很小的交际圈,她每周一到周五去附近一个村子里看护一个老人,那五天里除了守着那位瘫痪的老太太几乎见不到外人。周末回来她又陷入一个固定的主要由拉美教友构成的圈子,他们几乎每周六都有聚会,而周日中午一点整得在教堂做弥撒。她那个拉美人圈子几乎全是女性,那些女教友的丈夫只
期刊
住了五六年的房子,一直风平浪静, 最近忽然发现了老鼠。  先是厨房里装小米、芝麻的塑料袋被咬得一粒粒的洞,不细心看不出来,本来以为就是偶然遭遇袭击,但是接着几天水果、大米也陆续遭殃。  女人一边处理残局,一边想着对付不速之客的办法。面临的问题是:几只老鼠?每天夜里来?在厨房的某个角落里安家了?  可以采取的方法是:不做饭了让它或者它们也没得吃,几次颗粒无收它们就没兴趣再来了;每天弄点威化饼干放在显
期刊
2020年2月1日 星期五  问:现在是晚上十点多了,我又从你的身体,确切点说是从你的脑袋里钻出来了。别人都睡觉了,反正你也睡不着。这些天,我总是看着你呆呆地等时间消逝在更黑的夜里,还不如和我们聊聊天。我希望你能坦诚一点儿,就像在澡堂子,把自己脱光。你虽然中年了,但还没像那些中年油腻者那么讨厌,所以也不必遮掩。有一说一,我不是法官,也是不是审判者,我就是另一个你,你也是另一个我。我在你的身体里,和
期刊
一年前,在那个雪雨交加的春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如早些年父亲去世时一样,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都选择了沉默,耳畔悠远的琴声仿佛骤然消失了,让我们的内心一阵阵地空寂。往日朝夕守望、心有灵犀的母子之情顷刻变得无言可对,这不免让我和姐妹好长一段时日都难以平复内心的不安与遗憾。  母亲生前总爱回忆过去,在她的情感世界里深藏着好多既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每逢家人聚在一起,母亲常常以很享受的样子絮絮地讲起一桩
期刊
老铁匠  五十年代东北一座小城,马拉的花轱辘车和胶皮车到处可见。在通往小城商贸中心的路边上,有一家铁匠铺,门口埋了两根粗木桩,中间横着一根铁杠子,它是挂马掌用的,这便成了铁匠炉的招牌。  铁匠炉设置在土坯房内,一个砖砌的大火炉,炉旁有个大风匣,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徒弟小曹正在拉风匣,“呱嗒呱嗒”响,炉膛很大,冲上敞开着口,在它之上有个铁制的圆帽子罩着,中间空膛走烟,通向烟道。炉膛里的火苗像无数条小金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