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金融改革后发劣势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g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岁以来,金融改革呼声渐高,步伐渐快。比如众所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在7月19日迈出一大步。在为延宕多年的改革加速启动感到鼓舞的同时,各界对如何防范由此引发的风险也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金融改革本身,以及金融改革所宣称的要达成的目的,不足以提供改革的正当性。金融改革的正当性取决于改革的实际成果,而这取决于改革的时机、实体经济状况,更取决于决策和监管水平。
  在实体经济昂然向前之时,及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可以通过资金成本的差异化更充分地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使实体经济的发展更为健康。然而金融改革的吊诡就在于,实体经济向好之时,那些利润丰厚的制造业部门尚有余力承担偏高的融资成本,而受行政干预颇深的金融体系,也得以苟安于以此利润调剂那些效率低下的部门。
  等到实体经济乏力时,一方面银行惜贷,另一方面市场主体贷款意欲低下,此时推进的金融放开,能否真正实现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的初衷,大家反而心存疑虑。历史经验证明,资金供给方式的“自由化”叠加实体经济不振,往往加剧整体经济的泡沫化程度。人们耳熟能详的日本镜鉴即来源于此。
  20世纪80年代,面对来自新兴市场的不断竞争和美欧等国家的开放压力,日本为提振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升级,大力推进金融、资本市场自由化。在这一放松管制的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大企业银行贷款相对降低,而从资本市场调用资金的比重急速上升。
  当时的日本大企业不仅在国内融资,在海外也积极发债,通过直接金融来筹集资金,并将剩余资金用大额定期存款或股票投资方式运作,大量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带来了股价的飞涨。企业筹资手段的多样化,加之非银行机构的入场,激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银行为了开拓新的顾客群不得不将贷款目标从大企业转向中小企业及个人。这些企业以从银行的融资获得的资金为本金,向房地产业进行投资,推动地价大幅攀升。日本后来“失去的十年”就此埋下伏笔。
  除了与实体经济节奏错配导致时点上的后发劣势,金融后发国家高歌猛进的金融改革,还面临一种别样的后发劣势:放松管制过程中的监管乏力,导致“被俘获的自由化”。
  美国学者斯蒂芬·哈格德在其《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一开始人们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主流解释是国际性的,即过度借贷和过早地资本项目自由化是接踵而至的金融崩溃的必要条件,或许甚至是充分条件。不过,即使那些强调国际联系的人也意识到,有效监管的缺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政治学者而言,监管乏力不单纯是一种政策失灵,它反映出政府遭到了俘获。金融体系自由化的努力产生了风险,而监管机构缺乏监督新的活动的能力。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为寻求放宽监管和置身法外而游说,它们试图将自身活动的成本转嫁到政府以及最终到纳税人头上。
  是什么导致后发国家的监管机构能力的匮乏呢?答案在于,在后发国家经济赶超阶段,国家经常性直接干预到金融资源的配置,阻碍了拥有独立监管能力的监管机构的发育。各种各样的政府干预能够引发道德风险,这些问题要么表现为“失察之过”,要么表现为“有意为之”。
  在第一种情况下,意图良好的改革的开展并没有足够的立法、行政或信息能力制止个人的愚蠢、渎职或欺诈;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政治干预到了改革的设计或执行环节,使得改革的既定目标遭到破坏。前者可以通过加强官僚机构的能力加以解决,而后者需要更加根本性的制度乃至政治改革,比如增强中央银行和监管者的独立性方能走出困境。
  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十年轮回”令人唏嘘。从2003年至2013年中国金融改革的“十年轮回”,更让人感慨系之。事实表明,面临各级政府的政绩冲动和利益集团牟利冲动的双重压力,仅靠技术层面放开利率汇率和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无法走出金融改革的两难悖论:不改革,则旧利益集团“坐地分赃”,资金配置效率难彰;推进改革,则监管层易被俘获,新利益集团先蒙其利。
  应对实体经济的乏力,金融改革只是其中一环,不能冀望通过在金融领域放松管制一抓就灵。实体经济的振衰起敝,需要更多“实体”层面改革措施的推进,通过公共政策配套来提升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如蔡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在城市就业的1.63亿农民工,因没有城市户口和不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而被抑制的劳动参与率,可以通过让他们获得名副其实的市民身份,通过提供更加充分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强烈吸引力,推动劳动力资源在产业之间继续优化配置,填补资本报酬递减后的增长缺口。
  一个强健的实体经济和一个有独立权责的监管层,是金融改革得以成功的前提,面对试图以金融改革的单兵突进来“倒逼”实体经济向好和监管能力提升的“冲动”,决策层须慎之又慎,做好改革的通盘统筹。
其他文献
李开复以一种绅士的姿态,走进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从他的座位穿过逼仄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不远处“新东方”几个大字。新东方的创业故事已被拍成电影供世人观赏,而李的创新工场才刚刚开了个头。  李开复说,他已经很久没有去过美国。手握5亿美元基金,投资了50多个创业团队,布局着移动互联网,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3个小时。  从戴着光环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到卷起衣袖事必躬亲的创业者,李开复总是微笑面对每一个
期刊
自蒸汽机发明以来,技术一直是塑造商业的核心力量。在我们这个时代,引发商业革命的是互联网技术。这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十年左右时间里,改变了一个又一个行业:PC、手机、音乐、出版、影视、物流、零售、金融、电信,等等。 去年10月,本刊曾聚焦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冲击;今年4月,本刊透视了电商冲击下的零售业生死;本期,我们又把焦点对准了电信业,这个昔日的皇帝女儿、垄断巨人,如今真正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期刊
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国际投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外向型经济的前期主要是对外贸易,当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对外投资就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对外贸易主要是利用本国的资源,通过比较优势来置换外国的市场和本国稀缺的资源,从而实现本国经济发展,那么对外投资就是通过资本输出,对投资目的国的自然资源、人才、技术、市场等进行分享,甚至控制,以此来支持本国经济和外贸的进
期刊
以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为论述起点,与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和政治逻辑相异,官方媒体刊发的反对在中国实现宪政的系列文章引发学界的忧思,由此触动“反宪政”“社会主义宪政”以及“泛宪政”三种意见之争。这一关键问题的争论,既是未臻共识的表征,亦关乎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去向。——编者语  “宪政政”——这个法学和政治学专业词汇,突然流行起来。  2013年5月21日至今,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旗下的《红旗文稿
期刊
炎炎烈夏,中国的钢铁企业却正遭遇近年来最冷的“寒流”。  河北唐山市丰润区小屯村,村民李树友的家四周被五个钢厂环绕,仿如一座钢铁森林中的孤岛。多年来,李家一直忍受着钢厂的污染。河北素以“小钢厂”林立著称,而小屯村则是唐山市小钢厂密集区之一,村北的所有耕地都被征占,40多家都是年产能仅几十万吨的小钢厂。  由于产业呈粗放式增长、产能过剩的困扰挥之不去,河北省政府一度想重组重构当地钢铁业,国家发改委和
期刊
中国人口政策已经到了亟待改变的时刻。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 2000年和2010年较为可信的实际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6和1.63左右,显著低于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向中央报告和社会发布的1.8左右的高端。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2006年生育调查给出当年总和生育率为平均每个妇女生1.87个孩子,主要是因为该调查抽样偏误,即偏重调查了近年有生育的育龄妇女,非常严重地遗漏了年轻、未婚育龄妇
期刊
“如果错误地判断了发展的趋势,可能过去十年积累的成果会在一夜之间被颠覆。”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透露了自己心中的忧虑。  短短两年,微信热得发烫,截至上半年,它的用户数已接近4亿,月活跃用户超过1.9亿,微信公众平台已有100万公众账号。其海外版本WeChat的用户也已超过7000万,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滚雪球式的用户规模增长及巨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造就了“
期刊
在斯考克罗夫特看来,中国尽管面临一系列国内问题的严峻挑战,但是中国和美国经济体量距离的缩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比较快地到来。  “中美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的世界观也因此会有很大不同。”斯考克罗夫特诚恳地说,“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双边关系,这对两国和世界都非常重要。”  40多年来,这位美国共和党的元老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早在1972年,作为尼克松总统的军事助理,毕业于西点军
期刊
2013年7月5日晚21时,首都儿科研究所主楼的北侧一层平房,带着孩子前来问诊的家长川流不息,很多孩子的额头贴着降温贴。  “现在处于手足口的高发期。”一位值班护士告诉《财经》记者,这里平均一天接诊200多个手足口病例,门诊24小时值班。仅5月这一个月,全国手足口的发病人数就达约26万人,46人死亡。根据卫生计生委的通报,2012年全年手足口病发病人数约为217万人,死亡人数567人,占丙类传染病
期刊
“野菊花”是韩国的一个演唱组。今年夏天,我受邀在韩国短期讲学,有幸欣赏到一次“野菊花”的精彩演出。如同所有现代社会的摇滚演唱会一样,这场音乐会也须由台下的歌迷参与才可完成,但有些特别的是,台下近乎痴迷的歌迷却以鬓发斑白的中年人为多。  “野菊花”在中国的知名度似远不敌鸟叔,在韩国却历数月雄踞网上人气的榜首。这是因为它与朴正熙时代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同在,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基本旋律,而这旋律似乎又在人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