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幽兰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唐朝。它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还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文化特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方传统文化因没有在城市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展而丧失了发展的活力。为此,需要相关措施来宣传幽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幽兰文化。
  关键词:幽兰 文化传承 措施 发展
  江西省幽兰镇自古以来资源丰富,留存着丰富的绿色生态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延绵不断的马游山因明朝时期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在此放养战马而得名。马游山上还有乾隆在此地亲笔书写的佛教圣地——东禅寺,还有解缙书写“龙津烟云”牌名的龙津庵,塔城的千人板凳龙……因此,江西幽兰要突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这些历史著名的景点,使幽兰文化走出江西,走向世界。
  一、幽兰文化简介
  据记载,江西幽兰始于唐代,因处于青岚湖汊,又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成集镇。唐代魏征的儿子出任洪州刺史,为了纪念他的父亲,遂改位于幽兰镇东南湖的凤凰山为岘山,始建东禅古寺。清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路过江西,特地来东禅古寺看望表兄,并亲笔御题“岘山禅林”寺匾,东禅古寺又一直深受人民百姓的喜爱,这使幽兰声名远播。佛教文化是幽兰镇的一大特色,在幽兰镇内有40余座寺院,以其中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东禅古寺、文昌讲寺、地藏寺等为代表,但是因为缺乏地方文化的开发以及宣传,使幽兰文化相对落后。
  二、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随着近三十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西方国家从发展工业开始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利用经济能力向实力薄弱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使西方文化快速向外传播,我国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国独特的节日文化受到了国外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这些节日逐渐消失。例如在幽兰地区,每年的九月初六是平安节,人们以往都是需要回来团圆祭祖的,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更乐意留在大城市而不愿意回家团圆,目前这种现象正在很多地区上演着。关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国外文化带来的冲击;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商家为了能够多获得一些利润,故意对外国的一些节日进行炒作。因此,我们更要提高对自身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必须要发扬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我们在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工作上做得远远不够。在社会上,本地方的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例如在课堂上,讲一些发达国家的东西成为拓展见识的一种体现;在科研中,研究发达国家的东西似乎显得更加高大上;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成了紧跟时代步伐的象征。如果是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人们为了追求新鲜而将西方的文化作为一种时尚还有情可原,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发展并没有被人们所关注,这就使得地方文化逐渐没落。再加上一些商家为了能够从中多获取一些利润,联合起来对外国的一些节日进行炒作,这会影响到我国本土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而使发达国家的部分思想观念渗透到人们内心,使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陷入困境。这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人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发展幽兰镇的传统文化,就要学习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方法,宣传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政策方面,始终坚持的是整体性保护原则以及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行,幽兰镇也应该积极整合休闲旅游文化,设立“旅游休闲小区”,吸引外来企业在本地投资兴业,政府也要在其中担任决策和组织者,组织、发展好幽兰的旅游文化。再一个是民众,即传承和享有者,他们处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中心位置,能够更愿意去做发展和传承的工作,但是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现实中一些物质和经济上的诱惑。因此,這几方之间应该积极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合适的时机达成共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和发展地方的传统文化。
  另外,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发展地方文化。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用户众多的优势,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定期举办文化旅游节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这样幽兰镇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将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满珂.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05).
  [2]孙刚.文化遗产在江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5).
  [3]袁行需.中国地域文化通览[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
  [4]朱虹.人文江西读本[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7(06).
  [5]张志军.江西地方文化史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02).
  (作者简介:涂勇,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与品牌策划)(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曾经的同窗共读,  若要问我们来自哪里?  相同的年纪,  不同的家庭,  一样的目标,  不一样的追求。  这是求学业的过程,  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后来的各就各位,  若要问我们去向何方?  相同的教导,  不同的梦想,  一样背起知识的行囊,  追逐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这是干事业的过程,  更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如今的叙新忆旧,  若要问我们现在怎样?  相同的时代,  不同的经历,
期刊
荷叶杯·题扇  记得那时年少,同校。彩扇拿来描。画风凝笑脸娇娇,眯睸不时飘。 伏案小心初稿,询好?巧答轻轻唠。如今一别异乡熬,难见了春桃。  忆江南·赏秋(新韵)  飞雁字,动柳是秋风,恍若云霞扶日月,实来枫叶吐羞红。入眼就情浓。 今谢你,杯底已成空,镜里修眉轻润笔,湖边观月醉芙蓉,约定再重逢。  浣溪沙·背影(為木子网友题照)  目送君行暗自伤,青松碍日眼前茫。穿林渡水路何方?  花盛无声春作泪
期刊
摘要:“未知生,焉知死”“齐生死,等祸福”,或是将死亡置于一边,简单地回避生死,抑或是对死亡保持着一种达观的态度。而鲁迅的伟大之处则是构建出“向死而生”的深刻框架,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启蒙思想上的独特的死亡意识。  关键词:鲁迅 隐秘力量 启蒙思想  鲁迅的小说正如他在《南腔北调集》中说的那样,是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则针砭时弊,有着“时代的眉目”,极具战斗性。这两者更多是在“为别人”写。
期刊
摘要:《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他搜集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故事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幽默的叙述告诉人们许多充满韵味的人生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影响极为深远。本文着重对《狼来了》《狐狸与葡萄》《农夫与蛇》三则寓言分析,揭示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伊索寓言》 追述 分析 当代意义  随着一个人
期刊
摘要:公元前138年,汉博望侯张骞从丝绸之路归来,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横笛乐器和在龟兹地区流传的乐曲《摩诃兜勒》,推动了汉朝乐曲与诗歌的融合发展。同时,《摩诃兜勒》对“横吹曲辞”产生及发展的启迪,横笛于“横吹曲辞”中的应用,都使得汉乐府及乐府诗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摩诃兜勒》 龟兹乐 横吹曲辞 乐府诗歌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商贸上的便利,也为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
期刊
摘要:对工人形象建构的过程进行梳理,一方面在于厘清过去,客观还原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原貌。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人形象演变的回溯也在于指向未来,为今后工人形象的建构明确方向。  关键词:形象建构 工人形象 文学史价值  一、解放区至十七年时期的创作高潮  解放区时期的工人形象大多数是“带有原始野性和强悍性格的个人奋斗型的流浪型工人形象”。①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在新
期刊
仰视虞姬雕像  在后人眼中  你的生辰被打个问号  在英雄内心  你的明眸凝固成感叹号  在爱情的丰碑上  你的美丽拥有唯一的书名号  观吴印咸故居  敌人,伸出枪炮  你,伸出相机  伸出枪炮的无非是在炫耀强大  伸出相机的只想记录历史的印迹  战火湮灭了炫耀强大的人  硝烟成就了正义的相机  当牛郎织女遇上新时代  一个日子叫七夕  一对主人公叫牛郎织女  一个话题大家心照不宣  梦想伴随着星
期刊
燕  筑巢屋檐下,  冬去春又回。  双双呢喃语,  轻盈绕梁飞。  蝶  繽纷七彩斑,  成群舞翩翩。  轻扇两对翅,  徜徉花海间。  蜂  千卉竞妍处,  往来行匆匆。  朝夕忙劳作,  采花酿蜜成。  虎  威猛百兽王,  长啸震山冈。  凌空腾跃起,  雄风万里扬。  榕树  碧伞顶苍天,  悠悠历千年。  叶茂飞禽宿,  根枝错综连。  江河  惊涛滚滚来,  浩荡向东流。  奔涌归大
期刊
小鸭子很可爱  小鸭子长得帅  聪明伶俐很可爱  走起路来爱摇摆  风度翩翩真有派  小鸭子很可爱  各项活动是表率  得意呱呱唱起来  自我感觉真不赖  小鸭子有能耐  参加游泳锦标赛  成绩好 夺金牌  领奖台上乐开怀  啄木鸟  森林医生啄木鸟  尖嘴就像手术刀  巡回医疗找害虫  乒乒乓乓凿又敲  啄木鸟儿医术高  开胸剖腹显绝招  长舌如钩能伸缩  大小害虫都难逃  啄木鸟呀啄木鸟  义
期刊
摘要:《平潭映象》以现代舞台戏剧的方式,通过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将平潭的地域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它以现代化的视觉效果震撼观众,以海洋风情的文化元素吸引观众,是杨丽萍为福建平潭地区打造的一张新式文化名片。  关键词:《平潭映象》 地域文化 杨丽萍 舞剧创作  《平潭映象》是杨丽萍为福建平潭地区打造的一张新式文化名片,它的成功巡演将福建平潭的文化介绍给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2003年,杨丽萍的《云南映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