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的起源与专用茶具的确立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茶文化的出现,不仅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活,还启迪了古人们对于生命这样宏大的思考。茶和茶具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用茶的起源,从汉字的角度,对茶进行文字研究,并从几种主流的起源之说进行了分析,浅析了茶具最初的发展与历程,从“茶之为饮”与“器之为用”再到专用茶具的确立。
  关键词:茶文化;茶;茶具
  一、茶之为饮
  1.1文字溯源
  文献记载表明,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从词源的角度来考量,《说文解字》中并未记载,新华字典对茶的解释是:“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康熙字典对茶的记载是:“茶,春藏药,可以为饮。茗也。本作荼,或作木茶,今作茶。”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刘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茶经》记载:“茶之源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注:周公云:槚,苦荼。”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对于茶的定义,有多种称呼,最具代表行的便是荼,“荼:苦荼也。从艹余声。注: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同都切。”可以看到,荼既茶早期的叫法,茶或者说是荼,是一种可以做药,也可以饮料的植物。在可查阅的古文献中,最早出现茶一字的是《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汉志》:“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未尝辄攺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爲茶。”这样,茶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比陆羽早了700多年。
  1.2起源之说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但是华夏祖先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将茶作为饮品的呢?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一般来说,主要观点倾向于祭品说、食物说、药物说三种说法。
  1.2.1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古代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先祖、祭天地、祭神灵,祭品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部落、地区的生活方式,还能为我们剖析这些祭物,解读当时社会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1.2.2 食物说
  民以食为天,茶作为食品的记载,屡见不鲜。“古者民茹草饮水”,《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鬼神灵奉献食物,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人们在食用后发现茶不但无害,反而具有良好的口感与一定的药用。所以,诸多学者认为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1.2.3 药物说
  药起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起源于神农,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学着假借神农尝百草的神话典故,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关于神农发现茶的传说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风中飘来了几片叶子,待煮完之后,水色微黄,喝入口中后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功效,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可以反映出在很早以前,就有以茶治病之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说,祭祀作为一种宗教神圣的活动,其祭品必然不会随意取材,通常都需达到要一定的社会共识度时,既需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稀有性与效用性,才能荣登“大雅之堂”,表达祭奠先祖的孝心与诚意。如此说来,茶肯定是得先被普遍利用才能做为祭品而存在。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既他认同了起源于药物这是最具影响的观点,其他的相关文献记载也是最多同时也最可靠,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三皇五帝的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最早的茶被古人当作药物、食物来使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演变成一种生津止渴的饮料,但究竟是什么时候演变的呢?目前学术界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比较倾向的意见是陆羽根据《晏子春秋》、《尔雅》而提出:“闻于鲁周公”。既为人们所熟知是在鲁周公时期(周朝)。
  图1陆氏饮茶图
  二、器之为用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器之为用”,在这里是指在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具或茶器,广义上说包含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如图2所示)。我们在审视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现代意义上的茶具是指冲泡茶、饮茶的器具,一般指茶杯、茶壶,而古代茶具涉及的范围似乎更广。古代“茶具”的概念包含了从采、制、煮、泡、饮等一系列与茶事相关的行为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茶具与茶器有时候也有所区分,《茶经》就有“二之具’,“四之器”之分,陆羽认为具是指采制、贮藏所用的工具,器是烧水泡茶全过程中需要的器具。可见,在唐时,茶具和茶器的内涵有所不同,这直接反映从采茶、制茶与饮茶的不同阶段所使用器具也是有严格区分的。这似乎与现代概念下的茶具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茶具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他的发生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公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已知最早提到“茶具”这一概念的文献记载来自于西汉王褒《憧约》:“烹荼尽具,酺已盖藏”。《憧约》是一份条款契约,所以就有烹茶前需要净具的描写“尽具”,可以理解为洗净器具,但是也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但是这里的“具”,是否可以认为是专有茶具,还是可以喝食具酒具共享的器皿?它的颜色、造型、大小、材料?也都不得而知,还是有待考证。但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的饮茶器具,是与酒器、食器相共享的,人类早期通常都采用青铜器或者陶器进行饮酒、进食。至今,我们还能在生活中看到器具多用的例子,如果搭配得当,还有返璞归真之感。“烹荼尽具”,首先是要有“烹”器,其次要有盛茶之器。专用茶具的确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图2 商周原始瓷器饮具
  三、专用茶具的确立
  从广义上来看,茶具的诞生是伴随着饮茶的出现而出现,但如果从专用茶具的角度来看,一种专用茶具的确立,必然需要茶文化发展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实现。陆羽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其做法就如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生活方式下,饮茶自然不需要专用茶具,自可用食具或其他饮具代之。隋唐以前,尽管已有出土的茶具出现,但包括食具、茶具、酒具等在内的众多器具之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一器多用”的使用状态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晋人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了“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的话语。翻译过来就是惠帝重返洛阳时,黄门官使用瓦盂敬茶。盂,即盛饭菜的碗也(图3所示)。可见当时的社会对是茶具、食具并未细分。不过,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晋朝开始较多采用瓷茶具。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茶学界公认的有关茶具的最早文字记载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砺。”这“鼎砺”当属茶具。到了唐时,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茶具”的记载已随处可见,诸如诗圣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咏茶咏人咏事咏境,因茶而发着,不胜枚举。唐代以后,饮茶习俗也日益风行,以品茗为时尚、为雅、为乐。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茶具的艺术价值必然开始受到重视。《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四之器”中记载,煮茶、饮茶、炙茶、贮茶及辅助茶具一共二十余件。诸多器具都是由陆羽本人设计。风炉,一种为生火煮茶之用的器具更是由陆羽本人以“体均五行去百疾”的五行思想亲自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饮茶器具,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延饮茶棉斗的物证。部分器物上有铭文“文思院造”字样,唐代文思院是主管制造金银器的机构,这些表明这些饮茶器物是专为宫延皇室制作的。同时,在茶罗子、银则、长柄勺上,还留下了刻划的“五哥”字样,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五哥”是唐代僖宗皇帝小名。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实用价值与艺术之美并存。所以,为历代茶人所青眯。作为饮茶的专用工具,茶具的发展史,必然也有一个种类由少到多,工艺由粗到精,分类日渐明显的过程。
  图3盂
  四、结语
  在科学、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的脚步正在加速前进,各国的文化正在相互交叉融合,但全球化并意味着我们纯粹地接纳外国的文化,更不意味着本土、民族文化的消亡。全球化既可以成为挑战,也可以成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机遇。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茶具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内涵。对于茶文化的发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出其发展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06.
  [2] 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12.
  [3] 钟强.茶经(经典珍藏本) 陆羽[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10.02.
  [4] 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5
  [5] 王颜、杜文玉.论唐宋时期的文思院与文思院使[J].《江汉论坛》.2009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其他文献
摘要: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近年来,广大中小学基于“文化经营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的需要,对校训问题越来越重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训却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流于一般而缺乏个性,流于形式而缺乏灵魂等,针对中小学校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中小学校训的现状并简要剖析了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校训的构建要根植于学校的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体育课,已不再是一个单纯掌握运动技术的学科,而是一种健康体育。体育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音乐,可以增强体育活动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消除疲劳、提高兴奋性,都有一定作用。本文阐述了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音乐在体育课中各部分的运用特点等内容。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音乐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音乐;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运用
期刊
摘要: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一本在台湾现代文学界乃至整个海外华语文学圈都具有经典性质的作品。白先勇通过深入描写“台北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出一代漂泊者的文化乡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话语和怀旧语调的灵活而又准确的翻译,《台北人》的英译本恰当的展现了文化乡愁这一主题,同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个案。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漂泊;归属  引言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重评五四”的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就是对五四文学的肯定,也可挖掘出有益于当代文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重评五四”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意义;原则;“重评五四”  近年来,学术界对五四文学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出现了不同声音,涌现了“重评五四”的浪潮。对于“重评五四”,笔者的思考是:  一、“重评五四”的意义  (一)“重评五四”本身就是对五四文学的肯定  “五四文
期刊
摘要:当前,围绕强军目标在全部队开展的实战化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实兵实弹演习任务越来越重,装备动用日益频繁,装备损坏率也在无形中增加。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如何为实战化训练快速保障完好的装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探讨了当前实战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的特点、现状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建立与实战化训练相适应的动态装备维修保障机制,高效的完成保障任务。  关键词:实战化;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  党
期刊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社会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把儿童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把儿童带回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实现品德社会生活化,让品德与社会生活携起手来。  关键词:提高认识;挖掘文本;优化课堂;倡导实践;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小学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等方法,了解汝城县城区体育人口的职业、文化程度、主要活动项目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等,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全面、健康的开展,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特困县;罗霄山区;体育人口  1.前言  201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我国扶贫开发历史上第三个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确立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位于
期刊
摘要: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就如何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学风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为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问题;建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过:“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1]。近年来,独立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不断深化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地区企业对英语口译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口译人员的交际能力和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培养高等应用型口译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应该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快英语口译训练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切实提高口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本研究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现阶段珠三角地区本科院校英语口译训练方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创新型英语口译训练方法,旨在通过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等方法对坚持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和未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走访与调查,并随机在晨练场所抽取50名坚持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和50名不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台阶试验和肺活量试验,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坚持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的肺活量和台阶试验指数显著高于不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中老人,因此可以得出:坚持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有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