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双元制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探索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鑒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结合我国“1+X”证书模式提出面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混合双元制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并具体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基于混合双元制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培养模块,分析了以专业能力培养和知识模块传授为基础的知识结构设置,最后提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混合双元制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双元制;“1+X证书”;应用型;会计学
  引言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将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充分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或为企业培育特殊技术人才为教学切入点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最早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被广泛推广,目前德国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引进该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和部分地方高校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培养创新型、紧缺型、应用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推动理论与实践在教学全过程融合的教育模式改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德国教育组织的结构与分工、社会和企业对联合培养参与教学的态度认识、德国经济社会的宏观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地方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从办学定位、实践条件、地方政策支持等方面与德国有较大差异,因此正确认识差异,结合专业特点、地方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定位特色、地方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本科高校实施的难点
  第一,校企双方的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积极推动“双元制”教育改革的主导方是学校,学校出于推动就业、增强学生培养质量等目标,积极尝试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质量审核等教育教学环节。但由于学校受行政因素制约,对市场人才需求和就业敏感度不够;高校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思维“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还没有充分转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受培养标准和传统思维局限较大,欠缺创新力度;合作经验不足,没有设计一个具操作性的方案供企业执行。
  相比学校层面,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认识上还存在差异。近些年,由于人才竞争加剧,一些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外资、合资企业逐渐意识到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参与到院校合作办学。特别是德资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经验非常丰富,甚至能主动向高校推送实践选题,在合作中居于引导地位。但大部分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建立合作培养的意识,他们更倾向于从人才市场招聘成熟人才。此外由于企业对未成熟人才的培养欠缺经验,因此即使学校向企业推荐在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企业也欠缺成熟的利用人才方案,难以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接收意愿不高。
  第二,“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发源于学徒制,将职业学校的技能传授与企业的实操技能培训相结合。之后逐步发展到应用科技大学后也一直将职业学校的技能培养阶段纳入职业培训计划中,与企业共同组成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此外,德国双元制教育面向的群体是主要是实科中学的学生,培养结束后进入企业工作。这点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培养模式比较接近,因此,目前“双元制”培养的成功范例主要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一方面作为向研究生阶段输送人才的基础培养阶段,相比高职高专院校更侧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另一方面又承担培养面向企业输送具备应用能力的中高级人才的社会责任,这一培养目标与“双元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并不完全契合,这也是本科院校实施“双元制”结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也导致了部分地方院校教育同质化或趋同化现象的出现。
  第三,“双元制大学”在专业建设上的局限性。
  德国“双元制大学”虽然提供了工程类、经济类、信息技术类、社会科学类等多种专业供学生选择,但有统计表明,其中工程学占比38%,经济学占比34%,管理学的比例虽然这两年增长速度很快,表明市场需求增长,但在成功的“双元制”学科中不属于优势学科。其中“会计学”、“审计”等专业由于在德国一般属于综合类大学或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的专业,在应用型本科数量较少,应用“双元制”培养的成功范例更为稀缺,是工商管理学科类似学科借鉴德国模式的短板。
  第四,实施双元制的配套政策、资源支持还存在缺口
  尽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高校、政府等各环节得到了充分认识,但如同德国模式的双元制教育要在我国实施还存在政策、资源配套上的各种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1)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能力储备还不足。很多高校教师自身欠缺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在高校教师比重仍很低。(2)职业技能学校、社会培训机构、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各层次高校行政管理相对独立,难以复制德国联合培养的弹性管理模式。(3)高校行政化管理特点显著,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双元制”“ 一生一方案”的教学特点在高校实现难度较大。
  总的看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有效的借鉴思路,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时应注意根据专业特性不同予以调整。本文将双元制培养模式与国家教育部当前提倡的“1+X证书”职业培养模式相结合,面向会计学专业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混合双元制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二、双元制与“1+X证书”相结合混合双元制培养模式在会计学专业的适应性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在2019年联合印发,试点实施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虽然面向的主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变革,但对会计学专业的适配度较高,将会计学本科专业与双元制、“1+X证书”模式比较,主要异同点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首先无论是双元制教育模式还是“1+X证书”模式都有助于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学生适应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模式。其次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本身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就需要具备行业从业资格,但原先这一资格的获取一方面与学校教育分离,导致了学生即使完成学校教育也不一定能获得从业资格的脱节现象,另一方面为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增加了难度,这也是很多会计学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之一。因此将这两种方式根据会计学专业特征进行改造,给出适应会计学专业特点的混合双元制培养方式既符合会计学培养的教学培养规律,也有利于提升专业就业能力和人才实践能力。   三、混合双元制在会计学专业应用的能力要求
  会计学专业是基于管理学、经济学为基础,应用于多学科、多行业的基础管理专业,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基本原理较为成熟,是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率比较高的专业。我们以合肥学院财会类专业为例,混合双元制在会计学专业应用的能力要求知识模块可以用图1来概括。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将基本知识结构作为专业的通识类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是科学合理的。在能力结构上,除了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和财务信息提供能力是作为专业基础能力,其他几项在会计、审计、税务等不同的岗位能力要求的高低是由差别的,我们可以将这一部分作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几个方向。,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可以在学生处于高年级接触到专业核心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实习或就业方向,让学生就一个或几个重要性程度相对较高的能力选择对应的专业课进行学习。并将这一能力专业实践实操技能训练时结合本地产业需求开展情境式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需要进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共享中心的学生,对于本专业领域财务分析的要求较高,可着重增强这一部分的专业学习。再如,进入银行等金融系统的学生,可以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行业特殊业务操作的能力培养。这样既能够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制定弹性的,符合学生和企业就业需求的课程培养方案,也能有助于学生自主调节学习目标,使教学活动能够和当地的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特别是能针对一些工业企业、物流服务业等具有本地产业特色的行业提供专业人才,助力本地区产业升级。
  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混合双元制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
  会计学专业结合“双元制”和“1+X证书”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如何在现有的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有机的将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资质认证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本文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课程学分认定、学历学位审核及实践基地配套四个方面,设计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第一、将企业实践环节按学生培养的能力层次,分阶段融入教学过程。
  根据会计学专业培养特点,我们可以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分为:认知阶段、基本业务技能阶段、专业技能阶段、综合考核阶段。在认知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通过让行业内的企业采用宣讲、参观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确立培养方向;二是通过企业宣讲人才选用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和企业岗位差异,并奠定企业学生双向互选的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一年级。第二阶段是在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的基础上,从事基础业务岗的熟悉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比如企业会计票据的处理、银行柜台业务的处理,该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业务知识均包含在二年级的核心课程中,时间可以安排在二年级下或假期。达到这一阶段考核目标的学生已具备从事操作业务的培养目标。此时可鼓励学生获得初级行业从业资格证。第三阶段根据学生选择的具体行业、岗位要求一方面在校内选择方向课程补充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对口企业的专业岗实习。这里由于不同岗位要求储备的理论知识需求不同,建议可以设置弹性的课程学分与实践学分比例。时间可设置为三年级下或假期。在这一阶段可鼓励学生获得某一行业的资质认定证书,或获得某类企业的能力认定证书。第四阶段是根据传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阶段的转换。结合企业命题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设计或问题的解决。
  第二、完善理论课程学分、实践表现学分、证书认定多渠道灵活的课程学分认定制度。
  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将本科教学分为基础通识教育阶段(前两年)和专业教育阶段(后两年)。通识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以校内理论传授为主要方式,围绕教育部专业培养要求,完成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学分认定可采用校内认定和证书考试成绩认定相结合的方式,允许学生用资质考试相对应课程的成绩置换校内课程成绩。专业教育阶段一方面补充部分专业理论课程,也可用对应的资质考试成绩置换;一方面有大量的实践考核环节,该阶段可用实训项目成效报告、企业资格认定证书、资质认定证书等多种方式认定学分。以专业实践环节为例,如果学生选择资产评估类公司的评估岗位,可由校内认证实习岗位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企业认定实践成效,共同认定该环节成绩;也可参加资产评估师考试,获得实务操作科目的通过成绩。
  第三、建立结合学历认证、资质认证、企业认证的多认证模式。
  会计学本身就是具有从业资格认证的行业,采用资质认证在会计学及相关专业是被普遍认知并接受的方式。但是国家从业资格认证和注册会计认证在报考条件上对在校大学生有一定门槛的限制,这也是为了保证从业质量的措施。因此,如果能在就业前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力认证的方式,并可将其作为从业能力的依据,是广大学生和高校都愿意接受的方式。这就要求一方面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试点“1+X证书”模式,将这一模式在各行业企业得到广泛的接受。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形成认证的联盟,地区领头企业,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等具有专业资质的领头企业能对企业认证证书的可信度、含金量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增强企业认证证书的可接受度,使之能够成为高校考核学生从业能力、实践能力的依据。
  第四、整合区域内高校实训中心,提高实践基地建设及使用效率
  通过整合区域内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中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基地,形成高校联盟,联合企业共同建设跨校、跨企业工程实践实训中心。地方政府也应出台政策,鼓励地区行业协会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在地区行业内形成企业的联盟,统一证书认证的标准,扩大企业资质证书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帮助搭建更为广泛的实践平台,激励企业提供更多的联合培养岗位,并防止重复建设,高校之间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更有意义的是,会计学专业作为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基础性岗位,从事会计业务的人也需要了解各种行业在会计业务上的差距,这些领域知识是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无法满足的培养要求,通过跨行业、跨高校、跨企业的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个专业行业,对行业有基础认知,既能提高培养质量,也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教学方式。在培养中,还可以邀请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学校的实训中心,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实训方案制订和具体案例提供,能够使本地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深度交流,从而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具体实施上,学生既可以在高校、跨校企工程实践中心进行学习,也可以到行业企业开办的企业培训中心学习,获得企业或行业认定的企业资质证书,为就业提供更高的保障。
  五、结束语
  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上给我们教学改革探索了道路,“1+X证书”培养是我国探索应用型培养的尝试之举,我国的地方型应用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强国重任的基础力量,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管理类专业提出混合双元制培养模式,是我们对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舉。当然,这种方式的落地还需要在实施过程、校企认知、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更精细的设计,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工作。我们应根据地方特点、高校目标有针对性的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缩短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屈重年, 郭韶华, 刘旭焱等. 基于混合双元制的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54-60.
  [2] 宋晨. 从主体角度看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本土化[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00(006):1547-1549,1558.
  [3] Nan G . The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Style Dual System Basing on Foxconn Training Base Program[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1(019):52-54.
  作者简介:
  章蕾(1981-),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
  项目支持:合肥学院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工商管理大类双元制培养模式可行性方案研究(2019hfjyxm38)。
其他文献
摘要:“牡丹江网络文学”在作家群体、版税收入、粉丝市场、阅读点击量、IP开发、新文创产业等方面,都取得瞩目成就,初步形成了网络文学舞台上的“牡丹江现象”。对这一品牌特征的探究,对于解锁网络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产业智库建设的新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牡丹江网络文学;品牌;特征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靡网
期刊
摘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孤女简·爱一步步自力更生,嫁给罗切斯特先生找到自己终身幸福的故事,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挑战男权权威的反抗精神。然而简·爱的思想仍深受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小说本身受到哥特式小说风格的影响,带有悬疑恐怖色彩,本文便从小说中带有哥特式风格的意象中的红房子、简·爱的梦和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小姐进行分析,挖掘意象
期刊
摘要:《偷自行车的人》视听语听具有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性。贯穿始终的音乐和画外音在影片中烘托出了人物心境,同时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有着暗示故事走向的作用。单一色彩中对于光影的使用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心境,表现结局。大量的长镜头营造出了朴实的氛围,使得拍摄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内容也更加真实,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画面光影;电影音乐  德·西卡是"意大利新现实
期刊
摘要:戏曲舞蹈《山·水·袖》紧扣了一个“桂”字的主题,它诞生于桂林,是桂剧的一种。而桂剧诞生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两者相互成就,桂林山水滋润出了桂剧之美。编导以一句唐朝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将桂剧中的水袖和桂林山水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意象串联成一首优美的山水与丽人的舞蹈诗,表现了桂剧与桂林山水天人合一的意境,创作出了一种极具现代审美的舞蹈语言。  关键词:戏曲舞蹈;水袖;古典舞;诗意
期刊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特点是需要不停的进行朗读和使用,这样才能够在使用和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英语水平,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小学时期,由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可知,这一时期的孩子学习和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尤其是在小学时期,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是提高其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教学;朗读能力  当前,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听说方面
期刊
摘要:目前心理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并且取得了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其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学特征,然后重点探讨了借助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学的认知,二是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三是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四是对学生们进行合理评价。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人类有思维会思考是区别于
期刊
摘要:《偷自行车的人》作为一部优秀的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以真实生动的直观性题材选取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性实景拍摄而具有广泛颀赏性,影片中长镜头的大量运用表现出现实真实的透明性,固定机位、慢移、跟拍镜头增强影片感染力和观众的感受性。同时,以人为喻的揭露现实表现艺术更让平淡的影片语调蕴含出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关键词:镜像语言;写实性;《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导演维
期刊
摘要:南博集团华贸学院财会系根据高职院校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高职院校学科特點教学团队建设。本文以系统组织理论入手,探索与思考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会计教学团队建设,与同行交流学习。  关键词:系统组织理论;团队建设;贡献值;诱因值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教师团队建设,而会计专业是职业化和实践性要
期刊
摘要: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教师角色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反思精神、学术创新和与AI共成长三种能力出发探讨未来教师应对挑战的方法,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角色定位的未来可能。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定位;人工智能  一、未来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未来儿童所面临的挑战  所谓教师教育,究其根本就需要明白我们的儿童在未来应当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养,从而推导出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
期刊
摘要: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本文主要从王夫之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提出这些思想对实际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便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王夫之;教师观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