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湿地功能及其保护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w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张掖市珍贵的湿地资源。这些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还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的重要依托。实现张掖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多重保护机制,提高湿地修复技术,继续探索对张掖湿地的保护性开发措施。
  关键词:湿地;地域文化;保护;开发;经济;生态
  风吹芦苇荡,百鸟齐飞翔。湿地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与海洋、森林合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和经济价值。张掖,大漠戈壁中的绿洲,是位于甘肃省蜂腰位置上的一颗塞上明珠,而星罗棋布的湿地又宛如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翡翠镶嵌在河西走廊上。千百年来,张掖湿地,是张掖人民生命的栖息之地,更是张掖灿烂文明的孕育之地。建设并保护好富有张掖地域文化特色的湿地,是张掖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实质性举措,也是提升张掖城市魅力的重要手段。
  一、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审视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的功能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张掖市珍贵的湿地资源
  张掖南靠祁连山,北倚合黎山、龙首山,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一方面,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境内多荒漠;另一方面,张掖市区及周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又造就了湿地地域系统。张掖市现有湿地一万多公顷,有河流湿地0.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3%;草本沼泽1.0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8%;人工湿地0.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9%。作为独特的干旱内陆湿地城市,张掖市要十分珍惜并合理利用这些湿地资源。
  张掖城市湿地的形成是若干个有利条件整合在一起的结果。张掖得益于高山冰雪融水的滋养,黑河贯穿全境,水资源丰富,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奠定了水源条件。张掖城市湿地分布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是张掖湿地形成的重要地形条件;张掖地处中温带,且海拔较高,冬季严寒漫长,蒸发微弱,季节性的冻土阻滞了水分的下渗,使水源更多地留在了地表,积水过多,水草丰茂,水鸟欢腾,湿地生态系统赖以形成。雪山、草原、沙漠、碧水、蓝天、丽日、芦花、水禽,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是大自然给予张掖的独特自然资源,为张掖市的发展锦上添花。
  (二)张掖市湿地资源的生态功能
  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市周边,属于少见的城市湿地。城市湿地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佑护着张掖绿洲。张掖的城市湿地增强张掖市区气候的海洋性,增加了空气湿度,缩小了昼夜温差,使张掖市区的气候变得更加适宜市民居住。湿地内各种各样的植物,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浮尘和有害气体,调节大气成分,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湿地是张掖市天然的“加湿器”和“氧吧”,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湿地与城市相生相伴,体现了天人协调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张掖的城市湿地还有涵养水资源,调节,蓄洪防旱,减轻旱涝灾害的作用。张掖的城市湿地位于本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含有大量容水性良好的泥炭土及质地黏重的不透水层,使湿地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能滞蓄洪水,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湿地的这个功能相当于水库。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能够净化水源,降解水中污染物,提高水质。被称为“湿地之宝”的芦苇,可以吸收吸附被污染的水中的汞、镉、铅、锰等重金属,经过芦苇过滤后的水会变得很干净。
  张掖湿地水草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具有鸟类、两栖类、鱼类和兽类等动物共一百多种。湿地给它们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中鸟类多样性尤其丰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有鸟类一百种之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五种,二级保护鸟类有十八种,各种美丽的候鸟在这里繁殖、栖息、迁徙、越冬。动物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使得湿地这幅油画妙趣横生。据调查,张掖的城市湿地里生活着国家珍稀野生动物黑鹳、天鹅、赤膀鸭等,时而可见它们嬉戏玩乐的情景。湿地是它们的乐土,保护它们,就要保护好它们的家园。
  (三)张掖市湿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功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掖市的湿地资源,正在发挥它巨大的经济效益。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的美称,黑河沿岸河流密布,水量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种植水稻。乌江大米是甘州一大特产,颗粒饱满米香浓郁,历史上曾一度成为皇室御用的贡米。湿地的水资源赋予了张掖绿洲生机勃勃,为多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营养,养育了数以万计的河西人。
  当今,张掖湿地的经济价值不断彰显,周边的土地大幅增值。张掖,这座绿洲城市,因水而具有灵气,具有发展潜力。“张掖湿地国家公园”的建设,使周围的土地成为招商引資的热土,朝着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宜人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与湿地公园紧密相依的滨河新区,已经成为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开发的黄金区,柏油马路纵横交错,现代风格的住宅高楼拔地而起。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营造湿地生态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张掖城市湿地的重要价值。目前,张掖城市湿地以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中心,协同沙漠体育公园、大佛寺等景区,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商贸、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张掖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例如,张掖市正在依托国家湿地公园等景点,利用重要赛事和活动等平台,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万人穿越湿地活动,张掖户外运动节,全国钓鱼公开赛等,将张掖湿地资源的旅游价值逐渐释放出来,成为张掖市展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筹兼顾、互利双赢的重要载体。
  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究保护张掖城市湿地的途径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该地域内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文化现象。我国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探索起步较晚,除了要建设湿地本身的自然景观外,更应该充分挖掘湿地的文化内涵。这有助于张掖市将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整合在一起,实现城市湿地的长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人类文明的演进让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元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张掖城市湿地的生态与文化进行双向促进的前提,是张掖人民拥有一个健康的湿地。人类在享受湿地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当然应该保护好湿地的健康之美、本真之美、质朴之美、和谐之美。
  张掖湿地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区,降水少,自动恢复能力弱,破坏容易恢复较难,且周边被居民点、农田所包围,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使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蒸发加剧,湿地水资源减少,加之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张掖湿地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张掖人民对湿地资源的态度,更应该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对张掖湿地也是适用的。张掖城市湿地资源是脆弱的,在湿地旅游越来越火的时刻,必须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使旅游产业为所在地区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保证人与湿地和谐发展。
  (二)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多重保护机制
  我国部分湿地旅游呈现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部分旅游活动延伸到了湿地核心保护区,以至于人类旅游活动破坏了湿地生物生存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群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湿地的面积萎缩、生态调节功能下降,应建立完善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实现动态监测,随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要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湿地共同保护、利益共享。在城市湿地的利用过程中,政府应当引导张掖市民应作为主体,积极参与与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决策中,从而感到湿地发展是对他们有益的。在城市与湿地之间建立过渡区,过渡区可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推进政府、企业、科研、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政府侧重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公众侧重科普教育、湿地监督,高校及科研机构侧重湿地研究成果转化,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科技支撑,共同取得湿地协同保护的最大化效益。
  政府要出台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湿地内自然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还要加强投资力度,不仅要保护现有成果,更要抓住根本,从源头治理防范,特别是要加强张掖湿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保护好祁连山的植被与高山冰雪,合理利用黑河水资源。还要唤醒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唤起人们对湿地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发挥湿地文化的时代性作用。
  (三)提高城市湿地修复技术
  提高湿地生物的修复技术。主要就是对选育优秀的物种和科学的培植技术,并引入更好的物种保护技术,还有种群的控制技术等等,让这些技术的作用都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对湿地进行修复。
  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修复。主要是对寻找生态系统的设计技术,对整体结构进行修复,并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科学地应用集成技术,以完成湿地修复。在所有的湿地修复技术中,生态的修复是最难的,应该成为科研人员重点的研究对象。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
  (四)继续探索对张掖湿地的保护性开发措施
  蓝天白云,碧波粼粼,野鸭悠然,芦苇无际……要不是路旁的沙枣林和远处的雪山时刻提醒,还真会以为身在江南水乡,这就是距离江南数千里之遥的甘肃省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张掖按照“顺应自然”的思路,坚持生态立市,恢复湿地功能,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发展,先后建立了9个重点湿地区域保护点。本着顺应自然的原则,让湿地自然恢复,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戈壁水乡再一次彰显出美丽的风采。张掖的成功经验在于,当地政府对湿地生态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有了科学的认识,通过湿地的保护性开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湿地旅游应该重点突出湿地情致与生态理念,强调贴近自然,以湿地保护为主题,对公众普及湿地科普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對于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开展湿地旅游的,要按规定只在实验区进行经营,对核心区实行绝对保护,并且加强管理、合理规划、监控人流车流、不影响野生动植物物种等;在湿地旅游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要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预测、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救,确保湿地旅游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湿地是具有巨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生态资源,蕴含丰富的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知识。发挥湿地的科普教育功能,是张掖市湿地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另一条蹊径。研学旅游应当成为提升湿地旅游业内涵的重要方向。湿地是天然的自然博物馆,研学旅游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并且已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张掖市应该促进湿地保护、科学普及与旅游休闲的深度结合,进一步挖掘湿地研学旅游资源,创新湿游发展模式,打造湿地旅游主题品牌等,促进张掖湿地旅游业升级。
  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为我国湿地保护带来了新的保障。开展湿地旅游,成为解决湿地保护经费短缺、促进湿地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张掖城市湿地应当通过科学规划,突出湿地特色,引入旅游业态,使湿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正逐步凸显。通过参加湿地旅游和休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结语
  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张掖湿地周边景色宜人,风光旖旎。有令人叹绝的丹霞奇观、有独特民俗文化积淀的裕固风气、有山势巍峨气势雄伟的祁连山……所到之处皆满目生辉,情随景生。
  在生态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旋律中,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张掖市成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市。湿地不仅是大自然原始地貌的天然继承者,更是历史演进痕迹的记录者,蕴藏着一座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湿地承载着张掖,润泽着张掖,湿地是大自然最美好的召唤。
  参考文献
  [1]谭淼.地域文化在景观营造中的价值评价及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8.
  [2]郭子良,张曼胤,崔丽娟,等.中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8(1):42-46.
  [3]李文英.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城市林业,2010 (3):50-52.
  [4]杨永峰.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问题浅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 (4):39-45.
  [5]于程.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西学院第十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的文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为240)的研究成果。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张掖)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短视频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导致受众用户的流失,还严重制約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为了改善当前发展现状,减缓新媒体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冲击与影响,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巨大冲击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电视民生新闻;应对措施  引言:  新媒体的盛行与普及应用拓宽了人们获取与传播信
期刊
摘要:《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农业集体化时期,被剥夺全部家产并驱逐流放的富农分子祖列依哈的艰难生命历程,她与流放之路遇到的杀夫凶手伊格纳托夫以及各种特殊移民们一起,在西伯利亚荒原开辟出另一番新天地。在建设新家园的伟大事业中麻木的人们渐渐意识觉醒,精神复活,在这里睁开双眼,沐浴新时代的曙光。颠沛流离的人生苦旅使主人公一步步破壳重生,从封建保守的“女仆”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人”,从
期刊
摘要:服装,一直被当做“时尚”的重要元素。不管是在西方国家当中,还是中国当中,西装、旗袍等服装均给人一种和生活联系不紧密的感觉。但在中国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被人工编织成锦、棉、麻等制成“衣服”,少数民族的衣服光彩夺目,光彩照人。创新的少数民族服饰属于基于实用性和琐碎性的“工艺美术”范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进行分析少数民族服装的文化特征之后,确定其发展的方向,并且将其和“工
期刊
摘要:蓝印花布是江苏南通地区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其取色天然,蓝白辉映,纹饰多样且寓意丰满,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南通蓝印花布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加。本文以国内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学术论著为线索,从论著的文献综述、课题论证、研究路径方法和研究价值等环节入手,总结和归纳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文化艺术特色以及产业现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蓝印花布;传统
期刊
摘要:海阳秧歌诞生于齐鲁文化大地,以自身所特有的礼仪性质及动作特色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视角关注于分析海阳秧歌礼仪性的起源与它表层动作与深层内涵结构。通过对史实整理与田野调查,结合格尔茨在阐释学中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将海阳秧歌放置于齐鲁文化语境之下,还原它的前世今生,并从中分析他自身所特有的结构与反结构的对立统一,对“圆”意识的表达以及对社会变迁所做出的能动性改变。  关键词:海阳秧歌;礼仪性;适应性
期刊
摘要:中国典籍阿译的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中国典籍阿译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梳理,从总体性研究、单个译本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综述。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些年国内典籍阿译研究成果确实在逐年增加,翻译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研究不深入、翻译理论研究单一以及研究题材和译本单一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酒类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但酒类流通体系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做好流通方式转型与创新工作,促进我国酒类行业健康发展。本文对酒类流通体系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路与建议,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酒类商品;流通方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酒类行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超速增长转变为常规增长,已经进入到结构调整与市场整合
期刊
摘要:羌历年是羌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羌族文化和生活的缩影。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是主要的羌族聚居地之一,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羌历年庆祝活动。本文以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记录此次羌历年活动和对当地人的访问整理,再现羌族人民共庆羌年的盛况。  关键词:羌历年 茂县 音乐 文化  2020年11月14日,笔者从成都出发,一路沿行都江堰、映秀、汶川最终到达茂县境内。窗外的风景随行而变,由密密麻麻拔地而
期刊
摘要: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后,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巨大的变化,接受艺术培训、文化教育、终身学习成为每个公民必然需求,手机、电脑等智能产品,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实体文化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在数字化时代之下,人们所提出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数字化建设成为文化馆在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及时交流  引言: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数字文化馆建设必要的内容之
期刊
目的:该课题旨在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和屈洛昔芬(Droloxifen,DRL)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细胞株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的bcr/abl mRNA和P<210>BCR/ABL的影响,以探讨它们逆转耐药的作用机理,为Tet和DRL作为耐药逆转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有效逆转浓度的Tet(1μM)、DRL(5μM)和柔红霉素(Daunorubin,DNR)(1mg/L)单独及联合应用培养K562和K562/A02细胞一定时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