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酝酿触底反弹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产手机厂家在积重难返的困境中,顶着许多行业观察家吹毛求疵的悲观预言、国外手机巨头凶悍凌厉的进攻、黑手机肆无忌惮的阻截,开始了凤凰涅架式的变革。
  近期公布的各家国产手机公司2005年度财报比较难看:除TCL手机(TCL通讯)净亏16亿元之外,波导净亏也达4.71亿元,位于国内手机销量前十的夏新、康佳、海尔的亏损都在亿元以上。
  但据同期公布的季报和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表明,国产手机厂家今年大多扭亏为盈。经历两年寒冬之后,国产手机正在集体酝酿触底反弹。
  
  壮士断腕式的变革
  
  销售队伍甩包袱
  为了轻装上阵,国产手机厂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处理库存机和坏账。如TCL手机在2004年12月底换帅时,库存机数量曾高达200万台以上,主要是过时的黑白双屏机。如果不是袁信诚等人当机立断,按照1000元以内的手机每天降价2元~3元的速度计算,恐怕2005年的报表会更加惨不忍睹。
  微薄的利润空间,再也无法支撑省包、地包、零售商及分公司、办事处、促销员等利益损耗环节。销售模式变革、销售机构精简,是当时渠道改革最主要的方向。国产手机厂家曾经进行了诸多尝试:整合省包、直插地包、直供连锁和大卖场、厂商一体化、FD模式、分公司模式等。在科健、熊猫、南方高科、迪比特等品牌退出市场的同时,波导、TCL、夏新、海尔等也渐渐稳住了阵脚。
  进入亏损时代,国产手机厂家显然无法支撑庞大的销售团队。国产手机厂家月销售费用在3000万元一8000万元之间,井喷时代膨胀起来的销售团队,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一筹莫展。
  于是,国内厂家开始裁员,精编队伍。波导的销售分公司数量从40多个调整为28个;TCL和康佳大量裁减各分公司的编制,从鼎盛期的上百人,缩减到几个人;而创维、长虹等新进入厂家,每省只派驻一个人。精编销售队伍,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的支出比重,也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保姆”退位,分工上场
  裁减销售队伍后,厂家对市场的直控力必然减弱,依靠经销商开拓市场成了国产手机厂家的必然选择。
  以金立为代表的“厂商一体化”模式获得成功,让许多国产手机厂家意识到,当前保留庞大的销售队伍并非最佳选择。这种销售组织方式与以前的分级包销方式(俗称“保姆型”或“全包型”)有质的区别。
  以前各级包销商仅是手机厂家的资金平台,所有分销、市场推广工作均由厂家分公司(办事处)承担。在行业和经销商处于培育、成长阶段时,厂家采用该模式来快速开拓市场,作用明显;但是当行业相对成熟、经销商强大起来时,包销模式就会白白浪费经销商资源,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
  生产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等工作,把主要销售工作交给经销商去做,厂家的工作重点转变为向经销商提供好产品和好服务——这种厂商之间的分工协作模式正是国外厂商合作的发展趋势。与简单的厂商产品交易不同,这种厂商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行业风气转正
  伴随销售机构的调整,销售人员的思想也在调整。
  在国产手机鼎盛时期,销售队伍中不良风气盛行:花钱大手大脚,做事华而不实,拿着工资不干活,坑害经销商事件层出不穷……国产手机厂家意识到有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打扫”销售队伍成为必然。
  经过层层调整,幸存者在公司的引导和现实的压力下,勤勉工作,想方设法探寻出路。以往盛行的各种不良习气被逐步荡涤,创业时代的健康风尚被渐渐唤醒。
  暴利时代国产手机厂家的松散管理,尤其是费用控制,和当前的精细化管理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过去,他们在广告上一掷千金,队伍无限制膨胀,为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疯狂采用的大规模采购,都带来大规模浪费;现在,他们更注重费用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精减人员,重修规章制度,加强管控费用,也学会了根据市场需求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完成采购。
  最近一些国产手机厂家为了精确管理渠道库存,在手机上置人软件,当该手机被使用到规定时间后,就会发回一条信息,通过计算机的汇总处理,厂家就能准确知道自己产品的有效销量。这项技术不仅比通过销售人员查库和促销员上报销量大大节省费用,而且更加精确。
  理性的企业经营思路回归,是国产手机厂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幸存的国产手机厂家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脚踏实地做事情。
  
  反弹还需努力
  
  国产手机厂家扭亏为盈,也不能代表国产手机已经走出困境。在微利时代的销售渠道构建中,决策者们必须进行系统思考的是,如何让整个价值链中各环节的利益需求更加合理,最终促成整体效益的提高。
  
  改良品牌形象
  很多国产手机企业不拿消费者当回事:质量不稳定、故障率过高、售后服务不完善……当消费者意识到被不公平对待后,必然会向其他人发泄,坏名声由此口口相传。而当大多数消费者形成共识后,企业就会被彻底抛弃。
  国产手机现在就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说国产手机质量好的消费者少,二次购率低;消费能力较强的中、高端消费者则基本上不再相信国产手机;价低质次成了国产手机品牌的代名词。
  不改变这种品牌形象,国产手机就不可能走出低谷,也不可能真正崛起。因此,国产手机厂家应当吸取前期教训,重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而随着消费认识和能力的提高,坚持价低质次路线的厂家必然被市场抛弃。
  
  争取经销商的信任
  经销商成为厂家的销售责任主体。如果经销商思路清晰、有资金实力、和厂家的配合程度高,一个基础差的市场也会变成好市场。否则,一个好市场也会变为一片盐碱地。
  当前国产手机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并不稳固。经销商对厂家的态度是察其言、观其行,一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因此,在选择到合适的经销商后,就应当坦诚相对,让经销商获取合理的收益。其实,保护经销商的利益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个圈子并不大,在经销商那里留下恶名,谁还敢替你卖产品呢?迪比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对渠道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利益必须与承担的责任对等、公平,与经销商的合作才能长远。值得担忧的是,一些国产手机厂家依然“近视”,片面追求销量,坑害经销商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仍需瞥戒黑手机
  国产手机的触底回升,在一定程度上与黑手机的退潮有关。黑手机刚切入市场时,比国产手机价格便宜,运作费用低,市场推进速度快,导致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剧降。时间不长,黑手机的问题充分暴露了:
  一是黑手机为了与国产手机厂家拼抢推新速度,新品往往不经测试就推向了市场,方案不合理,技术不稳定,故障多,
  二是由于质量问题太多,厂家又不承担售后责任,所以做黑手机的经销商背着沉重的售后包袱,在亏损和信誉之间徘徊。很多经销商开始忍痛割肉,发誓要金盆洗手。
  缺乏渠道商支持的黑手机,自然起不了什么风浪。而国家政策对黑手机的封杀越来越严,黑手机的市场进入成本越来越高。目前做黑手机赚钱的少,亏本的多。
  但是黑手机不会那么快灭绝,甚至会一直存在:一是国外品牌的“水货”,质量和服务有保证,经销商获利颇丰;二是黑手机的质量也会提高,加上不交税,依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国产手机厂家仍不能对黑手机掉以轻心。
其他文献
买到了酒店,是否能完全管住酒店?  头通了酒店老板,是否就能搞定酒店管理人员?  买通了酒店管理人员,是否就摆平了服务员?  以下问题,只要有一个没解决,“暗促”就有可乘之机。所谓“暗促”,顾名思义就是背地里的促销。暗促的对象形形色色,有大堂经理,有服务员,甚至包括吧台人员等。有新意、不易模仿的暗促形式。往往会获得不错的短期销售效果。    摆平服务员    服务员是接触消费者的直接环节,最能影响
期刊
来自一线和渠道的抱怨    1.谁要是说能准确统计包括渠道和终端的进销存,纯属扯淡!下游分销商仓库成千上万,业务员也是人,怎么可能数得清?那些上报的“渠道库存”,不过是分销商随口应答加上销售人员主观臆测的结果。  不过总部也心知肚明,所以我们看到的销售计划,都是以销售目标为依据,绝少依据业务上报数据来定。这样的销售任务,如何让销售经理心服门服?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旺季断货、淡季胀库再常见不过了。 
期刊
前情介绍:  珠海拱北店挨了促销员后,销量提升了三倍之多。但牛然随后检查东乏市场时,发现黄岗店的促销员能力很差,甚至不敢与顾客打招呼。而类似情况在东莞分公司相当普遍,原因在于总部过于强调铺市进度。导致办事处主任精力集中于进店谈判,忽视了促销员的选拔  于是,牛然召开了东莞分公司“促销员选聘”专题会议。    乱上等于没上    “今天的东莞市场,是金世纪公司的利润支柱!甚至中山的亏损和深圳分公司的
期刊
品类管理之难    县级市场局促狭小,县级经销商很难像大城市经销商一样进行系统、科学的产品选择与经营。目前,他们在产品选择与品类管理上有以下瓶颈:    1.市场规模小,难得厂家青睐。  县级市场规模较小,运作及管理难度大,很多厂家都热衷于选择地级甚至省级经销商。县级经销商难以得到知名品牌的直接合作,不得不作为其产品分销商出现。    2.选择产品更多依赖原有的渠道。  大部分县级经销商都是脱胎于
期刊
进阶的烦恼    “单品类单品牌”经营成功了,经销商难免想要尝试一下“多品类多品牌”经营。道理很简单:谁不想把生意做得更大?谁不想证明自己是“多面能手”?但“多品类”操作的烦恼却是大大的:  1.新增品类与原先品类的渠道兼容度不高。    这说的是原先品类的主流渠道与新增品类的主流渠道不一致。比如啤酒经销商,主流渠道是餐饮店,如果接手方便面,渠道兼容度就很低,因为方便面的主流渠道在学校。试想一下,
期刊
“以前我的超市规模小,商品少,卖什么,卖得怎样,赚多赚少,我心里很清楚。现在店开多了,销售倒是提升了不少,可是一算账,怎么反而不赚钱了?!措施也采取了不少,可效果都不明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真把人急坏了!”  ——某零售商老总感言    “我要求主管定期做经营分析。可是我发现他们平常太忙,根本不能按时提交报告;更头疼的是,即使报告交给我了,各部门的数据却核对不上,不但不能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反而
期刊
单品类单品脾难题:生存基础薄弱    如果以经营模式来看,单品类单品牌的经销商几乎是无利可图的。他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1.产品力很强,销售量很大。  经销商的利润来自销量,在一定产品利润的基础上,销量越大,相对利润就会越高。用损益平衡作例子,如果经销商的固定费用加经销费用为2万元,产品利润平均20%,产品平均单价10元,每一盒产品可以赚2元,2万元除以2元就等于1万盒。只要这个单品
期刊
主持人:姬大鹏 袁 航  特约撰搞:朱丽叶 高 辉 刘 超 蒋廉雄    盛宴下的消费迷雾  朱丽叶 高 辉    假短暂的消费狂潮后,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份亮丽的业绩报表——假日期间的消费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令人欣喜的统计数据上时,却只看到了假日经济的表面战果。在拉动需求的表象背后,更深层面的是长假打破了原有的消费规律和消费需求,它转移消费时空,改变消费版图,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期刊
品牌专营商的困局    王经理是国内某知名乳品A品牌的一位区域专营代理商。十年间,王经理一直跟随A品牌,深得厂家信任。依靠牢固的厂商合作关系,王经理把A品牌做成了当地的强势品牌,使其连续5年在当地同类商品中“销售第一”,还把这个区做成了A品牌的样板市场。王经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食品公司,发展成为固定资产上千万、年营业额近亿元的大型乳品销售公司。  但是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期刊
从购买频次上说,家乐福在该排名里绝对跌入倒数3名,大约是苏果的1/5,但其市场份额却是后者的3倍。这说明家乐福的客单价远远高于苏果。    [说明]      诸位读者在下面看到的数据,是由CTR市场研究提前供给本刊独家发布的。它们来自一种极为独特的顾客调研方式——基于消费者固定样组的顾客行为连续分析。说得简单些,就是在全国15个重点城市,抽取10000个家庭,以日记法纪录他们每天在各个快速消费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