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背影”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在民国时已选入语文教科书,是“父子之爱”教化和“语体文”学习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任务”而被逐离教科书,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课文,并实现了主题的回归。《背影》作为朱自清先生一篇经典散文,它在教学史上去留的变化足可见此文得到历史的考验,它在滋润读者心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都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一双摄像的眼睛,记录下父亲舐犊情深的背影,用一个凝望的眼神,诠释一段慈父孝子的深情。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对1917年父子的一次分别情景的回忆。作者写祖母丧事、父亲的失业、家庭的惨淡如同流水一样,平平淡淡写下来,不见任何修饰。这实际上是写了父亲生活担子的沉重,内心的郁闷。但听父亲的话又分外达观:“事己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话语中包含有父辈对爱子的宽慰。他甘愿承受家庭中的全部重负,愿儿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享受他的天真生活。同时,父亲的话也含蓄地道出了家境之坏:“试想,如果不是生活在难以挣扎的窘迫境遇,怎么会想到使用这么重分量的话来宽慰亲人呢?”
  丧事办完以后,父亲又回南京谋事,作者又返北京上学,父子同行,在浦口車站分手,心情凄冷,境遇惨淡。分别时,父亲那深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买橘子是作品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是全篇中的精彩之笔。儿子已经上了车,送的事应该算完结了。但当父亲发现对面站台上有人卖橘子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去买。临走,对儿子叮嘱再三,宛如保护两三岁的娃娃。当父亲走去时,儿子看到的正是父亲胖胖的背影,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了一连串的动作,父亲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这泪,既是感动的泪,也是自责的泪。这一段买橘子的描写,把父亲的认真仔细,一怀温情,儿子的心理变化合盘托出,真称得上生花之笔。
  当告别父亲时,作者含蓄地写: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说明儿子一直目送着自己慈爱的父亲。直到再也看不见时,他仍然伫立凝望、思绪万千。
  在整个作品中,我们感到许多地方都闪动着作者那一双眼睛,作为孙子,作者是噙着泪水送走逝去的祖母;作为儿子,作者享受着父爱,徜徉在温暖中,在南京勾留数日。正是在南京浦口车站,父亲那难忘的背影再次通过这双眼睛摄了下来。
  父爱行胜于言,滋润无声;父爱铭刻于心,交织汇集成一种超越时空的大爱。
  《背影》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犹如黑夜里一盏明灯,点亮读者心灵,照亮回忆之门。文本围绕“背影”展开回忆,描画出一系列父子之爱的细节,每每读之总是令人唏嘘,回味久远。
  一、安慰激励是一种爱
  面对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以及为了作者的学业,父亲偿还亏空变卖典质,一系列打击,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他强忍悲痛,抑制住自己泪水。俗话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在看见“我”伤心流泪时,父亲及时安慰了作者。我想父亲安慰作者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在惨淡的境况下不能让自己倒掉。他那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看似简单的话就是一句发自内心慰藉,能让儿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每一个字都会让读者心痛,我想更会令作者心灵触动,充满向上的动力,因为作者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父爱。
  二、陪伴尽责是一种爱
  为了能让作者旅途安全舒适,父亲做得真是无微不至。本来说让熟识的茶房照看“我”,不送“我”上车北上,但是父亲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作者。看行李,拣座位,买橘子等,作为一个父亲能想到的,他都为作者想到做到了!用的、吃的、穿的、坐的以及路上安全事项一一巨细令读者感慨。令读者惊叹的是,在如此惨淡的家境下,父亲真的竭尽他自己的所能。想到父亲的深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想想作者的紫毛皮大衣生活上的安排,形成鲜明的比对。当时已经20岁的“我”,父亲还要为“我”亲力亲为,这是什么,这就是陪伴,这就是尽责,陪伴尽责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深深无言的父爱。
  三、送别依恋是一种爱
  南京浦口车站,面对徐徐开启的列车,面对淹没在人群中的父亲,作者的泪又来了,前面为了祖母流的是伤心的泪水,此时此刻作者无法遏制住心底对父亲的依恋。平时在教学中,我每次带领学生学习到此处,我都会让学生去想,作为父亲此时此刻会怎样想呢?父亲为什么先走,而没有看着我一点一点远去呢?特别是近几年,我每次教到此处,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三十多年前,送我二哥去新疆的情景。父亲那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狠心将二哥送往遥远的新疆,买票、挑行礼以及安排二哥的座位,样样做得都是那么精细,样样都是令我那么熟悉。在火车远去后,我父亲就像孩子一样蹲在地上哭了起来。这事已过了三十多年,每读到此文,我总觉得这事就在眼前,心中充满酸楚和难过。
  至此,文中的父亲为什么先走,我想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泪流满面的样子,他想让儿子始终记住一个坚强的父亲。前文说到,作者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泪,我想那是一种“死别”,此时此刻这就是一种“生离”。所以,本文写了一段至爱,同时也写了一种至痛啊!
  四、理解思念更是一种爱
  朱自清先生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先生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念及此,就流下眼泪。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先生婚姻,朱自清先生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先生上北大后想减轻家里负担,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提前参加北大考试,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先生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先生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先生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从此,父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后来他把自己的夫人、孩子接出来,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家庭。甚至有几年朱自清先生与父亲音信全无,基本不再来往。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其实这几年真的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所以,朱自清先生承认“我的不好”。当朱自清先生1925年接到清华大学的聘书,从浙江到了北京之后,父亲又担心他了。儿子只身一人又回到北京,举目无亲!担心儿子,所以父亲主动给他写信。“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不与儿子斤斤计较,他的心怀多么宽大啊! 1925年,朱自清先生看着父亲的来信,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这篇经典回忆散文。
  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这场战争没有胜者和败者。作为儿子,作者读到此信时泪如泉涌,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这就是父子之间经历岁月考验后的理解以及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于白描之中见真情,于拙朴之中见情怀,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总的来说是清新婉约。就具体作品来说,有的玲珑剔透,如《绿》;有的淡雅清隽,如《荷塘月色》;有的朴质无华,蕴藉醇厚,如《儿女》,《背影》也是其一。在《背影》中,显词怪句绝对找不到,形容成分也极少,连他最喜用的叠字也不用了。正是“豪华落尽见真纯”。作者追求用词的老实、口语化,这正如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极境,“文章能到这种境界的,简至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 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被捉到纸上,格外生动传情。开头“事己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把父亲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短,但我们容易把他的言和行加以联系,更显出了作为父亲那种“爱子如天”的情怀。后来当朱自清先生父亲阅读此文时,他更是老泪纵横。
  最后,我想化用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父亲的胸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23001)
其他文献
陈根生老师的文章溢满灵性,让读者在他神奇之笔的指引下不知不觉漫步于条条的青石小弄间,徜徉于见证历史风雨的座座小桥上,聆听乡音妙语,品尝风味小吃,感悟厚重文化,梳理浓浓情丝。  所以,从陈老师的《巷韵·乡情》里,我们学到了如何从平凡的材料中选取感动点生情叙写,也可以学到如何谋篇布局,还可以让我们掌握最基本的简妙作文技法。然而在我看来,初中生更应学习陈老师锤炼语言的技巧。作为有着深厚笔力的乡土作家,他
期刊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思想已经被大多数老师所接受,但是很多老师只是把“满堂灌”换成了“满堂问”。要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收获甚少。这种课堂没有体现对话教学的初衷,只是流于浅表层次的对话。那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的深层对话呢?笔者认为学生熟读课文是前提,学习语言是根本,了解写作背景是延伸。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参与下进行。下面笔者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谈自己的
期刊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放性与包容性,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情感教育,拓展语文教学效能,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拟以《孔乙己》为例,简要阐述语文教学中德育情感渗透的实践路径。  一、巧用新课导入,创设德育情感情境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开始,语文教师要善于巧用新课导入,不断优化导入设计,借助新课导语、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德育
期刊
所谓问题式阅读法是以问题为导线,通过问题引导完成阅读任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以讲授方式进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阅读中的积极性不强。提倡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完成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更利于让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從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以问导学,提前了解  在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
期刊
“托物言志”就是寓意于物,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特征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情怀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的写法。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呢?我以部编七下语文教材《一棵小桃树》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托物言志的散文阅读。  一、由形而神,分析事物特点  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作者要借助一定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引导学生挖掘出“物”的内在
期刊
几年前读过于漪老师主编的《语文可以这样教》,对书中那句“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记忆犹新。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人的心愿,但课改十余年,似乎语文教学的生态依旧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难以企及。最近我在读张正耀《语文,究竟怎么教》一书,这本书不仅是从题目上和于漪老师的著作相呼应,而且也解决了一些“不能教,不会教,教不好”的问题。  一、能领悟,充分开展活动  张老师通过几篇连续的教学手记,分析了“讲故
期刊
古诗词,词语凝练,意蕴丰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提出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实际教学古诗词时,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却存在一些障碍。如何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有效且有趣,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抓手,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期刊
初中生的习作呈现出素材单一、陈旧,内容干瘪,缺少生活气息的特点。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少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缺少细致描写对象的方法;缺少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缺少提炼升格语言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观察积累素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教师要引领学生采撷生活,带着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留心周遭。每天上课之前,安排“小小演讲台”活动,即由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观察话题,并说说对这
期刊
写作素养是对细观、倾听、品读、畅说能力的综合操控,是对各种素质的巧妙融合与驾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细观自然之美,丰富写作素材之源;倾听世界之声,升级写作审美体验;品读笔墨之韵,提升写作学习能力;畅说生活之实,铸就写作创新精神。  写作素养象征着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观察大自然、倾听世界、品读笔墨、畅说生活的能力逐渐成熟,象征着学生在长期积淀的学习中获得写作素材丰富、审美体验升级、学习能力提高、创
期刊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语文学科教学新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表达出来,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是,教师能否理解和把握其内涵是决定网络学习平台质量的关键因素。  案例一:某校一位女生,在教师的倡导下开始尝试网络学习,她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网络上搜索、浏览与学习有关的网站、网页,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书目。她的家长告诉老师,现在她的孩子上网聊天、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