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航重生的五大引擎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为什么接手日航?
  大约2009年年末,日本政府再三要求我出任日本航空董事长,当时日航已深陷经营危机。因我年事已高,又是航空业的外行,所以我拒绝了。后来在2010年1月,日航申请破产重建。有关当局再次强烈邀请我出任日航董事长。当时我虽然坚决推辞,但后来还是接受了。一半是出于侠义之心吧。另一半,如果对日航员工及日本社会有利的话,我想我应该试一试。但因为高龄,加上我还有别的工作,不能百分之百投入日航重建,所以我要求零薪酬。
  就任董事长时,可以说毫无胜算。但承蒙社会各方的支援,加上日航全体员工的努力,2012年9月19日,日航顺利地重新上市。真的非常感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代表日本的航空企业,日航站在日本国际化的最前线。伴随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日航也不断成长发展。1980年代,日航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声名雀起。
  但是由于忽视收支核算,又不断采取盲目扩张的路线,加上被外界讥讽为“比官僚还要官僚”的公司风气,日航在进入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1990年代,经营业绩持续低迷,企业体质弱化。最后,承受不了雷曼破产后全球经济萧条的冲击,到2010年1月,负债总额已高达23000亿日元。这是除金融机构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大的破产案。
  因为适用于《公司更生法》,日航开始破产重建。在政府看来,日航是“国民的空中之足”,是高度公共性的事业。而且由于破产时负债额过于庞大,若要重建也必须有国家参与。所以便由“企业再生支援机构”主导,制定了重建方案。在我上任时,重建方案已经出笼。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大幅削减债务;裁减1.6万名员工;减薪20%-30%;航线缩减40%;大型飞机退役等。这样,第一年可取得641亿日元营业利润,第二年可取得757亿日元营业利润,第三年可以重新上市,“企业再生支援机构”注入的3500亿日元资金可望归还国库。
  我认为,只要切实执行这一重建计划,日航重建可以成功,并公开放话。
  大家为什么没信心?
  但当时多数媒体却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即使稻盛去也没有用,日航必将二次破产”。
  为什么当时都是负面报道呢?起初我觉得不可思议。但经过调查就明白了:从1962年开始有统计以来,日本适用“企业破产重建法”的企业共有138家,其中59家(将近半数)彻底消失了。能重新上市、重建成功的企业仅有9家,且最短的也花了7年。
  另外,日航过去曾多次制订过经营改革计划,但一次也未实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媒体认为,派我这个对航空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去,怎么可能成功?
  但事实上,重建第一年(2011年3月期),营业利润就达到1884亿日元(本刊注:即原计划的3倍,约合150亿人民币);第二年(2012年3月期)达2049亿日元。这不仅是日航历史上的最高利润,而且日航也变成了世界航空界屈指可数的高收益企业!
  但舆论却依然不买账:一个适用于破产重建法律的企业,居然如此快速地起死回生、取得大笔利润,这很不正常!日航是否获得了特别的优惠政策?媒体又展开了对日航的批判,这令我难以理解并深感遗憾。
  那么,在众多适用《企业破产重建法》的公司中,为什么唯独日航一枝独秀,在短时间内就变成一个高收益企业并重新上市了呢?
  从企业重建的前提条件而言,首先根据破产重建计划,有关金融机构放弃了大量的债权。因为100%减资,股东股民们承担了损失。没有他们作出的牺牲,日航重建无从谈起。如果说重建成功还有别的原因,我谈一谈作为当事人的个人感受,列举如下五点。
  重生引擎一:身先士卒
  我零薪水就任日航董事长,这给了员工们有形无形的影响。
  刚才提过,因为我不能全职服务于日航,所以我不要薪酬。然而,无论如何必须让日航重建成功,这种强烈的愿望促使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日航上。看到与自己的祖父、父亲差不多年龄的我如此不顾老命、奋力拼搏,又不要任何报酬,而且此前我与日航毫无渊源,日航员工们感动了。并非出于我的主观意图,但我感觉到员工们会这么想:我们比他年轻,为了我们,他奋不顾身,我们应更加拼命努力才行啊!
  重生引擎二:心担大义
  我接任日航董事长,出于三点大义:一是为了重建日航,虽然不得不辞退许多员工,但必须保住更多留任员工的饭碗;二是为了振兴日本经济,日航重建必须成功;三是为了保持日本航空事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促使其健康发展,必须让日航继续存在。
  许多员工也将这三点大义看做自己的使命。尽管因为破产,日航受到了来自社会的严厉批判,但重建日航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有如此重要的“大义”,所以他们能够肩负使命、怀抱自信,全身心投入工作。
  重生引擎三:员工至上
  就任日航董事长后,我马上宣布:“新生日航的经营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我不厌其烦地反复向员工们诉说这一条。这是支撑我的经营哲学的根本思想。我创建的京瓷、KDDI也遵循同样的经营哲学。
  对于我这个经营理念,有一部分人不赞成。他们批评说:“对于接受国家援助重建的企业,这样的理念不合适。”但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首先是为了聚集到企业来的全体员工的幸福,这是我一贯的信念,不可改变,不容动摇。实际上,经营者如果只追求企业利润而不考虑员工幸福,员工们不可能发自内心努力工作、协助企业。相反,经营者珍视员工,员工充满自豪,朝气蓬勃,积极工作,那么企业业绩就会上升,从而给予股东更多的回报。
  我的这一思想传递到了包括工会在内的全体员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让我们共同为日航的重建努力奋斗吧!”我想日航员工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重生引擎四:变革观念   以我上述经营理念和人生观为依据,推进干部员工的意识改革。我一上任就强烈感觉到必须改变日航,特别是领导层的官僚作风。同时我意识到:虽然日航各部门、各现场都有不少优秀员工,但总部与下面各个部门之间完全脱节,没有“一体感”。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为此,我一上任就实施了彻底的领导人教育。“领导人本来应该是怎样的?”“企业经营应该怎么做才对?”等,对经营干部进行深入彻底的教育。
  另外,航空产业因为拥有许多价值昂贵的飞机器材,所以一般认为航空业是巨大的装备型产业。但我意识到,航空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业。让客人喜爱,让客人乐于乘坐你的飞机,这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我自己多次亲临机场,把直接接触客人的乘务员、柜台服务员、飞行员等召集起来,谆谆告诉他们:“虽然现在形势严峻,公司不得不裁减员工,但客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们比过去更加努力,更加精心地为客人服务。”
  为了把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使大家具备“一体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制定了让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可以共同拥有的新的企业理念。同时我认为:不分部门,不分地位立场,日航全体员工应该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和判断基准。为此我们制定了《日航企业理念》和《日航哲学》。
  日航的企业理念开宗明义,一开头就提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同时,在《日航哲学》里共归纳出40条,都是全体员工应该具备的共同价值观。
  在日航,不仅是经营干部,而且普通员工都诚挚地接受我的思想,热心举办哲学学习会。其结果,日航的官僚作风逐步得到改善。所谓“文书主义”式的服务,即按死板的教条行事作风也得到了改进。现在在日航的各个工作现场,全体员工都有了经营者的意识,为了安全,为了让客人更满意,大家都自发地动脑筋、想办法,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重生引擎五:部门核算
  刚就任日航董事长,让我特别吃惊的是:这个公司过去的经营完全不依据经营数字!月度经营业绩的数据要过两三个月以后才能出来。因此,我要求构建新的体制,可以尽快看到各个部门正确的经营数据。现在一个月内,每个部门的详细经营业绩的数字都做出来了。再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每个月召开月度业绩报告例会。另外,就任之初我就考虑:既然航空企业的利润来自飞机的飞行,那么每条航线、每个航班的收支盈亏情况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构筑这样的体制。现在,即时就能明白各航线收支状况的体制已形成。我们指定了各航线的经营责任人,以这些责任人为中心,为提升效益,大家出主意,不断创新改革。
  我认为由于上述五条,员工的意识和日航的风气发生了巨大改变。结果就是全体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为把自己的公司变得更好而不懈努力。我想这就是日航出现V字型转变的最大原因。
  “无形的”为什么更重要?
  一般认为,决定企业盛衰的是眼睛看得见的、有形的要素,比如:资金、技术以及战略等。我认为: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眼睛看不见的、无形的因素,就是员工的意识、企业的风气或说企业文化。
  每一位员工,是否对自己所在的公司抱有自豪感,是否从内心祈愿公司成长发展,并为此竭尽全力是关键。如果企业里到处怨声载道,员工们都像批评家一样批判自己的企业,公司业绩不可能持续提升。前面已提到:已破产的企业,真正重建成功的概率极低,这是现实。其原因就在于企业服下《重建法》这剂烈性药,虽然大幅度免除债务、削弱成本等眼睛看得见的改善可以实现,但是作为烈性药的副作用,即眼睛看不见的人心涣散和消沉,却是重建失败的要因。
  也就是说,破产重建的企业在正式破产前,已多次削减员工工资,闹得人心惶惶,等到宣告破产重建,更要实施严格无情的裁员,企业里更是弥漫悲观消极的空气,人心愈加颓丧。正是发自员工内心的协助企业重建的意识和信心没有被激发出来,最终招致了重建失败。
  日航重建一开始时也一样。公司破产了,许多同事辞职了,航线被大幅削减了,奖金取消了,工资大幅下降了,员工们意气消沉,办公室氛围暗淡而压抑。
  这时,意料之外的援军出现了!
  这就是我平时授教的盛和塾塾生们。盛和塾的塾生都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当时约5500名,他们认真向我学习经营企业的哲学和方法,取得了优秀的业绩。他们看到我拼命投入日航重建的姿态,觉得现在报恩的时候到了——他们自发组成“日航后援团”,乘坐日航飞机,在机场、在机上,向日航员工分发写上激励言辞的卡片。日航刚宣布破产时,没有任何人出来声援,但“在跌入谷底时,盛和塾塾生们给予的温暖人心的、鼓励的言语真的救了我们!”日航许多员工都这么说。
  在上述各条的实施过程中,在各方人士给予日航的鼓励声中,日航全体员工都萌生了使命感:“既然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无论如何必须由我们自己的双手来重建!”同时全体员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一体感”也酿成了。
  就这样,员工们的意识变了,公司的风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司业绩也随之扶摇直上。这个事实,同我经营企业五十余年的经验完全吻合。
  日企为什么集体低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地复活,其原因并不是有了技术或资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无所有的状况中,有志向的创业者,以及与创业者志同道合的员工们团结一心,向着梦想迈进,结果就出现了索尼、本田等许多世界性的大企业。
  然而近年来,日本的大多数经营者都过分在意看得见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战略。例如,有的企业把记者招集来,向他们宣讲由公司参谋班子制定的事业战略,好像马上就可以变成现实似的。但是要执行这种战略的员工们,却不知道有关的详细内容。这就很难获得员工们发自内心的配合协助。如果这样的战略非实现不可,经营者必须亲临工作现场,向员工们说明这种战略的目的和意义,及实现的方法,直到员工们从心底里认同:“我也要积极参与,一定能达成。”
  现在很多日本企业业绩低迷,其实日本并不缺乏技术和资金,也人才济济。遗憾的是,他们具备的能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我认为:企业领导人首先必须揭示明确的目标,具备无论如何都要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然后在员工的心中点燃希望之火,把全体员工具备的力量充分引发出来。如果能做到这一条,那么我坚信,像日航在短时间内复活一样,许多企业都可以开拓出新的发展道路。
  我在就任日航董事长的发言中,向员工们介绍了我所尊敬的中村天风的话:“志气高昂,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屈不挠,坚决实现新计划!”并将此写成标语贴在所有的工作现场。“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不管要付出多大的辛劳,只要集聚全体员工的力量,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日航重建必定能成功。”我向员工们灌输这个信念。
  我坚信,无论企业的处境何等艰难,只要全体员工同企业领导人团结一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懈努力,不仅一定能克服困难,而且一定能发展壮大。
  (本文译者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本文略作删节,标题为本刊加拟。)
  责任编辑:杨光
其他文献
读者评刊  唤醒员工的学习兴趣  《“解决”培训杀手》2013年3期  企业培训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从需求诊断、计划制订,到效果评估、行动改善等,每个方面都涉及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与绩效。对培训工作者本身来讲,也需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此外,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对企业中每个员工的个人学习与成长也同样关键。在这个信息化和快节奏的时代,唤醒每位员工的学习兴趣,才是培训工作者的真正课题
期刊
“两会”:企业家代表的中国梦  “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就此,“中外管理官方网站”在“两会”期间对诸多参会企业家的“中国梦”进行了采访。其中,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的中国梦是:“国富民强,山青水绿。”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的中国梦是:“既能够在这里赚钱,也能够在这里花钱。不要在这里赚了钱,再换个地方去花钱。”  “中国梦”的最大价值,是在
期刊
独家全景披露海尔如何整合三洋白电?  “近五年,海尔在做什么?”  在国内传媒上,海尔似乎有意识地低调了很多。但《中外管理》的读者,都知道海尔在心无旁骛地创新和实践“人单合一”商业模式,一个前无古人的管理试验。  然而,即便是《中外管理》,也不是很清楚海尔在国内埋头将“人单合一”演绎得风生水起时,它在全球正在做什么?  当年海尔在欧洲市场“先难后易”、美国南卡“高调办厂”、日本银座“竖起广告”的轰
期刊
对外企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来说,在最近一两年被派到中国来独当一面,可未必是个好差事。众所周知,如今经济正在放缓。在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最近五六年的大爆发之后,期待未来几年内依然乘势而上,多少有些不现实。  施博胜显然深谙这一点。不过,他还是“不合时宜”地来到了中国。采访当天,恰好是他履新铁姆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一周年整,以及在铁姆肯工作35周年纪念日。  实际上,作为拥有百年历史
期刊
2013年,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年届81岁。  3月底,稻盛和夫将带着他人生的第三个奇迹——以不可思议的V字型重振陷于破产泥潭的日本航空,在举世的惊叹和掌声中,遵照自己三年前的约定,光荣退休。  三年前,稻盛和夫在同样的惊叹,但截然相反的内涵中,冒着葬送自己一世英名的风险走马上任,去完成一个没有人认为能完成的任务——拯救他一无所知却已一塌糊涂的一家大国企。但他却只用了一年,就做到了!而且利润一
期刊
清风明月下的天灾人祸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哲理的故事:  10年前,卡尔顿在巴基斯坦工作的公司来了位名叫秋野的日本工程师,。秋野爱好旅游,他来巴基斯坦工作,主要是源于对南迦·帕尔巴特峰的神往。帕尔巴特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海拔8125米,因坡度小于珠穆朗玛峰而成了许多登山爱好者挑战的目标。  经过充分准备,秋野和卡尔顿来到帕尔巴特峰山下。根据计划,卡尔顿留在山下随时注意天气的走向,秋野则一
期刊
2012年10月,日本NHK电视台连续两晚播放了“MADE IN JAPAN:反击的上演”专题片。节目中描绘了曾席卷全球的日本制造业如何在不知不觉间陷入败北的境地,而韩国的三星、中国的海尔等海外竞争者又是如何进行着强有力的竞争。尽管此报道出现在中日关系最紧张的时期,然而日本观众对海尔大体上仍持好评。  中国企业一直在苦寻自我  回头看来,海尔走过的道路也是一路荆棘。“禁止在工厂内大小便”的余音见证
期刊
IT厂商正在锁定未来战场。  近日《华尔街日报》称,刚刚失去全球最大市值公司位置的苹果公司,会在2013年秋季推出“iWatch”智能手表。这是乔布斯去世后,苹果最有希望在创造新品类上的一次发力。  不仅是苹果,苹果当前的最大对手三星也正在为智能手表“SmartWatch”磨刀霍霍。  谷歌也不断传出消息:他们正在研发智能眼镜。这次,“可佩带智能设备”的创新来头不小。  当人们把笨重的手机或平板电
期刊
在美国,企业销售工作特别讲究建立一整套销售流程。曾有一位公司CEO说,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建立起一套规范的销售流程。因为,如果流程建立起来,即使他在睡觉,也能知道销售人员在有步骤、有方向地开展工作。而且,还可以轻松地判断销售人员的工作进展到了哪里?又卡在了哪里?以及未来最有可能实现的销售额是多少。  通常,销售人员有自己的销售方式,喜欢自由发挥。可统计发现:如果企业有一整套固定的销售流程,那么,销售人
期刊
2012年农历大年初六,何慧和婆婆高高兴兴地回到大连。  何慧是大连鼎新集团的董事长,工作非常忙,这回借着假期带婆婆到海南玩了几天。回到大连,婆婆的三个儿子和儿媳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晚宴迎接她们。可是,尽管饭菜满桌、香味扑鼻,何慧却感觉气氛异常紧张,她发现婆婆有几次欲言又止,而三个儿媳还交替着给婆婆使眼色。  终于,婆婆开口了:“何慧,你能不能先把老四遗产中属于我那份的3亿元支付给我,你三哥做生意被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