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疏淡搭配,空白广阔”,以无衬有,巧妙营造出空灵悠远、耐人寻味的境界。南宋马远画有一幅《寒江独钓图》,整个画面内容仅仅有一艘小船、一个正在垂钓的渔翁,没有半滴水。但是却能够表现出一个旷达超尘、充满禅性的意境,引发我们的无限想象。
而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则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表达空间,以引起读者的想象,触发读者深层的思考,以一当十,以简代繁。经典作品往往是言尽而意远,总有许多空白。如果教师用心发挥它的教学价值,这些空白便变成留白,成为妙不可言的文本解读途径和写作技巧的借鉴之处。
一、课堂“留白”教学实录
请看《故乡》教学实录片段。
生齐读——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师:鲁迅所希望的“新的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1:比文中的“我”、闰土、杨二嫂生活得幸福。
生2:不是辛苦辗转的,而是安稳平静的;不是整天麻木愚钝的,而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自我觉醒意识的;不是投机钻营、坑蒙拐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提高生活水平的。
师:精彩(鼓掌)。请大家结合全文内容再探讨一下。
生3:“我”迫于生计,不得不变卖家产,举家搬迁,手头也并不阔绰,“辛苦”而辗转不定。闰土更是生活得像个木偶人,饱受着“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苦,还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焚香叩头”上。杨二嫂则生活得卑贱,年轻时靠姿色招徕顾客,年老时变得非常市侩,爱占小便宜。
师:这三种生活都不是作者所希望的,作者借“我”之口都一一否定了。
生4:文中说“这次回来,本没有好心情”,而且离开故乡时一点儿都不留恋,这说明“我”对眼前的故乡非常失望,便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衣食无忧,精神愉快,就像现在。
师:用自己的话替作者设想一下,假如九十岁高龄的宏儿回到故乡探访,他离开时的片段该怎样展开呢?
生5:时代沧桑巨变,故乡应该全变了样,村村有了水泥路,通了宽带,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看到这样的情景,宏儿的心情应该很高兴。
生6:假如水生还活着,水生和宏儿的感情会更加深厚,他们在一起一定会忆苦思甜。
生7:他们可能在精致、时尚的游艇上,畅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师:请同学合理想象,描写设计一段离别的场景。
点评:鲁迅在提到“新生活”后便止笔了,这说明他在思考新生活的蓝图。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与生俱来,执教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此处的留白,引发了学生对整个文本的解读兴趣,引导学生读出了文本的思想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更值得点赞的是,执教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随机练笔,这既可以让学生领悟作品的创作风格,再次体验作品的意蕴,而且还获得了一次深层创造的机会,将读与写充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了基础。
二、“留白”可让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如何把控和评价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上述例子让我们悟出,可以从留白这个角度来突破。留白是经典作品的有机构成部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它,它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上述实录片段,体现了教师对阅读规律的尊重,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能够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读促写,以写带读,逐步实现读写浑然交融的境界。
有效教学,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发现作品的创作艺术,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了解文本的意蕴,获得写作体验的教学。文章中的留白最有咀嚼价值,它往往承载着作品真正的目的,蕴藏着巨大的解读空间。教师应加以点拨,使学生领悟这种艺术手法,提高写作水平。请看学生的习作:
“回去吧,水生老弟,天太冷,风又大,别着凉了。”
“没事的,宏儿老兄,我这身子骨保养得好。”
“嗯,我们这一回见了面,以后不知啥时能再见一次,我们都要入土啦。”
“别瞎说。生老病死,那是常理,谁也拦不住。没有啥可伤心的。更何况现在越过越好,过一天就高兴一天吧。”
离开绍兴的船儿就要起航了,专程陪同离休干部周宏休养的两位工作人员小声说:“周部长,船要走了。”
周宏望着一派秀美繁华的景象,不舍地握着水生老人的手,紧紧地,嘴蠕动了半天,“这好日子还在后头,多着呢。有空你一定要到我那儿看看啊。”
“会的,你放心吧。”水生笑着,眼泪流下来,喃喃地说:“今非昔比,今非昔比……”
这段练笔情节设计合理,吻合原作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自然地呈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图景。从技法上看,作者发扬了原作注重描写的风格,运用了对话、神态和环境描写,注重细节刻画,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可见,用好留白,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个实现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融合的切入点,营造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妙境。
而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则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表达空间,以引起读者的想象,触发读者深层的思考,以一当十,以简代繁。经典作品往往是言尽而意远,总有许多空白。如果教师用心发挥它的教学价值,这些空白便变成留白,成为妙不可言的文本解读途径和写作技巧的借鉴之处。
一、课堂“留白”教学实录
请看《故乡》教学实录片段。
生齐读——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师:鲁迅所希望的“新的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1:比文中的“我”、闰土、杨二嫂生活得幸福。
生2:不是辛苦辗转的,而是安稳平静的;不是整天麻木愚钝的,而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自我觉醒意识的;不是投机钻营、坑蒙拐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提高生活水平的。
师:精彩(鼓掌)。请大家结合全文内容再探讨一下。
生3:“我”迫于生计,不得不变卖家产,举家搬迁,手头也并不阔绰,“辛苦”而辗转不定。闰土更是生活得像个木偶人,饱受着“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苦,还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焚香叩头”上。杨二嫂则生活得卑贱,年轻时靠姿色招徕顾客,年老时变得非常市侩,爱占小便宜。
师:这三种生活都不是作者所希望的,作者借“我”之口都一一否定了。
生4:文中说“这次回来,本没有好心情”,而且离开故乡时一点儿都不留恋,这说明“我”对眼前的故乡非常失望,便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衣食无忧,精神愉快,就像现在。
师:用自己的话替作者设想一下,假如九十岁高龄的宏儿回到故乡探访,他离开时的片段该怎样展开呢?
生5:时代沧桑巨变,故乡应该全变了样,村村有了水泥路,通了宽带,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看到这样的情景,宏儿的心情应该很高兴。
生6:假如水生还活着,水生和宏儿的感情会更加深厚,他们在一起一定会忆苦思甜。
生7:他们可能在精致、时尚的游艇上,畅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师:请同学合理想象,描写设计一段离别的场景。
点评:鲁迅在提到“新生活”后便止笔了,这说明他在思考新生活的蓝图。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与生俱来,执教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此处的留白,引发了学生对整个文本的解读兴趣,引导学生读出了文本的思想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更值得点赞的是,执教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随机练笔,这既可以让学生领悟作品的创作风格,再次体验作品的意蕴,而且还获得了一次深层创造的机会,将读与写充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了基础。
二、“留白”可让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如何把控和评价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上述例子让我们悟出,可以从留白这个角度来突破。留白是经典作品的有机构成部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它,它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上述实录片段,体现了教师对阅读规律的尊重,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能够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读促写,以写带读,逐步实现读写浑然交融的境界。
有效教学,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发现作品的创作艺术,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了解文本的意蕴,获得写作体验的教学。文章中的留白最有咀嚼价值,它往往承载着作品真正的目的,蕴藏着巨大的解读空间。教师应加以点拨,使学生领悟这种艺术手法,提高写作水平。请看学生的习作:
“回去吧,水生老弟,天太冷,风又大,别着凉了。”
“没事的,宏儿老兄,我这身子骨保养得好。”
“嗯,我们这一回见了面,以后不知啥时能再见一次,我们都要入土啦。”
“别瞎说。生老病死,那是常理,谁也拦不住。没有啥可伤心的。更何况现在越过越好,过一天就高兴一天吧。”
离开绍兴的船儿就要起航了,专程陪同离休干部周宏休养的两位工作人员小声说:“周部长,船要走了。”
周宏望着一派秀美繁华的景象,不舍地握着水生老人的手,紧紧地,嘴蠕动了半天,“这好日子还在后头,多着呢。有空你一定要到我那儿看看啊。”
“会的,你放心吧。”水生笑着,眼泪流下来,喃喃地说:“今非昔比,今非昔比……”
这段练笔情节设计合理,吻合原作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自然地呈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图景。从技法上看,作者发扬了原作注重描写的风格,运用了对话、神态和环境描写,注重细节刻画,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可见,用好留白,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个实现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融合的切入点,营造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