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于“中年危机”的认识,从身体上的被掏空,转向人到中年在职场上的无力感。而“88年的中年妇女”“90后的空巢老人”这种哭笑不得的说法,又使得中年危机的波及面,进一步扩大。
“促进免疫、抗衰老、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疲劳、抗辐射、保肝、改善生殖功能”……在网上,这是对枸杞药用价值的描述。
于是,当中年人(多半是中年男人)把枸杞泡进保温杯的时候,把这一系列功能取反,便成了人到中年的一种状态描述。再于是,“保温杯泡枸杞”被符号化,用于和“冰摩卡”形成鲜明的对比,指代人到中年力不从心的一种状态。看到曾经的摇滚浪子也端起了保温杯,很多人娱乐暴笑,也有很多人开始感慨衰老……
如果就事论事,我只能说我们太年轻了……网上笑着转帖的年轻人,多半生于1990年以后,而黑豹最火的年代是1991-1994年,那时候你都没上幼儿园……如果你听着黑豹的歌一路走来,也许就不会觉得摇滚浪子捧着保温杯的反差感极具娱乐性——黑豹走过了20年,乐队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你也从小长大,娶妻生子,任何事情拉长到这个时间跨度,都成不了一件很值得娱乐的事;或者也可以说,我们的音乐产业太年轻,想想在美国,半个世纪前大家听猫王,到今天,年逾七旬的滚石还在演出……70年的发展,观众已经接受了一代代偶像的老去,倒是我们,正在经历着流行音乐产业发展以来,第一批偶像逐渐老去的时候……所以,当我们看到曾经长发皮衣的叛逆青年挺着大肚子捧着保温杯的时候,我们反射般地弹出一个词——“中年危机”。
最初,中年危机进入大家的视野,多是形容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力不从心;后来又出了华为35岁 的老员工失业后收入腰斩,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的故事;还有30岁 的创业者,被合伙人踢出局后,妻子诉诸网络公道,高富帅秒变屌丝男的故事……这些已经进入中产阶级、生活富足的人,在中年的时候遭遇职场失意,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活状态的故事,让人们对于“中年危机”的认识,从身体上的被掏空,转向人到中年在职场的和无力感。而“88年的中年妇女”“90后的空巢老人”这种哭笑不得的说法,又使得中年危机的波及面,进一步扩大。
为什么是现在?
作为一个逐步进入中年危机年龄范围的人,除了隐约出现的一些危机感,我们也不由得思考几个问题,首先就是:为什么出现在现在?
1990年代,我们国家也进行过一次国有企业改革,当时,我们创造性地使用了“下岗”“分流”等一系列词汇,回避了“失业”这样较为直白的描述,来形容当时从企业改革、竞争上岗中被淘汰分流下来的人群。要说年纪,那一批也是中年人居多,而且往往是在企业中学历、职称等方面不占优的人群。但在那个时代,我们从来没听到有人说中年危机,为什么今天,面临转岗、再就业的中年人就引发了危机呢?
其实,危机多是从落差中出现的。当年下岗分流的人群,很大一部分自身学历不高,下岗前在企业中也不属于高管、高薪员工,在这种情况下下岗,落差相对不大;而且当时我们的经济还远不如现在活跃,无论房地产还是移动互联网,都还没有那么多造富神话。所谓“不患寡,患不均”,在社会整体收入不高、下岗前后落差不大的那个年代,一时并没有“中年危机”的说法。
而今天不同,在經济周期、市场环境等不同原因的作用下,原来光鲜的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30多年后,逐步放缓了脚步,有的甚至大幅度地缩减在华的投资和员工队伍;讲求狼性的民营企业也要求队伍不断年轻化,以保持团队的冲劲和饥饿感……于是有相当数量高学历、简历漂亮、原本认为拿了一手好牌的中年人被企业淘汰了。这当中不乏年薪百万的高管,他们突然发现:再就业是件很尴尬的事情——自己很难接受降职降薪,但如果不是特别合适,企业也很难拿出很高的预算,招一个这个年纪又不是特别对口的人——以聘你的成本,可以招两三个年轻人,肯出差能加班,家里没负担,学东西快……何乐不为?
于是,这种“原本一手好牌,转眼就业困难”的局面凸显了中年人的危机。如果总结一下,今天之所以会有人感到危机,是因为我们的确发展得更快了,收入更高了,当有人跟不上的时候,巨大的落差就催生了危机感和无力感。
为什么是中年?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人到中年,多数人已经成家立业有一段时间,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上要赡养老人,可能房贷还没有还清,下要抚养孩子——如果你还是春风得意的企业高管,年薪百万,实现上述目标自然不成问题。但有一天,你突然面临重新再就业,上有老下有小就成了压力。虽然凭着积蓄不会马上断粮,但每个月房贷要还,孩子上学的计划是不是要再调整一下,你自己社保断交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麻烦……这些原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会随着你职场的挫折,瞬间成了问题甚至危机,让本来因为工作的问题就很烦躁的你更加心焦。
如果接近退休年纪,那他就不如索性提前退休;如果是一个小年轻,他也可以推倒重来,转行从零开始,或者回到校园再镀个金……但你不行。放在另一个语境中,你的年纪叫“年富力强”,而在当下的语境中,中年却着实有些尴尬。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年出差德国。我发现,德国员工如果失业了,起初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拿到原来薪水的一多半;而当双职工的家庭有了孩子,家庭就会面临奇高的所得税率,从而把家长中的一个人赶回家全职带孩子……相比之下,在我们这儿可能成了“危机”的问题,在有些语境中却不是。因此,似乎危不危机也和当事人所面临的社会保障环境有关系,当我们的保障体系还没有那么完备的时候,医疗、养老、教育这些本该被保障体系照顾得比较稳妥的项目,却反而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成了加重我们困难的危机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仍孤身一人,没结婚没子女,他失业了可能再选择的机会也会容易些。毕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下,只要心态健康,也真谈不上太多危机。而如果放之于一个有老有小的家庭,你就真会感到危机。所以,中年的危机,不光是中年人造成的。
什么人最容易职场危机?
中年和青年,长短是相对应的。中年人经验更丰富,但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要逊于年轻人;年轻人则反之,学习快,但经验弱。如果有一天这个社会让中年人感到了危机,也就证明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学习能力的褒奖要大于对经验的倚重。
让人回味的是,现在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元素是技术革新,尤其是信息技术。而最先因中年职场危机被关注的,也正是类似华为这样的技术型企业——一方面,技术迭代的加速,使得经验累积远没有迅速学习的价值高,类似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的一些技术关键字,从诞生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而已,对于这些本来就只有很短历史的东西,一个人有再久的工作经验也没什么直接的优势,而如果你受上一代技术的影响很深,反而可能形成一些限制你学习和贯通能力的惯性思维。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高速的发展伴随着一些特有的文化,随便打开任何一个管理论坛,你都能找出一堆文章教你如何激励团队,如何让团队“狼性”,如何打造“指数型组织”高速发展,如何保持团队饥饿感……而如果你让一个保温杯泡枸杞的人讲求狼性,天天拼命,显然是有一些违和的——这种违和感不是你能不能狼性,而是企业相不相信你在拖家带口、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狼性。因此不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特别对于一些重点培养的岗位已经开始明确提出了年纪要求,有的企业甚至人为提前了员工退休的年纪,以使在职的员工也有压迫感。
这也部分回答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为何在以前我们没有感觉到中年危机。因为以前在我们整个社会倚重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仍然会很看重经验,即便是技术型的企业,更新迭代也还没有那么快,此时的中年人在经验上还占优,而即便在一个公司不合适而暂时失业,在谋求下一份职业的时候,所谓“成熟”“经验”还被看重,自己也没有因为新技术太多学习上力不从心而产生恐慌感。
中等收入陷阱的个人版
如果我们总结上面的三个问题,会发现关于中年危机和中产梦碎这个问题的一些更深的原因:危机感的产生,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的确发展快了,收入增长了,跟不上这个高增长的一部分人有可能被落下;而一旦被落下的人,此人的生活以及背后家庭的生活状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产生危机——背后的原因,一是我们收入的迅速增长,另一是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环境还没有跟上收入的增长,能让暂时跟不上的人稍微心安地面对这种落差——看着眼熟是吧,这种现象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通常指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会陷入的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等……某种意义上说,中年危机不是某个人的,我们的国家也正在经历着中年危机。
在第三个问题中我们看到,当我们的技术革新、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也率先在这些领域产生了中年危机的人……这其实回到了一个要效率或者是公平的古老命题。在眼下的中国,可能对“被失业”的那些中年人算不算公平各说各有理,但“要效率要增长”的答案是一定的。在国人眼中,我增长了,钱赚到了,再回过头来谈公平,也总比坐在原地谈先效率还是先公平要有意义得多吧?
但我们增长了,回过头谈公平是什么时候呢?当我们开始或唏嘘、或苛责那些暂时失意的中年人为何不可以迎头赶上,为何不能提升自己,为何不能努力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高速发展到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考虑一下对掉队人的照顾呢?
当然,对于那些正处于危机中的中年人而言,分析中年危机的成因,远不如提升忧患意识、保持自我的时常更新、跟上这个时代越来越快的迭代步伐来得重要。这么说显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的确是中年人该去做的事。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企业是不是短视而只重视了眼前的发展,也可以质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但这绝不是人到中年面临危机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态度——一切还得从提升自己做起。
当90后也一步步迈向30岁的时候,我们也得提醒一下更为年轻的同学们,那些今天感到危機的人也才35 ,你们觉得自己离中年还很远么?能有效避免中年危机的人,一定不是那些已经到中年还在转发“黑豹保温杯”娱乐、回过头找几个就开黑王者农药的同学们。做点什么,使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清晰,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素质,也许比多赢几局游戏更有意义一些吧。
“促进免疫、抗衰老、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疲劳、抗辐射、保肝、改善生殖功能”……在网上,这是对枸杞药用价值的描述。
于是,当中年人(多半是中年男人)把枸杞泡进保温杯的时候,把这一系列功能取反,便成了人到中年的一种状态描述。再于是,“保温杯泡枸杞”被符号化,用于和“冰摩卡”形成鲜明的对比,指代人到中年力不从心的一种状态。看到曾经的摇滚浪子也端起了保温杯,很多人娱乐暴笑,也有很多人开始感慨衰老……
如果就事论事,我只能说我们太年轻了……网上笑着转帖的年轻人,多半生于1990年以后,而黑豹最火的年代是1991-1994年,那时候你都没上幼儿园……如果你听着黑豹的歌一路走来,也许就不会觉得摇滚浪子捧着保温杯的反差感极具娱乐性——黑豹走过了20年,乐队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你也从小长大,娶妻生子,任何事情拉长到这个时间跨度,都成不了一件很值得娱乐的事;或者也可以说,我们的音乐产业太年轻,想想在美国,半个世纪前大家听猫王,到今天,年逾七旬的滚石还在演出……70年的发展,观众已经接受了一代代偶像的老去,倒是我们,正在经历着流行音乐产业发展以来,第一批偶像逐渐老去的时候……所以,当我们看到曾经长发皮衣的叛逆青年挺着大肚子捧着保温杯的时候,我们反射般地弹出一个词——“中年危机”。
最初,中年危机进入大家的视野,多是形容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力不从心;后来又出了华为35岁 的老员工失业后收入腰斩,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的故事;还有30岁 的创业者,被合伙人踢出局后,妻子诉诸网络公道,高富帅秒变屌丝男的故事……这些已经进入中产阶级、生活富足的人,在中年的时候遭遇职场失意,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活状态的故事,让人们对于“中年危机”的认识,从身体上的被掏空,转向人到中年在职场的和无力感。而“88年的中年妇女”“90后的空巢老人”这种哭笑不得的说法,又使得中年危机的波及面,进一步扩大。
为什么是现在?
作为一个逐步进入中年危机年龄范围的人,除了隐约出现的一些危机感,我们也不由得思考几个问题,首先就是:为什么出现在现在?
1990年代,我们国家也进行过一次国有企业改革,当时,我们创造性地使用了“下岗”“分流”等一系列词汇,回避了“失业”这样较为直白的描述,来形容当时从企业改革、竞争上岗中被淘汰分流下来的人群。要说年纪,那一批也是中年人居多,而且往往是在企业中学历、职称等方面不占优的人群。但在那个时代,我们从来没听到有人说中年危机,为什么今天,面临转岗、再就业的中年人就引发了危机呢?
其实,危机多是从落差中出现的。当年下岗分流的人群,很大一部分自身学历不高,下岗前在企业中也不属于高管、高薪员工,在这种情况下下岗,落差相对不大;而且当时我们的经济还远不如现在活跃,无论房地产还是移动互联网,都还没有那么多造富神话。所谓“不患寡,患不均”,在社会整体收入不高、下岗前后落差不大的那个年代,一时并没有“中年危机”的说法。
而今天不同,在經济周期、市场环境等不同原因的作用下,原来光鲜的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30多年后,逐步放缓了脚步,有的甚至大幅度地缩减在华的投资和员工队伍;讲求狼性的民营企业也要求队伍不断年轻化,以保持团队的冲劲和饥饿感……于是有相当数量高学历、简历漂亮、原本认为拿了一手好牌的中年人被企业淘汰了。这当中不乏年薪百万的高管,他们突然发现:再就业是件很尴尬的事情——自己很难接受降职降薪,但如果不是特别合适,企业也很难拿出很高的预算,招一个这个年纪又不是特别对口的人——以聘你的成本,可以招两三个年轻人,肯出差能加班,家里没负担,学东西快……何乐不为?
于是,这种“原本一手好牌,转眼就业困难”的局面凸显了中年人的危机。如果总结一下,今天之所以会有人感到危机,是因为我们的确发展得更快了,收入更高了,当有人跟不上的时候,巨大的落差就催生了危机感和无力感。
为什么是中年?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人到中年,多数人已经成家立业有一段时间,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上要赡养老人,可能房贷还没有还清,下要抚养孩子——如果你还是春风得意的企业高管,年薪百万,实现上述目标自然不成问题。但有一天,你突然面临重新再就业,上有老下有小就成了压力。虽然凭着积蓄不会马上断粮,但每个月房贷要还,孩子上学的计划是不是要再调整一下,你自己社保断交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麻烦……这些原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会随着你职场的挫折,瞬间成了问题甚至危机,让本来因为工作的问题就很烦躁的你更加心焦。
如果接近退休年纪,那他就不如索性提前退休;如果是一个小年轻,他也可以推倒重来,转行从零开始,或者回到校园再镀个金……但你不行。放在另一个语境中,你的年纪叫“年富力强”,而在当下的语境中,中年却着实有些尴尬。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年出差德国。我发现,德国员工如果失业了,起初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拿到原来薪水的一多半;而当双职工的家庭有了孩子,家庭就会面临奇高的所得税率,从而把家长中的一个人赶回家全职带孩子……相比之下,在我们这儿可能成了“危机”的问题,在有些语境中却不是。因此,似乎危不危机也和当事人所面临的社会保障环境有关系,当我们的保障体系还没有那么完备的时候,医疗、养老、教育这些本该被保障体系照顾得比较稳妥的项目,却反而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成了加重我们困难的危机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仍孤身一人,没结婚没子女,他失业了可能再选择的机会也会容易些。毕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下,只要心态健康,也真谈不上太多危机。而如果放之于一个有老有小的家庭,你就真会感到危机。所以,中年的危机,不光是中年人造成的。
什么人最容易职场危机?
中年和青年,长短是相对应的。中年人经验更丰富,但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要逊于年轻人;年轻人则反之,学习快,但经验弱。如果有一天这个社会让中年人感到了危机,也就证明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学习能力的褒奖要大于对经验的倚重。
让人回味的是,现在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元素是技术革新,尤其是信息技术。而最先因中年职场危机被关注的,也正是类似华为这样的技术型企业——一方面,技术迭代的加速,使得经验累积远没有迅速学习的价值高,类似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的一些技术关键字,从诞生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而已,对于这些本来就只有很短历史的东西,一个人有再久的工作经验也没什么直接的优势,而如果你受上一代技术的影响很深,反而可能形成一些限制你学习和贯通能力的惯性思维。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高速的发展伴随着一些特有的文化,随便打开任何一个管理论坛,你都能找出一堆文章教你如何激励团队,如何让团队“狼性”,如何打造“指数型组织”高速发展,如何保持团队饥饿感……而如果你让一个保温杯泡枸杞的人讲求狼性,天天拼命,显然是有一些违和的——这种违和感不是你能不能狼性,而是企业相不相信你在拖家带口、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狼性。因此不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特别对于一些重点培养的岗位已经开始明确提出了年纪要求,有的企业甚至人为提前了员工退休的年纪,以使在职的员工也有压迫感。
这也部分回答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为何在以前我们没有感觉到中年危机。因为以前在我们整个社会倚重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仍然会很看重经验,即便是技术型的企业,更新迭代也还没有那么快,此时的中年人在经验上还占优,而即便在一个公司不合适而暂时失业,在谋求下一份职业的时候,所谓“成熟”“经验”还被看重,自己也没有因为新技术太多学习上力不从心而产生恐慌感。
中等收入陷阱的个人版
如果我们总结上面的三个问题,会发现关于中年危机和中产梦碎这个问题的一些更深的原因:危机感的产生,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的确发展快了,收入增长了,跟不上这个高增长的一部分人有可能被落下;而一旦被落下的人,此人的生活以及背后家庭的生活状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产生危机——背后的原因,一是我们收入的迅速增长,另一是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环境还没有跟上收入的增长,能让暂时跟不上的人稍微心安地面对这种落差——看着眼熟是吧,这种现象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通常指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会陷入的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等……某种意义上说,中年危机不是某个人的,我们的国家也正在经历着中年危机。
在第三个问题中我们看到,当我们的技术革新、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也率先在这些领域产生了中年危机的人……这其实回到了一个要效率或者是公平的古老命题。在眼下的中国,可能对“被失业”的那些中年人算不算公平各说各有理,但“要效率要增长”的答案是一定的。在国人眼中,我增长了,钱赚到了,再回过头来谈公平,也总比坐在原地谈先效率还是先公平要有意义得多吧?
但我们增长了,回过头谈公平是什么时候呢?当我们开始或唏嘘、或苛责那些暂时失意的中年人为何不可以迎头赶上,为何不能提升自己,为何不能努力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高速发展到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考虑一下对掉队人的照顾呢?
当然,对于那些正处于危机中的中年人而言,分析中年危机的成因,远不如提升忧患意识、保持自我的时常更新、跟上这个时代越来越快的迭代步伐来得重要。这么说显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的确是中年人该去做的事。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企业是不是短视而只重视了眼前的发展,也可以质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但这绝不是人到中年面临危机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态度——一切还得从提升自己做起。
当90后也一步步迈向30岁的时候,我们也得提醒一下更为年轻的同学们,那些今天感到危機的人也才35 ,你们觉得自己离中年还很远么?能有效避免中年危机的人,一定不是那些已经到中年还在转发“黑豹保温杯”娱乐、回过头找几个就开黑王者农药的同学们。做点什么,使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清晰,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素质,也许比多赢几局游戏更有意义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