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与生爱共融合的理性思考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想状态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关心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然而,种种实例表明教师所理解和给予学生的爱与学生感受到的爱有时并不一致,甚至会大相径庭,这时就会出现偏差、误会。师爱与生爱难以融合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在于教师不懂爱,不会爱,给予学生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爱;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对教师的偏颇认识,情感淡漠以至于不能给予教师及时且积极的反馈。要促使师爱与生爱的共融合,就需要教师懂爱、能爱、会爱;还需要学生正确认识教师给予的关怀,反应灵敏,及时给予反馈。
  关键词:师爱;生爱;融合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教师总是全心全意的关心着自己的学生,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作为学生也应对教师给予的关心作出积极的反应。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在表达师爱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学生也并不总是能够感受到师爱和给予积极反馈。因此,寻求师爱与生爱共融合的合理路径,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一、师爱与生爱之概述
  (一)师爱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学生群体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和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第一个字即为“仁”,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所在。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家们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了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教师职业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要求。
  (二)生爱
  学生都是有情感、会思想的人,他们对于教师给予的关怀,应该是有所反应和反馈的。虽然教师并没有希冀从学生那里得到怎样的回报,但是真诚的情感总会感动学生,使学生心怀感恩、有所反馈,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师爱与生爱共融合现状透析
  真正的师爱是全面关心每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爱,造成班级氛围不佳、学生情绪消极;由于学生的“无动于衷”、屡次犯错等回应,使得教师越发没有耐心、情绪急躁。师爱和生爱的畸形发展,使得目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出现“冷冻”现象,令人忧虑;就师爱和生爱表达不当的具体表现而言,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爱之不及
  1、有失公平的爱
  教育失去爱和公平,就失去一切。师爱意味着教育者要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而现实中的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事实上的不平等,诸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过度关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尽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可是在部分老师的眼中,分数是最为关键的,这种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此外,教师有失公平的爱还体现在偏爱听话的学生、偏爱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等。
  2、有失真诚的爱
  爱有真假之分,现实中部分老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发自肺腑的爱,之所以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一部分原因是出自职业的道德,内心实则对该学生是放任自流的态度。如果教师并没有真正给学生留一块明丽的空间,内心里对其并不报希望,关切之情也仅仅是流于表面,那将无意间给学生造成伤害,而这种伤害一旦造成往往无法补救。
  (二)师爱之过当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这里谈的第一种倾向就是溺爱。教师因爱之深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教导,结果变成了放任的溺爱、宠爱。这种爱所建立的师生关系往往只是表面上看似和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与溺爱相对的则是过分严格的爱。“严师出高徒”这一信条已被无数的实例印证,但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一切都还应从实际出发。许多教师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信念,对所有学生都严厉有加而关爱不足。然而,教师这样的“严格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师就应当将其纳入考虑范围。
  (三)生爱之不当
  学生们及时且积极的感知和反馈对教师来讲极为重要,是教师继续爱下去的动力。然而,现今的学生易情感淡漠,心理焦虑,常出现生爱表达不当的问题。首先,在还未了解自己的老师之前,部分学生常常根据自己的个人好恶从表面上评价老师,这样做既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授课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其次,学校里的等级排名、各种评优活动等使大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忙碌焦虑之中,很少关心学习之外的事情,学生们被培养成了一批批的“现代机器人”,将教师指导和关怀视为指令和要求,基本上“言听计从”而“无动于衷”。最后,现在的学生在家里基本都是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宝贝,“小皇帝”式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容易使一部分孩子不知什么是爱,情感淡漠麻木,加之学校教育中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感知师爱的能力薄弱。
  三、师爱与生爱共融合何故低效
  许多调查表明:与老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主动亲近老师;自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则会主动疏远老师甚至与老师为“敌”。正确而积极的师爱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的回报和反馈更能激发教师的信念和爱心。可见,爱的需要以及由爱所产生的价值,并不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爱终究才会引起师爱与生爱的共融。
  四、师爱与生爱共融合何以有效
  (一)教师懂爱、能爱、会爱
  老师热爱学生就应该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无条件的,不应有任何附加条件。当教师看到学生们的成绩差异时,要欣赏每一个孩子,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块真善美的领地,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当教师知道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时,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和努力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尽情的表达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
  (二)学生对师爱的积极反馈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 ]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学生应该或者说是有义务对教师给予的关心作出积极的反应。李镇西老师曾说:“我们对学生充满真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还远远不够。爱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总之,在“关心——确认——反馈”的关心关系中,学生不仅是师爱的承受者,同时也会成为爱的学习者和潜在的爱的践行者。
其他文献
摘要:自信是自我评价机制中的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并希望被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可。自信的力量会影响人们对生活、事物和学习的态度。在学前教育中发现:孩子可以有很强的自信和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朋友可以友好相处;面对困难,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引导和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这是幼儿园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幼儿教育;培养;自信心  一、自信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期刊
曾经有位名师说过“一堂优秀的课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的。”显然,从这句话里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去做。  一、认真有效的备课  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而且抽象,难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学
期刊
观察:  寒寒是一名四岁半的小女孩,从我进入中三班开始,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她倒很安静,从不吵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玩着或者看着小朋友玩。她不用我们老师过多的操心,真是一个“乖孩子”。当别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挤到我面前,大声嚷着“老师,我知道,我知道”,“老师,我要玩雪花片”……唯独她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眼巴巴地看着我。“你要玩玩具吗?”“要”她轻
期刊
摘要:在对任何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习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深入思考,即使是遇到问题也能去努力克服,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进行藏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全面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及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究了培养初中生学习藏语文兴趣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藏语文;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兴趣是学生
期刊
摘要:教师优秀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其教育学生之灵魂,而教师的人格、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意识和性格的形成能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关键词:教师;人格;影响  人格,即人的品格,是人的心里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民族教育引起人们重视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维护团结、巩固边防、保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此外还是为了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这样对民族教育价值进行定位,应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单纯的出于这一目的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成员成长的过程,是少数民族人员人权的需求,是少数民族成员发展的需求,是少数民族人性的需求。因此对民族教育的价值定位应当在民族去向与国家去向中间寻找平衡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切入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及培养策略,已经成为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去面对、思考、研究和落实重要内容。  一、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形成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在研究学科课程之间的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特征时,就提出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在2
期刊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二字,“语”即语言,“文”即文学。语文不仅是字、词、句、音、形、义,更多的是一种感悟,一种情怀,是德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  关键词:语文;立德树人;国家意志  仔细研究201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进入初中阶段,整个课程变得比小学更难,特别是数学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这种变化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来讲也有一定的难度,会出现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质效不高的现象。本文就如何突破教学工作中的这一难题,围绕提高课堂质效的有效途径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质效;途径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师方面  就目前初中
期刊
摘要:自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自学信心,教给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自学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和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