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秘书长于秀红说,马云公益基金会专注于教育领域,每年资助来自最贫困地区的20位乡村校长、100位乡村教师和150位乡村师范生
2017年“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前的午餐会上,马云说自己很喜欢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个极简单的场景,“一位妈妈早上带着孩子坐校车来到学校”。他知道,对很多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这是奢侈的,“他们从家到学校要跋涉几公里,回去又是几公里,爸爸妈妈在城市打工,回家后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也不知道怎么教,他们课后的作业、生活全乱套了”。
那次午餐会上,马云对在座的80余位企业家说:“我觉得只有乡村教育强了,教育才真正强,只有农民发生变化了,农村发生变化了,中国才真正发生变化。衡量一个国家的水平,不是在于国家有多少厉害的大学,厉害的中学,而在于我们最差的学校到底有多差。最差的学校改变了,这个国家才会有机会改变起来。”
2014年12月,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为基金会)成立,2015年3月入职的于秀红(现任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是第一位员工。第一次跟她见面,马云明确说明,基金会将专注于教育领域,因为“就好这口”。《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于秀红一直称马云为“马老师”,而且说马云“也这样称呼自己”。
刚刚进入基金会工作,我对马老师的领导风格不太了解,常有其他部门的同事跟我说:“马老师时间很紧张,开会作报告,一定要简明扼要。”但开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我还是准备了非常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数据分析。会前我问马老师,这些内容要细致地讲,还是简单地说?他答:“当然要详细讲啊!开理事会就是让大家深入学习,还要讨论!态度是第一位的,要非常认真,给理事们也说清楚,要非常认真!”结果这个会议开得很长,足足开了两个小时。蔡崇信(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上个月也成立了他的个人基金会,还分享了第一次参加我们基金会理事会的情景。他原以为去听听就行,没想到跟开集团战略会一样,所有背景资料和分析做得非常到位,讨论也很细致,他很惊讶,才觉得这个事情要重视。后来,马老师还让我向各位理事转达:“基金会一年开两次理事会,有两次不参加,就要退出。”
现在,基金会的所有项目必须遵从三个维度:高度、温度和专业度。最初在确定这三个维度时,马老师问我:“高度是什么?怎么体现?”当时我正为一些项目整理思路,就借此说,要找有影响力的、旗鼓相当的合作机构,这样能显示高度。刚说了这两句,就听见他朝正在办公室外打电话的邵晓峰(现任阿里巴巴集团秘书长)喊:“你赶紧过来!你听听她这个高度!”他让我继续说,我当然知道出丑了,就不说了。马老师后来跟我解释说:“高度体现在思想上,我们的公益理念、教育理念要真正有引领性,要让大家能去借鉴和参考,不是跟所谓的大机构合作,显示自己有关系。高度一定不是拿别人的牌子贴在我们身上,我们不需要。” 现在很多人说,马云做公益很高调。我们有时候也开玩笑,说做公益成了做传播。马老师也强调基金会一定要做大量的传播。为什么?答案很清楚。马云本人不需要再出名了,他是希望我们挖掘出更多的乡村老师的故事,要让大家知道这些老师,让大家知道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和机构在为乡村老师做事。
对于基金会的活动,马老师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基金会每年举办的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获奖教师培训启动仪式,基金会主办的乡村校长论坛等,他都参加,甚至嘉宾的职务他也要审阅。
有一次,他看着一位将要参加校长论坛的嘉宾的职务说:“你请的这个人有经验吗?”我说这个人以前做过校长。他说:“那干嘛不直接写他是校长?”我们当时想着,一个大的活动怎么也得涂脂抹粉、打扮一下,前面写一些看上去更高级的职务,更能体现嘉宾的身份。马老师却让我们 “把胭脂花粉全给洗掉”,“因为我们举办的是校长论坛,就是直接为校长服务,所以校长们要知道来了能学到东西。我们希望请来的是有实战经验而且有一定理论高度的优秀校长。光鲜的职务看上去很好,但校长们不知道这样的人能来讲什么”。
基金會一些重大活动的策划创意也是马老师提出的,比如《重回课堂》示范课项目,就是请不同的人给乡村老师上一节课。马老师常说,中国的“教”很好,但“育”是缺乏的,所以要打开老师的视野,希望他们多体验通识教育和人文艺术。今年的《重回课堂》示范课,我们请著名青年音乐指挥家俞潞给老师们上了一节音乐课,他还给老师们排了大合唱;请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上了一节美术课;请于丹上了一节国学课;请2015年“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奖教师张晓琴上了一节语文课。其中,潘公凯和于丹都是马老师请来的。像这样的艺术课、国学课,对很多乡村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他们打开了这方面的眼界,回去之后就会想到,要怎样熏陶孩子们。 到三亚给获奖的乡村老师办颁奖典礼也是马老师提出来的。一开始,他就嘱咐我说:“我们给乡村老师办颁奖典礼,就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让老师们开心。你不要想着带老师们去学习哦!是带他们去玩的。”我当时挺诧异,因为捐赠人一般都怕老师用他们的钱游山玩水,希望把钱用得实一点,但马老师不是。讨论在哪里办颁奖典礼时,我提议,可不可以让老师们来杭州、游西湖、参观阿里集团。马老师想了好一会儿,说:“这个想法的方向是对的,但让他们来杭州见世面,不如带他们去三亚。这些老师来自西北、西南地区(2015年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仅面向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6省区开展),肯定没见过海。”他觉得大海最能给人带来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人,教不出好孩子。他还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让我很感动——“你们要对这些老师很好,老师觉得很开心,他们回去肯定会对孩子们很好,不好都不好意思啊!”
第一年参加颁奖典礼的老师来自6个省区,我们就安排颁6轮奖,原本希望马老师颁第一轮,剩下的由其他嘉宾颁发。但他说:“由我颁奖的那组老师是不是很开心?”我说那是当然。结果,那天晚上他主动颁了6次奖。
我们服务好了校长和老师,却没有“照顾”好马老师的企业家朋友。第一年办乡村教师颁奖典礼,马老师说要请一些企业家朋友来参加。因为团队人手不足,经验也少,我问他怎样接待那些企业家?他却反问我:“干嘛要接待企业家?他们天天出门,都有助理,你把座位安排好就可以。”他叮嘱我:“你们一定要清楚,让这些人来参与公益,是要他们做贡献的,不是让他们来享受服务的。你们花很多精力去接待这些企业家,还有精力去服务老师吗?”结果第一年颁奖典礼,还有企业家问用餐、订房的信息,我们只提供一些咨询和帮助,后来再办,他们就习惯了,自行解决。
我到基金会工作3年半了,发现只要是跟马老师谈话和沟通的人,他都非常尊重。我向他汇报工作时,他从来不会看手机,都是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一边。如果确实有非常紧急的事,他也会跟我说:“不好意思,请稍等一下,这个事情我先处理一下。”他做事很直接,从不会拐弯抹角,有问题就直接指出,但有时候讲完之后,又跟我说“你不要怪我刚才说你”。
马老师非常忙,对基金会的其他同事了解不多,但几乎每次我汇报完工作,他都会问我团队的状态,常说“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必须要把团队建立好”。我觉得他对人是非常关注的。有一次,他特意提到两个刚大学毕业的行政助理,希望我多带带她们。她们当时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但也需要专业发展,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她们就没有专长,这对她们不好”。
当然,我们体会最深的还是他的教师情结。我们平时称呼他马老师,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他还戏称自己是阿里集团的“首席教育官”,在湖畔大学,大家又叫他马校长。
很多人知道我们是2015年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却不知道马云还不是那么成功的时候,就已经关注这个领域了。早在2005年,他就匿名给杭州师范大学捐赠了100万元,帮助做乡村教师培训,当时没有媒体报道此事。基金会成立后,我们再次捐助杭師大,当年负责接收捐助的老师找到我们,告诉了我们这件事。所以,资助乡村教育曾是马老师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实现了。
很多专家一提起乡村教育就很揪心,也指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我们在评选乡村老师或者给乡村校长做培训时,发现的都是希望,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老师和校长对孩子们有多用心。
马老师说,我们不是教育部门,解决不了系统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但做事情不要怕小,做得越具体越能做出事情。所以,我们就抓一个点——老师和校长。一位老师就能影响一个课堂,他一生影响几百个孩子。只要改变一位老师,就可能改变几百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一位校长,就可能改变一个学校。我们从一个一个的点上做出示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起改变。
“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这3个项目映照着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师范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经过一线锻炼成为资深教师,最后再成为校长,这也像人生的几个步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他们有不同需求,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和总结出真正适合中国乡村的教育家,给他们“画像”。
2017年“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前的午餐会上,马云说自己很喜欢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个极简单的场景,“一位妈妈早上带着孩子坐校车来到学校”。他知道,对很多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这是奢侈的,“他们从家到学校要跋涉几公里,回去又是几公里,爸爸妈妈在城市打工,回家后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也不知道怎么教,他们课后的作业、生活全乱套了”。
那次午餐会上,马云对在座的80余位企业家说:“我觉得只有乡村教育强了,教育才真正强,只有农民发生变化了,农村发生变化了,中国才真正发生变化。衡量一个国家的水平,不是在于国家有多少厉害的大学,厉害的中学,而在于我们最差的学校到底有多差。最差的学校改变了,这个国家才会有机会改变起来。”
2014年12月,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为基金会)成立,2015年3月入职的于秀红(现任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是第一位员工。第一次跟她见面,马云明确说明,基金会将专注于教育领域,因为“就好这口”。《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于秀红一直称马云为“马老师”,而且说马云“也这样称呼自己”。
刚刚进入基金会工作,我对马老师的领导风格不太了解,常有其他部门的同事跟我说:“马老师时间很紧张,开会作报告,一定要简明扼要。”但开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我还是准备了非常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数据分析。会前我问马老师,这些内容要细致地讲,还是简单地说?他答:“当然要详细讲啊!开理事会就是让大家深入学习,还要讨论!态度是第一位的,要非常认真,给理事们也说清楚,要非常认真!”结果这个会议开得很长,足足开了两个小时。蔡崇信(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上个月也成立了他的个人基金会,还分享了第一次参加我们基金会理事会的情景。他原以为去听听就行,没想到跟开集团战略会一样,所有背景资料和分析做得非常到位,讨论也很细致,他很惊讶,才觉得这个事情要重视。后来,马老师还让我向各位理事转达:“基金会一年开两次理事会,有两次不参加,就要退出。”
现在,基金会的所有项目必须遵从三个维度:高度、温度和专业度。最初在确定这三个维度时,马老师问我:“高度是什么?怎么体现?”当时我正为一些项目整理思路,就借此说,要找有影响力的、旗鼓相当的合作机构,这样能显示高度。刚说了这两句,就听见他朝正在办公室外打电话的邵晓峰(现任阿里巴巴集团秘书长)喊:“你赶紧过来!你听听她这个高度!”他让我继续说,我当然知道出丑了,就不说了。马老师后来跟我解释说:“高度体现在思想上,我们的公益理念、教育理念要真正有引领性,要让大家能去借鉴和参考,不是跟所谓的大机构合作,显示自己有关系。高度一定不是拿别人的牌子贴在我们身上,我们不需要。” 现在很多人说,马云做公益很高调。我们有时候也开玩笑,说做公益成了做传播。马老师也强调基金会一定要做大量的传播。为什么?答案很清楚。马云本人不需要再出名了,他是希望我们挖掘出更多的乡村老师的故事,要让大家知道这些老师,让大家知道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和机构在为乡村老师做事。
“要让老师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
对于基金会的活动,马老师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基金会每年举办的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获奖教师培训启动仪式,基金会主办的乡村校长论坛等,他都参加,甚至嘉宾的职务他也要审阅。
有一次,他看着一位将要参加校长论坛的嘉宾的职务说:“你请的这个人有经验吗?”我说这个人以前做过校长。他说:“那干嘛不直接写他是校长?”我们当时想着,一个大的活动怎么也得涂脂抹粉、打扮一下,前面写一些看上去更高级的职务,更能体现嘉宾的身份。马老师却让我们 “把胭脂花粉全给洗掉”,“因为我们举办的是校长论坛,就是直接为校长服务,所以校长们要知道来了能学到东西。我们希望请来的是有实战经验而且有一定理论高度的优秀校长。光鲜的职务看上去很好,但校长们不知道这样的人能来讲什么”。
基金會一些重大活动的策划创意也是马老师提出的,比如《重回课堂》示范课项目,就是请不同的人给乡村老师上一节课。马老师常说,中国的“教”很好,但“育”是缺乏的,所以要打开老师的视野,希望他们多体验通识教育和人文艺术。今年的《重回课堂》示范课,我们请著名青年音乐指挥家俞潞给老师们上了一节音乐课,他还给老师们排了大合唱;请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上了一节美术课;请于丹上了一节国学课;请2015年“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奖教师张晓琴上了一节语文课。其中,潘公凯和于丹都是马老师请来的。像这样的艺术课、国学课,对很多乡村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他们打开了这方面的眼界,回去之后就会想到,要怎样熏陶孩子们。 到三亚给获奖的乡村老师办颁奖典礼也是马老师提出来的。一开始,他就嘱咐我说:“我们给乡村老师办颁奖典礼,就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让老师们开心。你不要想着带老师们去学习哦!是带他们去玩的。”我当时挺诧异,因为捐赠人一般都怕老师用他们的钱游山玩水,希望把钱用得实一点,但马老师不是。讨论在哪里办颁奖典礼时,我提议,可不可以让老师们来杭州、游西湖、参观阿里集团。马老师想了好一会儿,说:“这个想法的方向是对的,但让他们来杭州见世面,不如带他们去三亚。这些老师来自西北、西南地区(2015年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仅面向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6省区开展),肯定没见过海。”他觉得大海最能给人带来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人,教不出好孩子。他还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让我很感动——“你们要对这些老师很好,老师觉得很开心,他们回去肯定会对孩子们很好,不好都不好意思啊!”
第一年参加颁奖典礼的老师来自6个省区,我们就安排颁6轮奖,原本希望马老师颁第一轮,剩下的由其他嘉宾颁发。但他说:“由我颁奖的那组老师是不是很开心?”我说那是当然。结果,那天晚上他主动颁了6次奖。
我们服务好了校长和老师,却没有“照顾”好马老师的企业家朋友。第一年办乡村教师颁奖典礼,马老师说要请一些企业家朋友来参加。因为团队人手不足,经验也少,我问他怎样接待那些企业家?他却反问我:“干嘛要接待企业家?他们天天出门,都有助理,你把座位安排好就可以。”他叮嘱我:“你们一定要清楚,让这些人来参与公益,是要他们做贡献的,不是让他们来享受服务的。你们花很多精力去接待这些企业家,还有精力去服务老师吗?”结果第一年颁奖典礼,还有企业家问用餐、订房的信息,我们只提供一些咨询和帮助,后来再办,他们就习惯了,自行解决。
“改变一位老师,就可能改变几百个孩子”
我到基金会工作3年半了,发现只要是跟马老师谈话和沟通的人,他都非常尊重。我向他汇报工作时,他从来不会看手机,都是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一边。如果确实有非常紧急的事,他也会跟我说:“不好意思,请稍等一下,这个事情我先处理一下。”他做事很直接,从不会拐弯抹角,有问题就直接指出,但有时候讲完之后,又跟我说“你不要怪我刚才说你”。
马老师非常忙,对基金会的其他同事了解不多,但几乎每次我汇报完工作,他都会问我团队的状态,常说“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必须要把团队建立好”。我觉得他对人是非常关注的。有一次,他特意提到两个刚大学毕业的行政助理,希望我多带带她们。她们当时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但也需要专业发展,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她们就没有专长,这对她们不好”。
当然,我们体会最深的还是他的教师情结。我们平时称呼他马老师,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他还戏称自己是阿里集团的“首席教育官”,在湖畔大学,大家又叫他马校长。
很多人知道我们是2015年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却不知道马云还不是那么成功的时候,就已经关注这个领域了。早在2005年,他就匿名给杭州师范大学捐赠了100万元,帮助做乡村教师培训,当时没有媒体报道此事。基金会成立后,我们再次捐助杭師大,当年负责接收捐助的老师找到我们,告诉了我们这件事。所以,资助乡村教育曾是马老师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实现了。
很多专家一提起乡村教育就很揪心,也指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我们在评选乡村老师或者给乡村校长做培训时,发现的都是希望,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老师和校长对孩子们有多用心。
马老师说,我们不是教育部门,解决不了系统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但做事情不要怕小,做得越具体越能做出事情。所以,我们就抓一个点——老师和校长。一位老师就能影响一个课堂,他一生影响几百个孩子。只要改变一位老师,就可能改变几百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一位校长,就可能改变一个学校。我们从一个一个的点上做出示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起改变。
“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这3个项目映照着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师范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经过一线锻炼成为资深教师,最后再成为校长,这也像人生的几个步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他们有不同需求,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和总结出真正适合中国乡村的教育家,给他们“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