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个城市工作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a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在城市间晃来晃去
  王舒婧
  
  在一个地产开发商推土机轰轰作响的下午,卡尔·弗雷德里克森坐在屋外的房檐下,手里摩挲着那本名为“My adventure book”的年轻时的日记本,这是他和妻子艾莉在孩童期时为去心目中的胜地——南美洲的天堂瀑布生活而准备的。78岁的这个午后,他决定去实现它,于是他给自己“打气”,让房子乘着数量巨大的气球驶向目的地。这里的“气球”绝对是个精神隐喻,或许可以给它换个名字叫做“去实现梦想吧!”——这是电影《飞屋环游记》的开头,一如我们很多人的人生大戏的“开头”。只不过,也许我们发梦的年龄是22岁。
  二十啷当岁,对城市的选择如同一场成人礼。
  为什么要选择大城市?为什么要回小城市?为什么要在大城市工作个几年然后回家乡?为什么会对选择在哪个城市而犹豫?……太多关于“我和城市”的为什么。起因都是因为我们对城市所意味着的“对于自身的可能性”保有最终幻想。
  “大城市在富人眼里遍地是黄金,在穷人眼里到处是陷阱”;“我不想回小城市,小城市靠人缘脉络因素太多,大城市可以凭本事开辟天地”;“孩子的教育考学是个问题。希望以后能没有地域的限制,实现在哪里上学在哪里考试就好了”;“大城市对人的神经要求较高。喧闹,忙碌,压力大,虽然挣的多但住房难以解决,生活质量好但是没有家的感觉”;“小城市一切都不正规,关系与暗箱太多,生活与娱乐资源有限,眼界狭窄……”上述这些回答来自接受《职场》调查的3018个受访者中间,这是他们选择切换或死守一个城市的解释——若要按照导演李安的逻辑,所有的解释都是事后追加的附带价值。
  那么抛开事后的解释不谈,为什么我们要在城市之间游走?——答案也许在索尔·贝娄那里,他借其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主人公约瑟夫之口说:“我们所追求的世界。永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我们所期望的世界,永远不是我们得到的世界。”
  按照日本精神疗法大师石井裕之的说法,“人绝不是根据事实做评价,而是按照自己的期望。”看来这才是症结所在:我们期望后面“更好”(倒未必一定是对“当下”不满),所以我们中有很多人在城市间晃来晃去。
其他文献
她的工作舞台是新车发布会尊贵的现场,还是在望京戴姆勒大厦的办公室里?是在公司给她配备的那辆奔驰R—Class中,还是在跑前跑后的高跟鞋上?她是长袖善舞的外交专家,还是勤于做事的幕后操手?她是抓着“方向盘”的人,她将带品牌、团队以及自己去往哪里?    CHEERS!庆祝一下吧,中国团队    毛京波刚刚从德国回来。  现在几乎每个月,她都要去一次奔驰德国总部,这次为的是参与一个市场营销策略会议。 
期刊
观点1:入职教育多,不分专业招聘的公司内部培养系统通常好    很多不分专业招聘的企业,比如宝洁、华为、麦肯锡,都是靠内部管理系统把学生培养为需要的人,这是一个再教育和职业化的过程,能帮助学生非常快速地转换。这种公司入职培训也比较长,他们基本上可以培养你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果第一份工作选择了这样的公司,能为你打下迎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观点2:越是培养基本能力。越要走中长期    
期刊
观点1:制造行业最缺人    制造行业的涵盖几乎能够应用到很多产业中,比如汽车、能源、化工、自动化、消费品等。我们这里把范围缩小到生产制造的工厂环境。这类企业,中国劳动力有成本优势,过去多年很多跨国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对中国产业人才需求高涨。但合格的人员并不能满足高速的人才增长,所以供需比较凸显。我们公司做过很多短缺需求调查,在排名前十位的职位中,有至少5个岗位都来自制造型公司的管理人才、工程师等岗
期刊
很久之后才知道,我一个朋友的妈是柳传志的大学同班同学、一个朋友的朋友认识小布什的弟弟,如果早点知道的话搞不好我的采访人名单上会多一些有趣的名字——相信很多人有过我这种“早知如此”的感叹,所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朋友在“六度分割理论之后的人际可能性”就显得很重要。往下介绍一些可以打造或者拓宽职场人际圈的新鲜网站,助你早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职场SNS。    推荐理由:最新鲜    Omeq
期刊
观点1:要留住新人,情感不如透明    我平常主要关注互联网行业。这个行业的人力特征是:新人多,技术人员流动频繁,创新为生命力。因为行业发展速度快,所以,人数激增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技术人员流动快,增长的都是年轻人。  在很多传统行业中,感情留人的方式还比较好用。但网络公司就很现实,需要待遇或者发展来激励,情感因素不如现实的东西来得有效。它会要求你更透明。加上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公司消息
期刊
惠普  《两个人的帝国:惠普缔造的硅谷神话》  (美)马龙/中信出版社/2008年11月  关键词:惠普之道  1929年惠普的创立被认为是整个硅谷的起源,美国最优秀的科技新闻记者马龙,正好就出生在硅谷,他的深入采访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惠普故事,惠普之岿皇两位创始人留给后人的永恒礼物。    修复车库的惠普隐喻  “外界把车库的修复看做是对惠普未来命运的一次占卜,而惠普人将其作为回顾过去的契机。通过车
期刊
好公司一向都是阅读的好话题,尤其是入围《职场》“50佳第一工作场所”评选的名企。从创业者、员工、专家、学者的不同角度看过去,风光背后的故事更有味道。    大名人的符号效应    IBM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美)郭士纳/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  关键词:门外汉、打破传统  在IBM选CEO的15条标准中,郭士纳只有一条不适合——他不是电脑专家(甚至对电脑知之甚少),但他成功了。有人说,郭
期刊
奋斗了一年,如果有个小假期(或是利用未休足的年假),到雪地里撒撒野,感受中国最有特色的冰雪世界,会是不错的选择。一路上,你不但能看到童话中的冰雪小屋,真正挂着冰雪的“圣诞树”;也能体验到破冰钓鱼的新鲜感,更能盘腿坐在暖暖的东北大炕上,吃着热乎地道的东北农家菜,然后抚着肚子,隔着结满冰花的窗户,看着那朦胧的雪世界。这一路的景色美得会令你忘记长途跋涉的疲惫。安排好时间,订好往返的车票,这就出发!   
期刊
“50佳”制造流程    报名阶段9-1-10-14  根据历届“50佳第一工作场所”评选结果、其他知名雇主品牌评选结果、大型招聘网站简历投递排名、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和调研公司的推荐、2009年最受Young Professionals欢迎的网站和出版物上高曝光率企业排名,向这些企业寄送申请表并电话沟通。此外。也接收自动报名。    初选阶段10-15-10-30  “50佳第一工作场所”工作组对
期刊
培训时,客户经常问:“PPT满屏的文字,黑压压一片,放在投影仪上看起来很恐怖,怎么可以变得好看点呢?最好教我一个既简单又好用的方法。”人性本懒啊。  于是我告诉我的客户,只需要一个步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把所有黑色的字颜色改成为灰色的,我的客户听后觉得很满足。  没想到后来有一次我回访客户的时候无意中聊到PPT演示的问题,我的客户愁眉苦脸地对我说:“Michael,自从我用了你教的‘灰色大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