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秋天,我在一家药品公司做推销工作,住在离公司二站路远的大贩村。
这一带是城乡接合部,由于地址不统一,相关部门没有备案,通信就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我又是一个迫切需要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人。这么说吧,我是一个有点爱好的人,工作之余,喜欢写写画画,与某些杂志刊物有些联系,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总还能腾起点火花。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决定去邮局重新申请一个信箱。
新的信箱在沙龙路大贩村18号。
邮址确定下来后,我给家里去了一封信,又把新完成的一幅画稿投给了某杂志社。然后开始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
大约十来天后,我估摸着该有家里的来信。在做完一单生意后,便直接去开18号信箱。
在路人的指点下,我七拐八弯,终于在一条巷子的尽头找到了沙龙路大贩村18号。原来,所谓的18号信箱,其实是一家单位的保安室。那个单位大概已经很久没有生产,木质长条窗腐烂不堪,露出黑色的孔洞,铁制的院门也生了一层细沙样的红锈。如果不是有人用红色颜料在保安室的水泥墙上刷下了“18号信箱”几个字,我想,我是一辈子也不会注意到这里的。
保安室没有门,面积大概在六平方米左右,屋子里灰扑扑的,蜘蛛网布满了墙角。但光线还行,阳光照进来正好落在窗台下的一张旧木桌上,桌子上躺着几封未取走的信。桌子下面塞了张高脚板凳,凳面上油漆斑驳,像个瘌痢头。
在翻找自己的信时,一张明信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巴掌大的卡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字迹很工整,一笔一划的,好像写的时候费了不少力气。我看了下去:
姐姐,今天很高兴,因为杨老师又来教我们识字了。她还给了我三张卡片,说是明信片,可以用来直接写信,我现在就是用明信片给你写信。
姐姐,你很忙吧?所以才没时间给我回信,上次那封信也不知你收到没有。天气变冷后,我就很想你,昨晚我还梦见咱们在山岗子上挖地米菜呢。那时候,奶奶还在。咱们最喜欢吃奶奶蒸的玉米巴巴。我一次能吃四个呢,姐最多一次只能吃两个。
姐姐,你下次回来,也给我做玉米巴巴吃吧。你什么时候回来呢?
你的弟弟:谢杰
我看了一眼收信栏,上面写着“谢婷收”。
我在桌子上又翻了一遍,果然还有一封写给谢婷的信,但不是明信片,是封灰色封面的信。
我把这两封信叠在一起,放在了桌子的中间。然后带着些许失望离开了18号信箱。
我不知道父母收到我的信没有,也许邮差正在路上。
秋天是越来越浓了,风一场接一场地刮过。转眼间,街上的树木就空了一大半。走在路上,脚下发出一串沙沙的音乐声。这个季节,很适合画画。我一口气完成了四幅图画,分别寄给了两家杂志社。
半个月后,我去了18号信箱。
这一次,保安室好像变老了。外墙上的水泥掉了一大片,露出陈旧的红砖。屋子里散落着一些捏成团的废纸和踩瘪了的烟蒂。桌子上的灰尘,厚得像盖了块抹布。
我往桌子上扫了一眼,很快便在那四封信中看到了父亲的笔迹。我把写有我家乡名字的信封看了两遍,然后夹在一本书里,放进了随身携带的提包里。我顺手翻了翻余下的三封信,都是写给谢婷的。其中有一封是前天才到,和上次一样,是张明信片。这次,字少了些,但字迹还是那么端正有力。
姐姐:你怎么不理我了?难道我的信,你一封也没收到吗?还是因为店里工作太忙?洗头的客人很多吗?昨天,我们院里的刘婆婆死了,我哭了,因为我想奶奶。
姐姐,你一定要抽空给我回信。一定。
想你的弟弟:谢杰
她怎么还没有来取信呢?
也许是换了新的地方,还没来得及告诉家里。
放在这里的信,其地址写的都是沙龙路大贩村18号信箱××收,看不出收信人的真正地址。所以我无法得知这个叫做谢婷的女孩,到底住在什么地方。
对于我们这种没有固定工作四处漂泊的人来说,失去邮址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许过不了多久,谢杰就会收到他姐姐新的地址。
入冬的时候,公司代理了一种新药,要求每个业务员必须卖出总额的20%。
我的工作开始忙起来,每天,除了跑医院,还得网罗街头巷尾的大小药店。一天忙下来,口干舌燥,腿走得快要断掉了。回到出租屋后,什么也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
初冬的第一场雪是在这种忙碌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来到的。我的药品销售额比较理想,离预定的目标差不了多少,心情舒畅。想起前段时间寄出的插画作品,我决定天晴后去一趟18号信箱。
每次去18号信箱,会经过一个叫做后杂街的巷子。
从我租住的民房出来,向右拐,再走出百来米远,就到达了后杂街。那是一条打满补丁的沥青马路,路两边密不透风地挤着些高低不一的民房,大多数人家把向着马路这一面的墙端掉,开辟成门面。副食店、包子店、炒货店、休闲屋、性用品店、理发店,像一些活跃的细菌,蛰伏在偏落墙角,浓妆艳抹的招牌或挂于门楣,或做成发光箱立在门前,有的店家干脆用颜料把店名刷在了水泥墙上。长长的巷子里,整日充盈着包子和洗发水的味道。
偶尔从一家关闭的院门里,窜出一棵光秃秃的树来,干枯的枝桠伸向同一个方向,像要努力抱住什么似的。长满青苔的院墙,爬满枯藤。一些水管安在墙外,“哗哗”地对着洗衣盆吐水。
那天,是个早晨,阳光刚刚拨开浓雾,空气中还夹杂着潮湿的水汽。人在马路上走一会儿,眉毛上立刻就挂了一串水珠。
我准备去18号信箱。刚踏上后杂街,就见前面闹烘烘的,空气中飘浮着一股淡淡的腥味。一群人围在马路上,把两尺来宽的街面挤满了。我走过去,看到在芳芳理发店的门前,停着一辆警车和一辆救护车。人们站在门口乱七八糟地议论着。理发店里有警察在拍照,白光在昏暗的屋子里一闪一闪的,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有人喊,“让开,让开”。人群里呼应道:“出来了,出来了。”紧接着,一个人被抬了出来,是个女孩,她的头发乱蓬蓬的。医生把她放在了担架上,旁边的白大褂顺手拉上了白布。
工作人员抬起担架时,女孩的手从架子上掉了下来。那是我至今看到过的最奇怪的手,每根手指头都鼓胀着,像街头烤箱里滚动的台湾热狗。手背上有冻疮的腐烂痕迹。很明显,那是常年接触染发剂和烫发的药水,手遭到了腐蚀而导致变形。
“听说,早就被老板软禁了,不同意就不让出来。”
“是割脉自杀。”
我离开的时候,人们还在重复这些话。
我小跑着来到18号信箱。阳光下,保安室惨淡地立在破败的院墙外。我走进屋子,桌上的信不多,有两封是杂志社给我的。让人吃惊的是,谢婷的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又来了一封新的。
亲爱的姐姐:这是最后一张明信片了。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大雪,好冷啊。我的袄子短了,穿在身上肚子都盖不住。我好想有一件新棉袄,姐姐,给我买一件新棉袄吧。
天气真的好冷,姐姐,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回信呢?还有棉袄,你一定要给我回信。
爱你的弟弟
我想,如果再过一个星期,这些信件还在的话,该怎么办呢?
七天后,我再次去了18号信箱,但什么奇迹也没有发生。那些信依然躺在桌上。我抄下了它们的地址,然后去了沙龙商场,又去了趟邮局。
18号信箱变得沉重,像不断增长的铅球,压在我的心里,我几乎每隔几天都要去一趟。
那些明信片还在,像个孤儿,被尘埃覆盖,字迹开始消褪,
月末,我的销售任务圆满完成,公司也由于这次药品推广成功,在市内租了一间写字楼,并在附近给我们十二名业务员租了三间公寓房。
搬走前一个星期,我终于在18号信箱,盼到了一封寄给我的信,字迹很陌生,有些潦草,像是成年人写的。我的心忐忑不安,有激动也有些害怕。我撕开信封,信有点长。我拉出桌下的那张板凳,吹了吹凳面上的灰,坐了下来。
你好,好心人,你寄来的棉袄我们已经收到了。但你要找的谢杰已经于半月前,被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接走了,这孩子有癫痫病,前些时犯了病,当时我正在家里洗衣服,是我背着他跑到镇卫生院,在医生的帮助下,那孩子才缓过气来。后来,院里(领导)找到了他(谢杰)的一个远房亲戚,就叫那个亲戚把孩子带走了。
我们这里是一家孤儿院,房子是以前村委会办公用的,里面住着几位孤寡老人和几个失去父母的孩子。我是个小学代课老师,家就住在孤儿院隔壁。院里没有正式职工,来院里帮忙的三个婶子都是镇里从各个村上(调派)来的,她们轮流值班。没事的时候,我就去孤儿院打个下手,帮忙洗洗刷刷的,和院子里的孩子们很熟,有时也教他们写字。我很喜欢谢杰,他很聪明。他是从黄孝庄来的,家里没有人,只有个姐姐,听说她姐姐在外面打工,可能是在理发店里(帮客人)洗头吧。
情况就是这样。
另外,不好意思,你送给谢杰的那件棉袄,我们留下了,我们想着还给你也没多大用处,所以就把这件棉袄给了其他的孩子。
再次谢谢你。如果有时间,请来我们这里玩吧。
我半天没动,像被钉子钉在了那里,直到那些字迹变得模糊。
窗外,两棵树光着身子站在沙地上。我居然从来没有发现它们。
这个冬天真是漫长。
这一带是城乡接合部,由于地址不统一,相关部门没有备案,通信就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我又是一个迫切需要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人。这么说吧,我是一个有点爱好的人,工作之余,喜欢写写画画,与某些杂志刊物有些联系,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总还能腾起点火花。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决定去邮局重新申请一个信箱。
新的信箱在沙龙路大贩村18号。
邮址确定下来后,我给家里去了一封信,又把新完成的一幅画稿投给了某杂志社。然后开始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
大约十来天后,我估摸着该有家里的来信。在做完一单生意后,便直接去开18号信箱。
在路人的指点下,我七拐八弯,终于在一条巷子的尽头找到了沙龙路大贩村18号。原来,所谓的18号信箱,其实是一家单位的保安室。那个单位大概已经很久没有生产,木质长条窗腐烂不堪,露出黑色的孔洞,铁制的院门也生了一层细沙样的红锈。如果不是有人用红色颜料在保安室的水泥墙上刷下了“18号信箱”几个字,我想,我是一辈子也不会注意到这里的。
保安室没有门,面积大概在六平方米左右,屋子里灰扑扑的,蜘蛛网布满了墙角。但光线还行,阳光照进来正好落在窗台下的一张旧木桌上,桌子上躺着几封未取走的信。桌子下面塞了张高脚板凳,凳面上油漆斑驳,像个瘌痢头。
在翻找自己的信时,一张明信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巴掌大的卡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字迹很工整,一笔一划的,好像写的时候费了不少力气。我看了下去:
姐姐,今天很高兴,因为杨老师又来教我们识字了。她还给了我三张卡片,说是明信片,可以用来直接写信,我现在就是用明信片给你写信。
姐姐,你很忙吧?所以才没时间给我回信,上次那封信也不知你收到没有。天气变冷后,我就很想你,昨晚我还梦见咱们在山岗子上挖地米菜呢。那时候,奶奶还在。咱们最喜欢吃奶奶蒸的玉米巴巴。我一次能吃四个呢,姐最多一次只能吃两个。
姐姐,你下次回来,也给我做玉米巴巴吃吧。你什么时候回来呢?
你的弟弟:谢杰
我看了一眼收信栏,上面写着“谢婷收”。
我在桌子上又翻了一遍,果然还有一封写给谢婷的信,但不是明信片,是封灰色封面的信。
我把这两封信叠在一起,放在了桌子的中间。然后带着些许失望离开了18号信箱。
我不知道父母收到我的信没有,也许邮差正在路上。
秋天是越来越浓了,风一场接一场地刮过。转眼间,街上的树木就空了一大半。走在路上,脚下发出一串沙沙的音乐声。这个季节,很适合画画。我一口气完成了四幅图画,分别寄给了两家杂志社。
半个月后,我去了18号信箱。
这一次,保安室好像变老了。外墙上的水泥掉了一大片,露出陈旧的红砖。屋子里散落着一些捏成团的废纸和踩瘪了的烟蒂。桌子上的灰尘,厚得像盖了块抹布。
我往桌子上扫了一眼,很快便在那四封信中看到了父亲的笔迹。我把写有我家乡名字的信封看了两遍,然后夹在一本书里,放进了随身携带的提包里。我顺手翻了翻余下的三封信,都是写给谢婷的。其中有一封是前天才到,和上次一样,是张明信片。这次,字少了些,但字迹还是那么端正有力。
姐姐:你怎么不理我了?难道我的信,你一封也没收到吗?还是因为店里工作太忙?洗头的客人很多吗?昨天,我们院里的刘婆婆死了,我哭了,因为我想奶奶。
姐姐,你一定要抽空给我回信。一定。
想你的弟弟:谢杰
她怎么还没有来取信呢?
也许是换了新的地方,还没来得及告诉家里。
放在这里的信,其地址写的都是沙龙路大贩村18号信箱××收,看不出收信人的真正地址。所以我无法得知这个叫做谢婷的女孩,到底住在什么地方。
对于我们这种没有固定工作四处漂泊的人来说,失去邮址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许过不了多久,谢杰就会收到他姐姐新的地址。
入冬的时候,公司代理了一种新药,要求每个业务员必须卖出总额的20%。
我的工作开始忙起来,每天,除了跑医院,还得网罗街头巷尾的大小药店。一天忙下来,口干舌燥,腿走得快要断掉了。回到出租屋后,什么也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
初冬的第一场雪是在这种忙碌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来到的。我的药品销售额比较理想,离预定的目标差不了多少,心情舒畅。想起前段时间寄出的插画作品,我决定天晴后去一趟18号信箱。
每次去18号信箱,会经过一个叫做后杂街的巷子。
从我租住的民房出来,向右拐,再走出百来米远,就到达了后杂街。那是一条打满补丁的沥青马路,路两边密不透风地挤着些高低不一的民房,大多数人家把向着马路这一面的墙端掉,开辟成门面。副食店、包子店、炒货店、休闲屋、性用品店、理发店,像一些活跃的细菌,蛰伏在偏落墙角,浓妆艳抹的招牌或挂于门楣,或做成发光箱立在门前,有的店家干脆用颜料把店名刷在了水泥墙上。长长的巷子里,整日充盈着包子和洗发水的味道。
偶尔从一家关闭的院门里,窜出一棵光秃秃的树来,干枯的枝桠伸向同一个方向,像要努力抱住什么似的。长满青苔的院墙,爬满枯藤。一些水管安在墙外,“哗哗”地对着洗衣盆吐水。
那天,是个早晨,阳光刚刚拨开浓雾,空气中还夹杂着潮湿的水汽。人在马路上走一会儿,眉毛上立刻就挂了一串水珠。
我准备去18号信箱。刚踏上后杂街,就见前面闹烘烘的,空气中飘浮着一股淡淡的腥味。一群人围在马路上,把两尺来宽的街面挤满了。我走过去,看到在芳芳理发店的门前,停着一辆警车和一辆救护车。人们站在门口乱七八糟地议论着。理发店里有警察在拍照,白光在昏暗的屋子里一闪一闪的,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有人喊,“让开,让开”。人群里呼应道:“出来了,出来了。”紧接着,一个人被抬了出来,是个女孩,她的头发乱蓬蓬的。医生把她放在了担架上,旁边的白大褂顺手拉上了白布。
工作人员抬起担架时,女孩的手从架子上掉了下来。那是我至今看到过的最奇怪的手,每根手指头都鼓胀着,像街头烤箱里滚动的台湾热狗。手背上有冻疮的腐烂痕迹。很明显,那是常年接触染发剂和烫发的药水,手遭到了腐蚀而导致变形。
“听说,早就被老板软禁了,不同意就不让出来。”
“是割脉自杀。”
我离开的时候,人们还在重复这些话。
我小跑着来到18号信箱。阳光下,保安室惨淡地立在破败的院墙外。我走进屋子,桌上的信不多,有两封是杂志社给我的。让人吃惊的是,谢婷的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又来了一封新的。
亲爱的姐姐:这是最后一张明信片了。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大雪,好冷啊。我的袄子短了,穿在身上肚子都盖不住。我好想有一件新棉袄,姐姐,给我买一件新棉袄吧。
天气真的好冷,姐姐,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回信呢?还有棉袄,你一定要给我回信。
爱你的弟弟
我想,如果再过一个星期,这些信件还在的话,该怎么办呢?
七天后,我再次去了18号信箱,但什么奇迹也没有发生。那些信依然躺在桌上。我抄下了它们的地址,然后去了沙龙商场,又去了趟邮局。
18号信箱变得沉重,像不断增长的铅球,压在我的心里,我几乎每隔几天都要去一趟。
那些明信片还在,像个孤儿,被尘埃覆盖,字迹开始消褪,
月末,我的销售任务圆满完成,公司也由于这次药品推广成功,在市内租了一间写字楼,并在附近给我们十二名业务员租了三间公寓房。
搬走前一个星期,我终于在18号信箱,盼到了一封寄给我的信,字迹很陌生,有些潦草,像是成年人写的。我的心忐忑不安,有激动也有些害怕。我撕开信封,信有点长。我拉出桌下的那张板凳,吹了吹凳面上的灰,坐了下来。
你好,好心人,你寄来的棉袄我们已经收到了。但你要找的谢杰已经于半月前,被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接走了,这孩子有癫痫病,前些时犯了病,当时我正在家里洗衣服,是我背着他跑到镇卫生院,在医生的帮助下,那孩子才缓过气来。后来,院里(领导)找到了他(谢杰)的一个远房亲戚,就叫那个亲戚把孩子带走了。
我们这里是一家孤儿院,房子是以前村委会办公用的,里面住着几位孤寡老人和几个失去父母的孩子。我是个小学代课老师,家就住在孤儿院隔壁。院里没有正式职工,来院里帮忙的三个婶子都是镇里从各个村上(调派)来的,她们轮流值班。没事的时候,我就去孤儿院打个下手,帮忙洗洗刷刷的,和院子里的孩子们很熟,有时也教他们写字。我很喜欢谢杰,他很聪明。他是从黄孝庄来的,家里没有人,只有个姐姐,听说她姐姐在外面打工,可能是在理发店里(帮客人)洗头吧。
情况就是这样。
另外,不好意思,你送给谢杰的那件棉袄,我们留下了,我们想着还给你也没多大用处,所以就把这件棉袄给了其他的孩子。
再次谢谢你。如果有时间,请来我们这里玩吧。
我半天没动,像被钉子钉在了那里,直到那些字迹变得模糊。
窗外,两棵树光着身子站在沙地上。我居然从来没有发现它们。
这个冬天真是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