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章情感的主线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语文教学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如何通过情感的路径发展学生的心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无锡市梅里中学语文组的老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选取几位老师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阅读要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必须进行情感体验;对教师而言,必须呈现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积累感情,逐步做到言为心声,以声传情。因为情是“根”,言是“苗”,声是“花”,根深苗壮,花才可能开得灿烂。
  情感是构成文本的重要内容。如果把文章结构比喻成构成人体的骨架,把内容比喻成肉,那么情感就是贯穿其间不可缺少的血液。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情感主线,准确把握好文章的脉搏,就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学习《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一文时,我就以情感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他们一起弹奏生活的琴弦。在课前导入部分,我放了一段视频—— 刘和刚的《父亲》,通过画面和音响激发学生深藏的感情,看着,听着,学生们都有些动容了。上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更好地辅助朗读、赏析课文。在接下来的阅读赏析部分,我以一个问题来组织教学:“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让学生有感情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前后文,仔细揣摩作者的心情变化,学生能清楚地找出从“自卑”到“感动”的情感变化。朗读环节则是对这些情感的体会和感悟,在情感的触发下,对人物的体会和情节的把握都能顺理成章地融会贯通。
  于是,接下来联系生活的真情告白环节就自然而然地顺利展开,学生们都能很好地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动情地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在总结阶段我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情感的主线贯穿在对文章故事的叙述中。
  课堂临近尾声时,我又把情感的体验延伸到课外,布置的作业是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最后在《懂你》的优美歌声中结束教学。
  这堂课让我最满意的是学生的反应,他们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把握很细致,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紧扣了情感的主线,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们才能细致地赏析文本,并从文本的赏析中再生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无锡市梅里中学)
其他文献
杨朔有很多散文如《石油城》《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雪浪花》等,曾经在十七年间和“文革”之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一阵很反常的“批判热”,于是杨朔的作品像五十年代初因批评朱自清而封杀其作品那样,在语文教材中销声匿迹。而《画山绣水》见之于苏教版九年级的课本上,可以视为课本编写者的“反正”之举,很令笔者感到快慰。八十年代中期我写过《杨朔散文的艺术》一书,在“
期刊
俞平伯是近代红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他去世前九个月,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下称“辞典”)“红学人物”一条“主要收列红学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家”,“也收录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的简况”。[1]俞平伯名列其中,当属前一类。《辞典》出版在二十世纪末期,近代红学发展到此时已经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中收录的近代早期红学家多已过世,可以说《辞典》中的描述,在揭示他们学术观点的同时,一些评
期刊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大数据领域公认的权威,也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迈尔·舍恩伯格在北京访问,中国教育新闻网就“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和教育”专访了迈尔·舍恩伯格教授。  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未来形态,他预测道:学校和教师是不会被取代的,但其职能将会发生改变。学校将转变成学生进行社会化交往的场所,而教师则是重要的组织者。学校将面临的挑战,则是要挑选那些具备作为一个未来教师
期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我先不说标题,请一位同学上来把它写出来。(请了一个学生,学生写不出)  师:现在请翻开书,把标题补充完整,再把标题念一遍。  师:这里的“歌”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它又称“歌行体”。对这种诗歌体裁,你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么?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对嘛,我们刚刚学过的。多用七言句子,多含吟咏之意。现在对照注释,自由诵读一遍全诗,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师
期刊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8日19时,瑞典文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一个曾经的新闻人、一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如何用文字将宏大而残酷的灾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非虚构文学”这个舶来的词汇在大众面前又一次的现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让我们跟着她的获奖作品去了解体会。非虚构文学作品是不是文学?这一体裁常常在采访、实录与随笔、小说的夹缝中徘徊,难以寻找容身之
期刊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我”的形象,如《春夜洛城闻笛》中李白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中刻画的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如《题李凝幽居》中隐者李凝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像小说中的形象那么丰满、完整,也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但仍然是通过人物的神态、笑容、动作、语言片段,心理的一个微妙变化,表现出的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因此,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同样要
期刊
表达艺术赏析主要见于文学作品阅读中,从各地高考试题题干表达与答案看,“表达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很不一致,确实是目前比较“杂乱”的一个知识点。因此有必要从知识内涵出发,进行梳理和探究,使其赏析的思路清晰起来。  要讲清“表达艺术”,比较有价值的依据应当是“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江苏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根据文体有两种提法:古诗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现代文阅读,“分析作品
期刊
拓展延伸是阅读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实际来分析,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有助于学生生成新的学习感受,为他们全面、深入和个性化地把握文本提供了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便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改以来,随着“开放的课堂”理念的不断深入,拓展延伸成为时下阅读教学中常见的环节。课堂上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的确使阅读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用之不妥,则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建武,从青少年的认知、审美取向、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当下青少年文化的三大特征。  一是认知方式呈现图像化,“童年”退场。伴随着电子传媒取代印刷传媒成为主导媒介、视觉文化取代印刷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形态,以展示图像为主的电子媒介成为当代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体,图形、图像成为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主体内容,这冲击了文字媒介,青少年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减弱,尤其是对抽象的文字唯恐
期刊
据2015年6月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有28467万人在阅读网络文学,占网络使用率的42.6%,他们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绝大多数是学生。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及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形成。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期待。  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是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
期刊